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

2021-12-26顾树宏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环境治理污染

顾树宏

(宿迁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服务中心 江苏宿迁 223800)

在中国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整治的过程中,中国乡村生态环境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就中国目前的乡村生态环境状况而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制约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要想有效促进中国农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需要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发展工作的重点。当前,中国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依然面临着一些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参与生态环境管理的机会少之又少。地方政府针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不严,监督力度不强。这两个因素,使得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污染厂集中的情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

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含义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大力保护好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包括农村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农民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条件就是农村所处地方的高山、湖泊、林地、草地及土壤等,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区域:重要区、敏感区、脆弱区、破坏区。农村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条件治理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及林地、草地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条件治理主要集中于农田保护、农田保护区建设、农村居民居住地开发保护及乡村存量建设用地保护等方面。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资源开发多数仍然集中于农村地区,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进入“十四五”规划时期以来,我国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离不开对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及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治理。随着农村生态环境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理念也在不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财富,各地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

(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中国作为全球农业大国之一,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着众多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由于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前期,过度重视产业发展,重视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渐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开始纳入国家相关政策之中,环境治理工作被提上日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能一蹴而就。许多地方由于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源不合理开发现象。伴随着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出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治理难点。农村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乡村发展,限制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限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进一步创新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事不宜迟。当前,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助于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重大措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长远利益密切相关,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农民的生活需求逐渐从吃饱穿暖,转移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来,开始追求优质的生态环境,期待建设美好乡村、美丽乡村。为了满足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生态宜居”是这一战略的关键所在。国家对农村居民的需求积极回应,指出要在2050年以前,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实现农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到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三步走战略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从而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特色化发展,从而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

为了满足当前中国农村地区居民对优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强烈向往,国家专门出台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农村生态振兴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环,为当前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与治理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意见》中还指明我国的公共财政方面要优先保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在社会资金方面也要向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倾斜。目前,国家所倡导的乡村振兴,重点是针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特点,建设农村特色化产业,如特色农家乐、农村特色景点游(温泉等)、特色乡村观光园等。这些产业都没有对农村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而根据农村当地特有的资源,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农村当地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将社会各界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开设特色农业产业、旅游产业,也是进行环境治理重要手段,是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思路。

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一)治理环节中当地政府缺位

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污染。乡镇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大部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缺少防治污染的设施,致使由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加重了农村环境的压力。二是城市向农村转嫁的污染。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难以治理的企业迁移到农村,造成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同时,城市“三废”直接转移到农村,由此给城市周边区域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地方发展举措之一,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各地必须肩负起这份责任,对所属辖区环境质量负责,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地政府不可推脱的责任之一。当前,我国地方评测中,GDP水平仍是政绩评测的重要标准。为了实现高GDP水平,实现经济发展,许多地方政府盲目引进一些生产环节不合规、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当前,许多工厂设置在农村地区,极大污染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有关的生态环境治理要求下发到地方政府后,地方政府执行不及时,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下,相关单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不理想。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一些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整体执法不严。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评定体系下,许多地方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上高举轻放,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降低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

(二)地方企业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

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环保工作人员相对缺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较为薄弱。许多地方为了追求GDP,减轻企业环境问题处理压力,将一些被城市所淘汰的重污染工厂转移到农村地区,对农村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些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以后,基本不构建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污染物超标排放屡见不鲜。其次,农村地区随意排污问题缺乏监管。许多企业随意排放废水、废气,给农村环境带来巨大危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企业的自觉性。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各地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时,相较于本地农村居民来说,更多地考虑地方企业,使得地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偏袒企业。

由于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局部生态平衡遭破坏,进而造成区域范围内生态功能失调,生态调节作用减小,自然灾害频发。

(三)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

农村居民作为农村当地最主要人口,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力。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不仅事关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当前,许多农村居民大都“独善其身”,缺乏必要的环保意识,只要不涉及自己利益,对于其他企业、其他人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往往视而不见。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农村居民由于其受教育程度较低,往往认为生态环境治理是政府、企业及相关环保组织的责任,与自身无关。只有当这些行为危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会做出行动。

此外,部分农村居民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追求农产品的高产量,许多人往往不顾环境污染,大肆使用化肥、农药,而发展养殖业的农户为了降低饲养成本,往往随意丢弃家畜排泄物,严重污染水资源。在部分农村地区,乱扔垃圾、乱泼废水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居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有违公德的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负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化学投入,造成严重的地面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种问题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增多,而且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严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当地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方向

(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地方政府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地方发展中,适时转变以经济发展为主的观念,注重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在农村地区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严格管控,提高企业入驻农村地区的门槛,从多个方面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专业设施,也离不开专业人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围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与制度支撑。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要明确企业或个人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及赔偿标准。再次,落实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责机制。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相关单位的职责,职责划分到人,杜绝发生问题后互相推诿的现象。最后,政府要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一些积极改善所在地农村生态环境的企业,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而带动更多企业加入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来。

(二)加强地方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企业环保意识

地方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并不冲突。企业负责人应该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观念。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当地企业也必须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地方企业必须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在员工中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养成主动保护环境的习惯。其次,企业要针对企业员工,尤其是负责企业工厂排污的员工开展相关培训,一方面培养员工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培养员工学习专业的排污处理知识,减少企业对当地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再次,企业需要将自身的环保信息主动向大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企业生产置身于农村居民的监督中,通过外部监督及自身监察,不断增强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提升农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农村当地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农村居民作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当前农村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主人翁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居民对于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并不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要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农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意识到自身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自身的责任。各地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微博、今日头条等,加强对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宣传,让其明白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他们的生活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各地还需要发挥好村委会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引导当地农村居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帮助当地农村居民实现绿色农业生产的转型与改造。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系着农民群众的根本福祉,已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能只依靠一方面的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乡村振兴。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强化监督工作,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突出问题纳入生态环保督察范畴,对污染问题严重、治理工作推进不力的地区进行严肃问责。各省份要以本地区实施方案为依据,制定验收标准和办法,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纳入本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范围。地方各级政府要统筹整合环保、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经费渠道。

地方企业要熟知环保法律法规,要实现绿色生产,在企业职工中经常开展环境保护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道德意识,形成自觉自愿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企业要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履行环保社会责任。保障公众的环保知情权、参与权,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企业加强与公众的交流,接受公众监督,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当地农村居民也要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实现绿色农业生产。各地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对村民集中培训等方式,增强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愿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环境治理污染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