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全程双元协同模式的建构
2021-12-25李翔
李 翔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30)
MBA是当前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涌现,而MBA培训也不例外。当前的MBA培训中也存在着较为凸显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各个培训机构没有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二是MBA的培训对象呈现低龄化趋势,这增加了培训的难度;三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MBA培训的管理实践增加了很多新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了管理难度。
一、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概述
(一)理论基础
协同理论是当前MBA培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其理论内涵主要是关注内外部的平衡状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协同策略,帮助系统从失衡走向均衡,这是协同理论最大的一个价值。为了保证系统内外部要素的正常流动,管理者要遵循制度的基本特征,从全局出发进行管理。当系统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可以方便地连接和沟通时,物质、能量和信息就可以保持在开放状态进行动态交换,充分发挥系统的集成功能。系统自我演化的内在动力是自组织规则,同时,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信息和能量不断交换,协同理论可以看出,只有当制度处于开放状态时,才能在不断吸收优质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交流,保证制度的生命力得到较大提高。高校与企业在科研和联合培养专业教师方面存在着潜在的协同效应,根据协同理论,应积极寻求最佳合作点,尊重制度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权利,积极发挥产学研协同效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在相互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基本原则
根据协同理论的基本观点,构建MBA全程双过程协同培养模式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目标原则
该原则指出,MBA培训体系的协同功能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的。MBA培训体系应寻求系统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系统内外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方法,总目标的界定应在明确现行培训制度缺陷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合作予以明确。尽管MBA培训体系的各个要素(包括内部子系统)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应该着眼于MBA培训的总体目标,即按总目标分解的具有不同要求的不同层次的目标。
2.适应性原则
MBA培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各级合作要适应体系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根据客观需要保持制度的正确运行和相对稳定,又要保持对制度外部环境的高度敏感,以保证系统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更高需求。
3.互补性原则
如要充分挖掘MBA培训体系各要素的潜在效益,关键是要科学研究和评估现有要素是否具有相互协同作用和对资源使用的强烈依赖性。制度必须通过协同规划,充分发挥其效益,根据制度的总体目标和各要素在整个制度中的作用,有效协调MBA培训制度的不足,从而积极寻找各要素之间的互补性。为了减轻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压力,最大限度地保持系统内部的协调。
二、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实施关键点
(一)校企合作联动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通过提供校内校外合作教学中双方导师的交流沟通和合作。MBA教育积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通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校企之间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进行充分的分享经验,特别是合作企业在学生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十分凸显。本文总结了实践教学的利弊,探讨了克服这些弊端的策略和措施,并从一定角度上制定了内外部培训师共同完成的MBA培训任务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引导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建立了内外部培训师共同的沟通机制。实际上,校内外双重导师的职责十分具体明确,在特定角色上互补,并为高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较大的支持。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内外的学生必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基础来发展学业和事业,但是有些学生并不喜欢与校外学生进行实际联系,在MBA学习计划上也会缺乏计划性和长远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学生的进步。同时,他们之间缺乏沟通,必然导致MBA专业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脱离实际、效果低下。
(二)系统配合
整个MBA双元培训系统由目标子系统、培训支持子系统组成。三个系统的协同性能是目标子系统在训练支持子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外部协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体现了现阶段毕业生职业培训体系发展的特点。如何对目标子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定培训目标时不可避免的问题。现实表明,MBA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各种企业的,同一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对人才的类型有不同的要求。各企业的用工需求是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而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则反映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元素集成
MBA学员必须结合当前社会就业趋势,充分了解行业未来发展,实现最佳职业规划。因此,既要有自己的专业深度,又要有广阔的视野,创新两个学科的合作互动培养模式,把组织的基本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整合和创新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产生系统重叠的非线性效应,提高MBA学生的培养质量。组织要素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个别学科是MBA学生、校园导师、校园导师和教师,他们贯穿招生和就业的全过程。为了满足“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需求,要探索双轨制培养,调动大学、企业、产业的力量,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贯穿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全过程,形成共同的人才培养力量,促进MBA学生的发展。
三、MBA全程双元协同培养模式的建构
(一)教育机构之间合作,建设培训平台
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两个地方属于不同的学习场所,将两者进行有效连接的就是学生,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理论,然后在企业锻炼实践,这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合作共赢。MBA专业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双元协同”培训理念才是最好的培养方法,在注重技能培训的同时,与具体的岗位职责挂钩,然后将学生输送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切实的达到了工学结合的“双元”理念。当然,企业在此过程中还需参与更多,应当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参与修订,因为企业才是最清楚市场需求的主体,而知识与技能是不断更新状态之中的,高校只有采用企业的培养意见,并采取实际行动来满足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才能更加长久,才能促进MBA专业的持续化发展。
(二)校内外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当前高校各个专业对于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双师的要求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将两者进行有效统一的关键就是打造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应当将一些教师选派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认真积累实践经验,并在MBA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印证自身的理论知识;二是高校应当积极引进企业优秀管理者进入高校兼职教师,让企业管理者将自身的优秀经验传授给广大学生,从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共同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
(三)专业和行业合作,提高论文质量
高校MBA积极调动校内外合作的积极性,共同培养具有长远眼光和基础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本文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结合。首先,引导学生将案例管理实践和案例开发内容紧密结合到论文选题主题中。文献类型一般包括案例分析、专题研究报告、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管理诊断要求MBA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理解管理实践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企业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为MBA学生提供专业导师“两个一”的指导,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参与MBA学生论文的选择和答辩的全过程。专业课程的选择、学科的选择、论文学位的撰写和答辩。工业防务专家的监管者包括上市公司、工业、政府和商业服务业的主要公司经理。其中不乏受过高水平培训、业务素质高、专业资格高的实用型专家。在防务领域,院系主管从实际操作方法和实际案例的可行性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和建议,与专业导师相比,他们在防务方面往往更具理论性,而校外专家则可能提出更多的实践性指示,更接近现实。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贯彻MBA培养理念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理论知识的重要主体,需要外部工作环境提供实践机会,而企业就具备这种重要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说,MBA培训并不属于一种业务培训,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色来进行具体培训内容设计,并要采用一种科学的方法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确保学生能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能得到有效地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MBA培养事业的持续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