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足部护理结合针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
2021-12-24邱燕美陈梦玲
邱燕美 陈梦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神经外科,2神经内科)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机体处于长期高血糖水平状态下导致微血管病变而造成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多发于四肢末梢,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且病变可累及运动、感觉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足部溃疡、下肢溃疡、坏疽等病理改变,发病率、致残率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该病主要采取控制血糖、营养神经等措施,但DPN病情反复、顽固,部分患者症状改善受限,神经传导功能有待提高[1]。祖国医学对DPN研究历史悠久,提倡辨证施治。近年来研究发现,针灸、穴位按摩、中药足浴等中医干预措施在DPN病情改善中效果明显[2]。本研究探讨综合足部护理结合中医针灸对DPN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PN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0~75岁。依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3]中有关“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主症:肢体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次症: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自汗畏风,便秘或腹泻;舌脉: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所有患者意识清醒、沟通正常,依从性良好,近1个月未接受过DPN相关治疗及干预。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肺等功能障碍者;②伴有其他内分泌疾病、血液、消化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恶性肿瘤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⑤伴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者;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中毒者;⑦精神疾病者;⑧对本研究干预方式禁忌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
二、干预方法
患者均给予DPN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等。根据患者病情实施降糖治疗,维持血糖水平稳定(空腹血糖6~8 mmol/L,餐后2 h血糖8~11 mmol/L),并给予改善微循环、抗氧化、调节神经营养等治疗控制DPN。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常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自我监测血糖。给予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解除焦躁、恐惧等负面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密切观察足部及周围皮肤温度、湿度,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处理皮肤裂口与感染。指导温水泡脚,水温38~42℃,浸泡足部30 min/次,1次/d,结束后用柔软清洁毛巾擦干,皮肤干燥或冬季时可浸泡足部后涂抹润肤膏防止皲裂。日常注重足部清洁与保暖,选择弹性、散热性能好的透气袜子,鞋子以轻巧柔软为宜。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足部护理结合中医针灸干预。①综合足部护理。足部护理健康宣教与常规注意事项同对照组。一是以中药足浴代替对照组的温水足浴,组方为黄芪50 g、鸡血藤 30 g、透骨草 30 g、红花 15 g、当归 25 g、没药 20 g、甘松 15 g、威灵仙 30 g、桂枝 30 g、海风藤 25 g,由本院统一煎制,加清水 1 500 ml煎沸,后加1 500 ml煎煮20 min左右,倒至足浴桶,先进行双腿、双足熏蒸,待温度降至42~46℃时开始足浴,30 min/次,1次/d,足浴后事项同对照组。二是穴位按摩。取太溪、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委中、太冲穴,采用点、按、压、揉等法实施按摩,每穴2~3 min,按摩2~3次/d,以出现酸、麻、胀感为宜,结束后从足尖开始,以双手大小鱼际逐渐轻柔按摩至小腿,20~25 min,1~2次/d。三是足部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散步等),促进足部血液循环,20~30 min/次,2~3次/d,并进行足部运动(2~3次/d),平卧位抬高下肢约45°角,保持2~3 min,足平放、下垂均3~5 min,反复5次,后足部、足趾向上、下、内、外各运动15次。②中医针灸。取足三里、曲池、阳陵泉、合谷、气海、内关、三阴交穴,平补平泻手法,以出现酸胀感为度,得气后留针20 min,针灸1次/d,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均持续干预8周。
三、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积分。干预前后,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标准,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对主症(依次0、2、4、6分)、次症(依次0、1、2、3分)予以评分,评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②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丹麦丹迪Keypoint 4 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干预前后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CV),以及正中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③干预效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标准:痊愈为肢体症状体征消失,症候积分降低≥90%;显效为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降低≥70%;有效为症状体征有好转,积分降低≥30%;无效为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加重,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症状积分降低(P<0.05),且研究组肢体麻木、肢体疼痛、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自汗畏风、便秘或腹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DPN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DPN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时间 肢体麻木 肢体疼痛 气短懒言 神疲倦怠 自汗畏风 便秘或腹泻研究组 43 干预前 4.61±0.83 4.48±0.78 2.04±0.31 2.15±0.37 2.21±0.40 1.91±0.32干预后 1.79±0.24ab 1.69±0.27ab 1.05±0.17ab 0.98±0.12ab 0.92±0.15ab 0.78±0.09ab对照组 43 干预前 4.53±0.85 4.43±0.82 2.09±0.34 2.18±0.33 2.19±0.39 1.86±0.30干预后 2.53±0.39a 2.71±0.44a 1.56±0.25a 1.49±0.18a 1.38±0.16a 1.05±0.11a
三、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结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神经电生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及正中神经、腓肠神经SCV均增高(P<0.05),且研究组正中神经、腓肠神经SCV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DPN患者神经电生理结果比较(m/s,±s)
表3 两组DPN患者神经电生理结果比较(m/s,±s)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MCV SCV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 腓肠神经研究组 43 干预前 42.34±8.58 37.05±7.14 39.65±5.72 39.02±8.16干预后 51.97±8.96ab 47.05±7.83ab 50.62±8.71ab 47.98±8.92ab对照组 43 干预前 42.68±8.64 37.29±7.26 39.98±5.83 39.23±8.25干预后 46.73±8.02a 43.28±7.59a 45.73±7.64a 43.91±8.47a
四、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4 两组DPN患者疗效比较[例数(%)]
讨 论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4%比76.7%,P<0.05),干预后研究组肢体麻木、肢体疼痛、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自汗畏风、便秘或腹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综合足部护理结合中医针灸可显著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针灸是中医特色干预技术,凭借经络、腧穴传导功能,达到“内病外治”效果。本研究针灸取穴中,足三里益气养血、祛瘀;曲池调节大肠经气,配伍阳陵泉强疏经通络之功;合谷通经活经,镇静止痛;气海培元补气,为“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内关理气止痛,活血络;三阴交生津养阳、濡养筋脉,促气血畅通。诸穴合用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进而缓解肢体疼痛、麻木等症[5-6]。张芳芳等[7]研究也表明,加用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74%比62%,P<0.05),相比西药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综合足部护理中,中药足浴凭借药物与热力效应、化学作用等使药物经皮肤、经络传递直达病所,发挥通络行痹、益气活血效用。足浴方中黄芪配伍鸡血藤、当归益气、活血、化瘀;透骨草配伍红花舒筋活血,散瘀止痛;没药消肿生肌,散瘀定痛;甘松理气止痛;威灵仙通络止痛;桂枝通阳化气,发汗解表;海风藤通经络,止痹痛[8-9]。穴位按摩中,太溪生气、主治消渴,足三里主治下肢痿痹、虚劳诸证,合谷宣通气血,委中理气宽中,太冲通络止痛,联合三阴交按摩起到运行气血、畅通经络效用,从而改善DPN症状。综合足部护理结合中医针灸有协同作用,优势互补,标本兼顾,增强疗效。
本研究还显示干预后,两组正中神经、腓肠神经SCV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均增高,且研究组正中神经、腓肠神经SCV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黄奡等[10]研究结果相似。但神经电生理结果与多因素改变有关,而汪伟等[11]研究表明神经电生理异常与密歇根量表评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用于糖尿病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本研究干预后患者症状与神经电生理结果发生同向变化也间接提示了二者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另一方面,神经电生理的改变考虑与以下有关:黄芪、当归等抗氧化,可改善DPN血管内皮与神经功能,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海风藤、鸡血藤、甘松、没药等可改善外周微循环,提高周围神经组织供氧、供血水平,利于受损周围神经的恢复[12]。且中药足浴配合热力效应可促使局部组织松解,加快周围神经传导,而传导功能的改善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且穴位按摩可刺激足底周围神经反射、糖代谢反射,能促进神经元修复[13]。另结合足部适当运动与常规足部护理可调节足部、下肢微循环,减少末端硬化、足部坏疽、感染等,同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综上所述,综合足部护理结合中医针灸可显著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功能,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