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课堂教学实践与展望
2021-12-24陈青凤
陈青凤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一、引言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称POA)是针对大学英语课堂“费时、低效”“学用分离”的现实,由我国学者文秋芳首先提出并构建的中国特色外语课堂教学理论。该方法主张“学用结合”,强调“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的紧密结合与互动,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重语言与意义输入、缺乏有意义输出的缺点。
2020年3~7月因新冠病毒疫情原因,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倡导的“停学不停课”原则,采取了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是第一次全面采用线上授课,据调查,相当大一部分老师在开课前两周都处于摸索阶段,基本采用传统的“围绕课文中心法”进行授课,即“课前热身—课文讲解—课后练习”的授课模式,主要以背诵重点单词,理解重点语句和梳理语篇结构为教学目标。由于线上课程学生主要以听或浏览多媒体屏幕为主,降低了面对面监督的实效性,其结果是学生注意力分散,缺乏主观能动性,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效率不高,导致教学分离、学用分离。针对此现象及学生对课程的反馈,笔者开始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以POA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产出导向法的基本内容
产出导向法以文秋芳在2007年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为原型,经历了5个阶段逐步发展完善而成:预热期、雏形期、形成期、修订期及再修订期[1],分成三大部分:教学理念(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整个教学流程由教师主导,师生共建。POA主张课堂教学要以有效学习为目标,学用融合、互为一体[2]。教师以输出来驱动学生产生问题,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相应的产出,在做中学、实践中学,课程设计中相应的输入必须要有对应的输出,从而有效地完成任务。产出导向法的特色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重视评价,以评促学,要求评价要有明确的标准,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并针对POA教学法创设“师生合作评价”的新的评价方法,从而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3]
三、产出导向法的线上课堂实践
针对大学英语线上课堂广泛存在的学生浅层次的学习互动和敷衍化的学习心态,为了提高线上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进行了一个单元的POA教学实践, 教学时长2周,每周4课时。教学对象为本校大一学生,班级人数40人。单元内容是“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实验结束后通过网上访谈、开放式问卷和反思日志搜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一)教学主题
教学单元主题是中西文化比较。本单元教学活动设定结合疫情背景,假定招募新冠病毒(COVID-19)线上中国抗疫经验分享会的英文志愿者。要求志愿者收集和翻译疫情数据、文件,疫情下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中国发生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期间的行动和成功的故事。志愿者将在翻译过程中克服文化障碍,保持中立、客观和专业的态度。同学们亲历了疫情整个过程,深刻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因此这一主题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一设计首先契合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双重目标;通过资料收集,比较不同国家政治文化的异同,总结分析中国政体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并通过总结、分享中国抗疫成功经验,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大主要目标。
语言目标包括:1.完成基本词汇学习:15个基本单词和短语,10个表达中西基本精神的专业术语(identity,national policy等),5个与疫情有关的专业术语(COVID-19,mask,immune等);2.能借助工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甄别处理和翻译。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1.具有跨文化意识,能够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转换;2.能够采用恰当的方式分析阐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辩证地看待不同文化的优缺点;3.能够解释本民族基本精神指导下抗疫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任务设计
任务以情景表演形式呈现,学生分成4组,每组10人。主题为:中国抗疫经验分享会,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发布会。每组学生又分为2人一小组,合作扮演中方发布会发言人,以及意、美、法、英四国代表。首先,由发布会发言人汇报中国的抗疫措施和经验,然后由各国代表团成员结合本国国情和民众面对疫情的不同反应对汇报人进行提问。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搜集资料、鉴别资料、分析并翻译资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任务同时涉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及外交辞令的运用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情景演练阶段主要考察口译能力和技巧及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
POA三个基本流程:驱动、促成与评价。具体见图1。
图1 课程的设计流程
1.场景驱动
POA倡导课程驱动环节具有潜在的交际价值,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单元教学任务和社会事实热点充分结合作为驱动的起点,首先,每位同学亲身经历了疫情,有深切体会。其次,结合真实信息——联合国招募新冠病毒(COVID-19)线上中英文翻译志愿者来设置线上抗疫经验分享会的场景。因为事情就发生在身边,交际场景真实,每位同学都会有话可说,都有经验可以分享,因此能促使同学们认真积极投入准备。
在驱动环节教师通过问题建立起挑战任务——以输入驱动输出:(1)疫情期间个人是如何做好防护的?(2)中国抗疫成功与中国政治体制有关么?(3)中国民众为什么能团结一致,做到令出即动?(4)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民众抗议戴口罩行为?(5)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府采取的疫情措施?教师随机邀请同学进行回答,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具体问题,意识到一些语言和知识方面的欠缺,明确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准备,激发学习热情,也即“创造饥饿感” 。[4]
2.促成
促成环节非常关键,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完成任务,既要有适当的指导又不能干涉太多,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输入材料,确保学生不能脱离目标,每一步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无形中逐步完成任务,不断提高能力。因此将总任务分成3个子任务,教师分别针对子任务进行促成。
子任务(1):搜集资料并翻译材料
①疫情期间个人防护常识。
②分享身边的抗疫故事及感受。
③中国精神的形成历史,分析其抗疫成功的关系及其优势。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并进行翻译讨论,通过资料搜集、整理,比较鉴别材料,唤起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将新闻事实及招募要求(英文)发给每组并分配具体任务。学生通过整理比较中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针对疫情采取的不同政策措施,发现中国的制度优势以及中国民众勇于奉献、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子任务(2):阐释不同文化背景下抗疫行为的差别及原因
课堂上教师要求展示不同国家基本精神,不同国家政体,并分析导致不同国家针对疫情采取的不同措施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探讨面对全球疫情,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共同抗疫。
子任务(3): 实战问答,分享抗疫成功经验
通过以上两个子任务的完成,学生基本能够用比较恰当的语言和术语介绍抗疫的基本知识及经验。接下来的任务是在实际展示中进行运用,抗疫措施和经验分享完成后,如何做到在既尊重各国国情又有利于全球抗疫的情况下回答由各国代表团成员提出的问题。
因为教学实践的对象为大一学生,专业知识受限,因此扮演中方代表发言人的同学只对本组代表意、美、法、英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暂不进行交叉提问和解答。
3.评价
评价是POA教学方法的特色,也是重要环节之一,目的是通过评价优化、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3]。对整个“任务”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产出,为进一步教学产出提供经验积累,因此评价具有促教促学的作用。
本课程设计采取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的“师生合作评价”。
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将搜集到的材料整理翻译,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在线提交给老师,教师进行批阅、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在实施过程中,即时评价分两种形式,首先通过学习平台的留言区,每位学生对其他同学或整个小组进行评价。其次是通过网上课堂面对面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价,然后对其他组进行评价。延时评价通过写日志的形式对个人的表现、本小组的表现及其他同学个人及其他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由教师统一发放。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评价日志,作为平时作业的一部分。
每一组表演结束之后,教师立即对学生的翻译文本、表演、话语语气、语调、跨文化意识进行点评,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所有表演结束后进行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并选择一位学生代表进行总结评论。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同学们在课外课上的努力投入和分工合理、任务明确的团队协作精神,并针对普遍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思路,要求课下写课堂日志并改进本组的文本。
四、教学反馈
本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了访谈,结合学生的日志,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的感受和评价。访谈问题具体参见表1。
表1
(一)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学生认为教师采用的驱动方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将专业知识和同学们深有体会的事实热点紧密联合,使每位同学都有话可说。但是,由于涉及专业词汇,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网上提交任务平台设置了提交截止时间,就给同学们造成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学生用“有趣”“活泼”“生动”“方向明确”“紧迫”来形容对课堂的感受。
(二)学习收获
绝大部分学生(88%)认为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语言知识(翻译技巧和新词汇的学习)、跨文化意识和专业知识(文化比较的方法及术语学习)。学生们的日志反映:
“感觉任务好多,看起来天天听到的新闻,实际翻译起来还是需要思考和查阅资料,因为不确定。”
“面对疫情在我们国家人人戴口罩,互相监督,为什么国外就很难,文化差异真的好大,而且很难说服对方。”
“今天课堂上用到了老师教的一些翻译方法,感觉写起句子来思路清晰多了。”
(三)笔者本人的教学反思
1.产出导向法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但如何针对不同的场景设计任务促成目标是很大挑战,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学目标,现有知识背景等。2.恰当的驱动是场景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结果,“真实性”的场景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3.学生针对任务本身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是产出导向法进一步实施的关键点。4.产出导向法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练习实践机会,在驱动环节需要翻译文本,阅读真实背景的材料,在场景模拟阶段要练习口译能力,这样听说读写译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产出效率较高。5.线上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明确的任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6.本课程实践中对评价标准制定不够细化,导致学生在评价阶段,产生分歧,评价不够科学,评价结果不统一,因此,应该考虑将评价标准进一步精准细化,可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
五、研究展望
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模式的探索实践,POA的教学设计以任务为中心,将知识和能力融进问题、情境、任务和项目。POA采用“饥饿营销”式的输出驱动,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吸引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提供相应的输入,帮助学生习得知识,解决困难,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线上课程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产出目标选择材料,使所学与产出对应,极大地提高了产出的目标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也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与传统的教学课堂不同,POA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合作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使学生不仅反思自己也评价其他学生及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POA的这种重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促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假设非常适合线上教学实践,可以解决线上教学面临的诸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低等一系列问题。
诚然,线上大学英语课堂采用POA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POA以“以用促学”为特色,设计各种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场景。但线上进行场景演练,由于隔空原因,不同角色之间转换话语有时间间隔,导致语言衔接不连贯,学生代入感较弱,“身份意识”[5]转化较慢,学生的表演一旦变成形式表演,就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线上教学面临的另一挑战是如何做好督促学生的工作,比如本来要求是脱稿进行,有个别学生却在读稿子,或者对网上下载的资料没有经过认真筛选思考,直接拿来用。因此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有恰当的方法来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次,同一门课程的每个单元如果均使用POA教学法,应该处理好课程设置问题,厘清总目标和每个单元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各个单元的目标之间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POA教学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强的操作性,非常值得一线教师进行尝试。未来可以就教师在如何设计驱动环节方面进行细化探讨研究,比如,需要教师在哪些方面进行准备,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师生之间应该如何互动。其次,应该增加开发针对POA教学方法的教材,以形成统一标准,从总体上使POA教学方法更加科学、系统。最后,本研究将POA教学方法应用于线上大学英语课程进行初步尝试,其有效性需要经过多轮实验进行验证和跟踪研究,因此将来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有效性尝试。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海量信息,一切知识唾手可得,如何避免不经过系统思考和消化就罗列出来,让学生做到主动探索继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POA教学法无疑是为这一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