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干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跌倒的预防价值分析
2021-12-24王茉莉
王茉莉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骨质疏松患者主要是因为骨量减少,骨骼的脆性增强,所以很容易发生骨折[1]。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 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 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 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2]。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较为常见的,发生骨折后患者的情绪低下,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而且患者骨折恢复效果较慢,还容易发生跌倒,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对患者实施干预[3]。康复干预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入手,帮助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有效预防和减少跌倒的发生[4]。本文针对康复干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跌倒的预防价值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7 月~2020 年7 月医院收治的67 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3 例)和观察组(34 例)。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8 例;年龄61~85 岁,平均年龄(68.35±6.35)岁。观察组中男16 例,女18 例;年龄62~84 岁,平均年龄(68.36±6.3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标准;②具有沟通能力、认知能力者;③意识清醒者;④近期未使用过抗骨质疏松药物;⑤无其他与本研究相关的疾病;⑥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者;②合并肌力、移动等损伤者;③精神障碍、语言障碍者;④脑血管疾病者;⑤合并严重身体功能伤害者;⑥暴力、车祸等非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者;⑦不配合、不依从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干预,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出血等发生,同时加强患者的基础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干预,主要的干预内容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为患者介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康复训练等,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
1.2.2 疼痛干预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可以为患者使用冰袋进行局部冷敷,还可以通过抬高患肢、对患肢进行按摩、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等缓解患者的疼痛,在患者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按照医嘱对其使用止痛药物。
1.2.3 心理干预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进行针对性疏导,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和自信心。
1.2.4 康复训练 完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后,为患者的患肢进行固定,保持合适的体位,加强对患者的保暖。术后对患者进行患肢肢体功能的锻炼,肌肉运动训练,按摩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每日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在患者患肢疼痛减轻后,指导患者下床早期进行轻度运动,同时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避免患者跌倒。指导患者使用各种保护具、支持物等协助患者进行行走、上下楼梯,防止跌倒。指导患者多运动,但是需要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过运动,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增加骨量,预防跌倒,可以进行有氧运动、爬楼梯、太极等。
1.2.5 饮食干预 在患者治疗期间进行饮食干预,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戒烟戒酒,使用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还可以使用促进骨折恢复的食物,加强钙的补充,改善患者的骨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跌倒危险程度、跌倒发生情况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①跌倒危险程度采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5]进行评估,总分0~8 分,分数越高危险程度越高,按照得分情况分为:低危险:≤3 分;中危险:4~5 分;高危险:≥6 分。②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6]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共8 个维度概括被调查者的生活质量,将其汇总为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3 大类进行统计分析,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跌倒危险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跌倒危险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跌倒危险程度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为5.88%(2/34),低于对照组的24.24%(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6,P=0.035<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寿命提升,进而促进了人口老龄化[7]。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骨质疏松为老年群体中常见的症状,人体的钙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吸收不断增多,进而造成骨组织含量下降,从而发生骨质疏松[8]。骨质疏松会引发骨脆性,更容易发生骨折[9]。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需要加强干预,避免发生再骨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跌倒的发生率较高,为了防止跌倒发生,需要加强患者的康复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10]。
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中实施康复干预,对患者的干预需求进行分析,从生理和心理上对患者开展干预,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稳定患者的情绪,有效预防跌倒等的发生,减少患者治疗中产生的并发症等[11,12]。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康复干预,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安全性和专业性,有效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针对康复干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跌倒的预防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跌倒危险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为5.88%(2/34),低于对照组的24.24%(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6,P=0.035<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对其实施康复干预,可以预防跌倒的发生,干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对其实施康复干预可以帮助降低患者的跌倒危险程度,降低跌倒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整体康复干预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