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江堰科学内涵视觉诠释的必要性

2021-12-24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6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都江堰可视化

李 琰

(四川省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都江堰 611844)

1.都江堰水利工程“可视化”科普传播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2018年8月,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地通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都江堰自此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个世界遗产的城市。

在都江堰现已“三遗”光环加身、影响力日盛的背景之下,作为地方政府、媒体以及学界,不要只把眼光和热度放在炒作和宣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上。“三遗”名号只是世界对我们祖辈先贤“遗产”科学智慧和人文高度的崇敬与认可,并不代表和包含当下都江堰的治理体系和社会价值的挖掘与开发。特别是过度地热炒所谓的“三遗”,是地方上着力打造“旅游产业”的一种功利目的或作为。从地方政府到百姓,人们对“都江堰”这三个字的认知标签恐怕更多地是“旅游景点”或地理名称。而且,都江堰本身当下更多地是在发挥着传统的“水利”功用和“旅游观光”功能。

作为在历史上、国际上以及科学领域的专业圈层内享有崇高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都江堰,如果在地方政府眼里更多的只是一张“文化名片”或“旅游名片”,在普通民众的眼里,只是一处“旅游景点”,那么,就是对先辈的不敬和对“遗产”资源的浪费,是都江堰的当代悲哀了。都江堰应该还有其他更多的使命和功能担当。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生态水利工程,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系统工程,并以其科学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享誉全球,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体现了当时设计者和建造者的高超智慧和聪明才智。工程科技在国际上和水利专业圈层内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但因其旅游景区的定位和属性,以及管理观念、科普投入、宣传片面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使其科学性得不到充分地展示和宣扬,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到都江堰来看什么?感受什么?这么一个简单平凡的问题,恐怕没几个人能回答得清楚。大多数普通游客,甚至是长居此地的很多普通民众,都只知道该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但因何伟大?伟大在什么地方?除了水利专业人士之外,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笔者多次在都江堰景区随机请教都江堰工程的科技之妙都体现在哪里,除过导游简略的解说词,很难有几个人能将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蕴含的科技智慧清楚条理地进行讲解阐述。

像对诸如都江堰水利工程这种优秀科技文化遗产成果的科学性得不到充分广泛地科普宣传和展示推广,是对人类文明成果和文化精粹的有效继承和发扬创新的阻碍和科普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具体、形象、生动、直观的视觉感知方式,借助新兴媒介手段和平台,探寻都江堰科学内涵 “可视化”科普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载体,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2.都江堰水利工程 科学内涵的普及传播与教育浸润才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继承和创新光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世界灌溉工程的典范,历经2272年的沧桑,现在依然为川渝地区民生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过工程本身水利功能的持续正常运行,都江堰也是作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为广大民众所熟知,旅游旺季时日游客量峰值有时会达到约45000人次。

随着旅游从一种比较奢侈的生活方式,逐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中国的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旅游市场已经从以观光为主跨越到以休闲度假为方向、多样化、复全型的发展阶段,旅游产品结构正从以观光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兼具游学、考察并举等新的需求转化。新的旅游需求如探险旅游、体育旅游、海洋旅游、太空旅游、文化旅游等形式也正竞相出现。而适合不同消费和需求层次的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提供的相关旅游服务方式等还跟不上或不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趋势。

加上疫情的爆发、蔓延和防控的长期持续,不外出、少聚集、错峰出行出游成为人们的共识,“网游”天下、“云上”文博、“云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和观念愈来愈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和认同。因疫情而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之下,如何借助当下发达的互联网得到释放和转化?面对当下现实困境和新的旅游观念和需求的转换与产生,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我国文化科技优秀遗产及文旅圣地,能否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和重构文旅内涵,转变经营传播方式,提升旅游产品经营开发品质和开拓旅游体验方式,引导我国旅游业从传统单一的休闲观光游向科普教育、文化传播、游学体验等更有内涵的丰富领域开拓进军,开发和探索未来旅游体验新方式,切实丰富和发挥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文旅遗产和设施的最大功效。通过打通和建设线上“云浏览”通道,在满足大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山河饱满眼福的同时,响应和引导民众从文化或科学的角度探究、审视、思考世界,荡涤心灵、更新认知,激发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和探究欲望。

“线上”“云中”的“神游”激发、科普、引导民众深入了解和认识文旅主体的历史变迁、内涵神韵、科学原理、存遗意义等,并借助传统或新兴的虚拟再现媒介技术手段刺激和激发人们对线下实地参观验证的渴望。在游客暂时因故难以成行或景区因故关闭的日子里先建立流量、积能蓄势,在机缘合适可以成行或景区重新开放之后再将这些流量转化为实际体验和线下收益。

通过线上传播积累和引流客户,到线下实地考察、参观、体验,已经成为当下时兴的一种旅游营销模式。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发展,人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碌,空闲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云旅行”的方式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们的这些时间打造“线上”旅行,“云开阔”人们的视野,但这也对旅游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游什么?怎么游?不同教育背景和品位喜好的游客对同一旅游目标有着不同的期望和需求,旅游市场的需求已经从节省多游的初级期待跨越到对旅游产品内容、品质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重新审视、检测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和挖掘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感受方式,以满足不同的旅游市场细化需求,是摆在全国各个旅游景区经营主体管理者和经营者面前的新课题。积极顺应旅游市场变化的新趋势,借助新兴媒介技术和手段,以“可视化”的视觉诠释形式,科普传播和宣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内涵,通过“云体验”或“云剖析”外加民众实地的考察探究,能最大化地有效“教育浸润”广大游客。在宣扬和倡导树立民族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复兴和彰显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当下,对普通民众和广大游客的有效教育才是对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继承和创新光大。

3.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科学性视觉诠释的必要性

3 .1工程系统所蕴含的科技智慧和内涵尚未得到广大普通民众的充分认知

3.1.1 对都江堰科学性的真正理解和认知还只限于专业领域和圈层,其科普教化功能还得不到有效的彰显和发挥。

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72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2018年8月都江堰通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此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个世界遗产的城市。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国际上和专业圈层内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但自身的景区定位和属性使其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或降低。很多的普通民众即使身置其中,也感受理解不到工程的伟大精妙之处,特别是那些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甚了解的普通游客,更容易对灌县古城风情、茶马古道遗风、川西传统美食产生关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文智慧得不到有效关注,科学性被视而不见,科技遗产瑰宝的教化功能得不到有效彰显,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3.1.2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科学性得不到全面系统的宣传展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涵盖地势、山形、水势、渠首工程、灌溉渠系等在内的一个广袤、复杂、辽阔的系统工程,景区之内可见的工程布局及水利功能仅仅只是渠首工程的一部分,不可能完整呈现都江堰科技智慧的全貌。一般游客也是无法通过局部工程的观感来体味完整全面的都江堰工程科技智慧的全貌。再者,科学智慧往往隐藏在现象之下或过程之中,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没有合适的呈现方式和阐释手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是难以得到全面系统地展示和科普宣传推广的。

3.2 完整、全面、系统呈现都江堰工程科学性的必要性

3.2.1 都江堰景区只是整体工程的局部,游客无法系统完整地了解感知全貌。

都江堰作为旅游景区的区域,仅仅只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渠首工程部分,并不能全面呈现工程科技智慧的方方面面。作为水利工程科普教育基地,由于场地限制、创新投入、现实效益、观念滞后等原因,多局限于水利行业本身或偏于旅游观光建设,对科普展现的创新方式、人力物力投入等相对不足,使得景区旅游观光功能有余,科普教育功能有限。

挖掘景区文化潜力,彰显“三遗”科学智慧,需要水利专家、历史学者、设计精英、文化传播人士、艺术家群体、政府系统等方方面面的人力资源共同介入,群策群力,各司其职,共同打造全面、科学、系统的科普宣传推广平台、作品、机制。通过这样的平台及优秀作品,留存现有可见的科技呈现,恢复消弭在历史烟波中的科技智慧,呈现隐于现象之下的科学原理,展现渠首区域之外的科学系统,揭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千年运行的秘密所在。让来到都江堰的每一个游客,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普通民众,都能全方位领略和感受工程的科技智慧,沐浴古圣先贤的教化洗礼,体会科学对人居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巨大影响与改变,这可能才是都江堰景区真正应该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3.2.2 都江堰景区在信息全面网络化趋势下的科普教育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信息全面网络化的今天,民众获取信息、学习研究、沟通交流也日益的网络化,科普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也应与时俱进。各种新兴媒介平台也都结合自身特色及优势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科普门类繁多,科普信息博杂,专业人士介入有限,从业人员良莠混杂等因素,优秀系统的新媒介科普作品还不多见。为充分利用新兴技术资源和平台,发挥科普信息网络化优势,聚积各方力量系统扎实地做些基础工作,将各个门类的科普素材及资源,结合新兴媒介技术特点,成体系成系统地加工整理。将科技原理、演化过程、系统逻辑等科学信息进行视觉化的设计加工与梳理,是科普基础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挖掘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智慧,梳理水利工程蕴含的科技结晶,较系统地编绘呈现都江堰人文成就,为进一步都江堰科普教育的全面网络化实现积累一定的素材,探究“可视化”科普传播的形式与途径,是当下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课题和全新挑战。

3.3 借助新兴媒介技术手段和形式,“可视化”阐述和推广传播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内涵,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最好的科普传播,和对民众最切实的教育浸润,也是对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下新媒体时代的有效继承和创新光大。

信息可视化试图通过利用人类的视觉能力,来搞清抽象信息的意思,从而加强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据感知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对图像的认知速度及接受速度要远远大于文字,信息可视化主要是指把复杂的、隐晦的、朦胧的甚至常人难以理解的信息变得通俗易懂,把隐藏在信息中的内在规律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示出来,便于传播、沟通、预测以及研究。一图胜千言,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信息可视化作为一种信息展示、传播、互动以及分析的手段,在信息展示、传播或信息分析预测的领域中都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可视化”致力于创建那些以直观方式传达抽象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可视化的表达形式与交互技术则是利用人类眼睛通往心灵深处的广阔带宽优势,使得用户能够目睹、探索以至立即理解大量的信息。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内涵的视觉诠释是试图借助新兴媒介形式和手段,较为系统、全面地以“可视化”的具体、形象、生动、直观的视觉感知方式,阐释和展现工程所蕴含的科技智慧,使普通民众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能较为平实直观地领会和理解蕴含在工程之中的专业、晦涩、深奥的科学原理及文明智慧,提升和改观自身认知,沐浴古圣先贤的教化洗礼。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视觉符号具有传播信息的独特优势作用,“读图”对读者拓宽眼界、增加想象力、引发关注思考、培养科学素养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以艺术融入科学,以科学带动生产力,通过“可视化”形式搭建科研人员与普通民众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媒介,促进广大民众能更主动地接触科学、了解科学、接受科学,增加国民的科学素养,助力科学的普及和发展,是都江堰科学内涵视觉诠释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初衷。

4.结束语

科学是知识,艺术是感受,科学内涵的“可视化”就是将科学知识以一种易于理解和记忆、便于传播和普及的艺术感受和表达方式呈现的信息表述的视觉化诠释方式,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就是科学内涵的完美艺术呈现。借助新兴媒介技术手段和形式,“可视化”阐述和推广传播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内涵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最好的科普传播,和对民众最切实的教育浸润,也是对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下新媒体时代的有效继承和创新光大。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都江堰可视化
拜水都江堰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李冰与都江堰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