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21-12-25曲岩
曲 岩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高校财务管理是处理财务关系并有效组织财务活动的根本,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是国家财政职能在实践运作过程中的具体实施高校财务管理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体制,由学校资金结算管理、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筹措管理、教职工生薪酬劳务发放管理、经费收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财务管理制度构成。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高效的制度由几个紧密相连的环节组成,包括制度制定依法健全、管理规范高效,执行科学有力。尽管高校财务管理随着高校的发展已经开始运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需改善和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观念薄弱,不能有效发挥财管管理职能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资金来源早已不再局限于政府单一拨款,而是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社会捐款、校友捐赠、贷款等多渠道广泛筹措资金,形成多种渠道办学的社会格局。随着资金来源渠道的增多,高校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立德树人任务,还要发挥服务广大师生的服务职能,更要做好财务的管理职能。
高等学校两级财务管理法定代表人校长与院长,有些对财务管理并不精通,也不擅长,不能科学高效地发挥高校财务管理作用,财务管理观念不强,成本管理理念模糊,成本控制意识淡漠,财务管理运作过程中资金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出身并不专业的法定代表人在执行财务管理过程,往往重视短期财务支出情况,忽视高校长远发展目标;管理方式传统固化,信息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人工成本耗费过大;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缺乏,企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高校的运营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要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必须做好提前的防范。
(二)巨额债务负担,影响高校健康发展
20世纪末,伴随着高校大规模建设,很多高校的财务制度已经不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而是呈现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综合分析,大致有两个影响因素,首先,高校扩招是导致高校负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伴随着入学学生人数的增多,现有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教育的需要,所以要增大校舍面积与教室面积,而且师资数量也逐年增多。总之,教学硬性条件与软性条件的改善,都大幅度地提升了学校资金支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高校财务体制,远远不能支付高校规模扩大的高额经费支出,直接导致高校财务债务规模急剧扩张。2002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目的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各高校为了达到评估所要求的一系列指标,只能从银行借贷。目前,高校总债务竟高达2000多亿,成为高校前行道路上的沉重负担,已经严重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
(三)预算管理不科学,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价值
财务预算是高校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编制方法不科学。大部分高校资金收支渠道多样化,校办产业、外包经营等没有纳入到学校统一预算管理中来,而且大部分学校的校办产业处于不景气甚至是亏损的状态,这本身就与高校“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编制原则之间存在冲突。新的预算往往是只增不减,势必造成一定预算资金的不合理。第二、预算绩效评价弱化。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功能评价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甚至预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因为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熟人之间讲制度伤情面,使得预算绩效评价弱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与执行二者应该进行严格比对,而实际中往往只进行简单对比,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结果造成预算是预算,执行是执行,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约束与遵循关系,预算管理目标不能实现,预算管理绩效大打折扣。
二、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都得到极大改善与提高,尽管如此,财务会计规章制度建设和实际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财务制度建设落后
高校财务制度包含财务管理基本制度、资金结算制度、资金核算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务审批管理办法等。运转高效的财务制度,应该是财务管理过程中各项制度制定科学合理,执行有力高效。高校财务部门一般都是简单记账、算账“报账型”财务处,并不能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多渠道的筹资使得高校经费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高校会计核算更应细化,但是陈旧的报账型制度使得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财务状况。随着高校不断地吸纳社会资金,高校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增强。高校的经济活动除了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之外,也有很多的投资经营活动,由于高校固有的教育性质,缺乏投资型专家与专业型人才,因此,高校并没有明确的管理规范制度有效地对这部分活动进行管理。
(二)管理职责不明确,经济责任难以落实
高校学院二级单位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由院长负责全院的行政、财务等工作,但由于财务制度在学院领导职责方面没有明确成文的规章制度,对学院领导的经济责任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和体系,造成学院班子在学院管理工作中,不按预算进行经费合理使用,经费使用过于随意,往往是边使用经费边进行报告,以致出现经费使用不合理甚至是违纪现象。学院领导往往在使用经费权利时,要承担的义务并不明显,所以劳务费、办公费、差旅费、调研费、设备购置费、试剂采购费等事务性支出与科研辅助费支出的比重严重超标。经费紧张和乱花钱现象共存,所购物品价格过高、办公用品支出过多、日用品混入办公用品,存在化公为私的现象。
(三)轻视成本控制,存在资金浪费现象
高校财务成本控制针对全校范围内的财务管理的每一个业务流程,对所有耗费成本活动进行精确严格的计算、监督与考核,将成本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作为非营利性组织,高校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成本概念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根本不被重视,工作中不计成本,成本控制成为一纸空谈,成本核算数据分析缺乏,资产成本控制形同虚设。事实上,高校教育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浪费现象,比如资产重复购置严重、购入后长期闲置而不能有效使用;部分高校使用多年的新建房屋,不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以便拖延入账;报废资产没有及时处理,余值不入账,造成资产流失等等,缺乏资产配置的约束机制。
三、高校财务管理对策
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对于学校资金合理利用、资源有效配置、资产管理到位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财务管理创新改革要有序进行。
(一)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与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高校不断推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制的改革,高校财务管理的理财、筹资、运营观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高校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发展机遇,也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要适时而变,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改革创新。财会人员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树立新型高校财务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服务考评管理办法,激发财会人员的工作热情,保证预算安排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确保预算执行公正、公开,合理、合法。
(二)明确权责,加强内部控制
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实施效果不理想,财务管理体制要建立校院长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指导思想下,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权利明晰,责任明确。学校学院要用好财权,确立经济责任意识,真正优化财务管理组织,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评价机制与经济责任制,要合理科学安排使用经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部门自收自支等办学及其他收入要按时按量足额上缴,保证国有财政性资金不流失,确保学校重大决策科学制定与精准执行。
“预防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障高校内部财务业务按章有序运行,校内大项支出比如基建招投标、设备采购、新校区建设等主要业务,要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包括项目申请、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审计等环节,在每一环节都要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各负其职。校内审计部门要发挥好经费使用监督作用,监督不能流于形式,发现问题要立即上报,切实担好起内审部门的角色,发挥好内审作用,保障学校资金得到充分使用,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三)加强预算管理,建立科学的预算机制
预算编制方法要科学。“零基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保障科学编制预算,经费预算要依据客观事实数据,否则就会造成经费乱使用乱支出的现象。预算编制根据各类财务基础数据库,教职工生信息数据库、学科专业课程数据库、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数据库等,核定人员经费、学科课程建设经费、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制定科学准确客观的预算。
预算执行力度要加强。预算要实行刚性管理,预算一旦制定,各部门就要严格遵照预算文件执行,坚决杜绝无预算、超预算的情况,尽量避免中途改预算的情况。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对经费的后续使用要进行跟踪管理。
建立预算绩效考核机制。学校要将二级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年终考核系统,运用“投入产出”进行成本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要与第二年的预算编制结合,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预算与领导经济责任相结合,这样就可以促使各二级单位的负责人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预算的重要性,在行动上严格执行预算,最大程度上发挥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不能充分利用,克服主管领导以主观意识进行管理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