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研究”高层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2021-12-24叶丹
叶 丹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 年6 月18 日至21 日,由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井冈山大学共同主办,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组承办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研究”高层学术论坛在井冈山召开。
2021 年4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快速发展的阶段。为更好地学习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讲话精神,扎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跟国际学术发展热点,发挥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在该领域的引领作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在井冈山举办高层学术论坛。来自广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井冈山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题进行了充分且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高层论坛围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伦理要求及其哲学基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与文化资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近40年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中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研究等四大命题展开学术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高层论坛开幕式由荣誉会长叶平教授主持并宣布开幕。叶平教授回顾了近40年来中国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历史,对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概念定义与发展进行了重新梳理,对“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和自然哲学的价值”论题的发展进行了重新诠释。井冈山大学校长曾建平教授致欢迎辞。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杨通进教授回顾了中国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历史。他指出,当前国际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环境伦理学大有可为。学会的工作就是要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跟国际国内生态发展热点问题,把中国环境伦理学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南京晓庄学院王国聘教授提出,“生命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范畴被广泛关注,源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新命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的思想来源:一个是中国传统自然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另一个是现代生态科学思想,是自然哲学思想和现代生态科学思想的结合物。和谐共生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存与和谐。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课题组首席专家曾建平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成果《自然之境-消费-生态悖论的伦理探究》《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与人类革命》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江西实践》,并在大会上展示了课题研究的核心观点:环境伦理问题是一个涉及自然观、人类观、文化观(价值观、制度观)的哲学领域,环境危机如果不与社会正义结合起来,是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的,为此,必须思考环境伦理的导向价值、环境公正的基本问题、消费生态与环境公正等一系列问题。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伦理学角度看,消费的正当性决定着文明的合理性,文明的程度影响着消费方式变革的可能性;从哲学角度提出,应对不合理消费方式的价值诉求是“合是”“合度”“合宜”“合道”;从对策方面提出,消解“消费-生态”悖论的政府之职是注重观念更新、实施专项工程、完善政策措施,企业之责是树立生态消费价值观,履行环境道德义务,公众之行是从理念、实践、日常行为方面践行低碳消费。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近四十年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课题组首席专家叶平教授作了课题研究报告,他在报告中对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他提出,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发展方向和战略要结合国家现阶段制定的生态改革实施方案,为支持国家发展六大理念服务。环境伦理学会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来提升理论创新水平。科学技术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生态伦理角度分析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对生态负面效应的克服问题以及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以“环境哲学视域中的资本逻辑命题反思”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首先,资本逻辑命题是我国环境哲学研究领域一种颇为流行的话语体系,我国学术界关于环境哲学意义上的资本逻辑命题的话语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根据这种话语体系,导致全球范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逻辑。环境伦理学术界近年来的讨论大多围绕这一话语体系而展开。其次,他从环境哲学角度分析了当前该命题存在知识谱系不够真实、关键概念不清、核心论点飘忽不定、无法解释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现象、理论逻辑难以自洽等五个重要理论缺陷。最后,他指出,资本逻辑命题以对资本的生态批判开始,以对权力和资本的双重遮蔽而告终。资本逻辑命题之所以存在各种理论局限,主要是由于未能认识到“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资本原罪论”与“资本万能论”这两个理论预设也是导致其理论局限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解决全球气候治理问题,就必须要破除资本逻辑,诉诸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导向的气候伦理。南京师范大学曹孟勤教授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哲学思考”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指出,当前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学术讨论相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讨论较少。从本体论上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背景很重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点应该再上升到本体论和世界观的高度,从而为保护环境能够提供一个本体论上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将其对象化的方法是其解决之路径,所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论证依据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本体对象化。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以“生态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提出倡导生态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致性的六大伦理价值理念:环境整体主义的生态世界观;维护生态系统完整、稳定和美丽;良好的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重建相统一;大力倡导全人类命运与共的终极价值理念;保护全球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和全人类。苏州科技大学王建明教授以“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创新实践”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建生态共同体的概要情况以及示范区生态共同体环境治理的创新性探索路径。东南大学刘魁教授以“近40 年中国道学关于生命共同体的学术史研究”为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提出,技术创新、社会加速、生态环境危机是当前描述人类生存环境的三个关键词,也是环境伦理学界与社会各界关注的三个突出问题。近40年来学术界从生命哲学视角进行了不断的资源挖掘与理论反思,他从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个人层面:坚持清虚自守,探寻生命共同体的运行之道与自在节律。制度层面:推进全球和区域治理的一体化,维护地球的生生之道与运作机制,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技术层面:利用智能技术感知人与环境的复杂反馈关系,保护地球,庇佑苍生。南京林业大学曹顺仙教授以“近30 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她提出关于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的展望:一是以“重读马克思”强化文本挖掘深度和广度;二是加强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体系化研究;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主导性、本土性研究;四是拓展和深化国外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全国模范检察官、治沙能手喻中升先生以“做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实现者——一名劫后余生检察官的治沙生涯”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介绍了自己的生态实践经历。喻中升先生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方面分享了他在最高检工作的经历,以及在肝癌大手术初步恢复及退休后,毅然决定去自己曾经插队、任教过并视为“第二故乡”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五一种畜场义务治理荒漠的故事。汇报精彩生动,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反响。沈阳工业大学李世雁教授以“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维度解读生态哲学基础理论”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她提出,生态哲学就是哲学转向行动,是行动的哲学。它提倡关系、有机、整体,以此为基础关注人的行动,是生态性的哲学。哲学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主题,这是哲学在不同时代的外在转向。生态哲学基础理论的构成应该有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方法论。本体论可借助于自然科学成果来研究,认识论部分可以从人类思维的历史中来研究生态思想,方法论也就是环境伦理学,涉及价值论维度的研究。而实践维度的研究就是关注现实,关注行动。内蒙古大学包庆德教授以“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解读三题”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提出了文明兴衰及其生态标准:文明意味着人类通过更为有效和复杂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摆脱纯自然力量控制约束,超越作为普通动物种属生存状态,而以人类社会方式生存发展的过程。因此,人类文明发展史长期以来被视为人类不断超越自然的历史。如果我们忽略了人类文明的生态底蕴,那么我们必将面临人类文明系统的深刻危机。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文明形态主要的、也是首要的基本特征。解读生态文明,若撇开人类发展观及其价值取向,就无法有效表征其时代结构特征与现实实践品格。从发展共时性维度讲,生态文明则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相对并渗透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生态化转向之人类文明新形态。南京工业大学黄爱宝教授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立场”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立场的理解是:世界是一个生命体的世界观。世界的最高价值是生命。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生命共同体是互为中介和互为促进的实际价值观。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迟学芳副教授以“绿色崛起的生态哲学审视”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她提出后文化时代两个共同体构建的方法论:一是确立生命文化方法论。把生命实体的状态和特征类比进入文化,移植为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创造生命文化概念,确立生命文化方法论。二是丰富生命科学与哲学的命运文化的内涵外延。树立命运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意识,确立心灵相通、相情同感的美德伦理意识,树立生命科学哲学观,确立“生态的生命依赖”和“生命的生态依赖”的历史观等。
东北大学秦书生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他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将人与自然视为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统一体,在生存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一体性利益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系统思维方式、生态伦理观、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小化损害而取得最大化受益为目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自然的可再生能力的维持为原则,形成人与自然相互平衡、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刘志民律师以“法律视角下的环境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为题进行会议发言。他从环境法体系的诞生和发展、环境法的司法实践和司法改革四个方面介绍了环境法实施的现状。南京林业大学郭辉副教授以“环境伦理与农业伦理的结合——基于生态文明实践的学术生长点”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他提出,环境伦理学不应致力于消除人们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分歧,而应观照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寻求人们在政策和管理层面的共识,对解决有关环境的争论作出贡献。他提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应植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在这一伟大实践中真实而具体的有关生态环境的伦理争议和问题,提供价值引导、伦理原则和解决方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以“辩证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辨析——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她提出,厘清辩证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内在关系,纠正以生态自然观取代辩证自然观的理论倾向,对重新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和促进中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共性来看,辩证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都是聚焦关系性的自然观。从区别来看,辩证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在理论建构、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维度有着明显的区别。从逻辑关联来看,辩证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是“源”与“流”的关系,辩证自然观是生态自然观的方法论基础,生态自然观是辩证自然观的赓续发展,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东华理工大学华启和教授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江西实践”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他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理念更加牢固。江西农业大学黄以胜老师以“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人与自然和解的三重供给”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他提出,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范畴和集中体现,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解的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转化性思维,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提供了“三重”供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与自然和解提供价值理念供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人与自然和解提供生态思维供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人与自然和解提供“绿色”样板供给。井冈山大学肖先彬老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思维方式”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他总结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谐共生的辩证思维、建章立制的法治思维、有备无患的底线思维。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刘雨婷同学以“奥康纳:生产的自然条件的深度反思与生态批判”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她阐述了奥康纳“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理论出发点、环境史观基础、理论特质及内容和理论得失。同时,她提出奥康纳“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生态反思:对科技的使用应从工具理性转向环境理性,国家决策应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性。沈阳工业大学硕士生张一鸣同学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的‘看’的技术”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他汇报了生态学背景下的“看”与“看”的技术的定义、“看”的技术在共同体理念建构中扮演的角色、“看”的技术对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冲击的表现。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生张荣海同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为题进行了会议发言,他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环境就是民生”等一系列富含民生情怀的新论断、新观点。
总之,2021年“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研究”高层学术论坛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迈向新阶段的时期召开,为中国环境伦理发展迎来了未来环境思想和环境观念的新转折和新起点。本次高层论坛旨在对“生命共同体”进行符合中国生态文明理论逻辑的学理阐释,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理论培植深厚的哲学根基,展现了“总结、拓展、创新、提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