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香”还是“一柱香”之三问
2021-12-23范馨潞
摘要:“一炷香”与“一柱香”哪个为正确写法,专家各持已见。汉字是用一定的符号标记一定的语词,符号有形体,语词有音义,文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所以对于线型的香用的是“炷”还是“柱”需要追本溯源,从线香出现的早期的形状来考证,追寻香及与其有关的文字的发展史,多方位、多角度地斟酌判断,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遵循从众从俗的原则来对文字的应用进行思辨、判断及使用。
关键词:文字辨析;“炷”与“柱”;追本溯源;与时俱进
“一炷香”与“一柱香”的问题困惑了不少人,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写作“一柱香”,现有的各大字词典均注明“一炷香”为正确写法。专家也曾撰文引经据典地论述“一炷香”为正确写法,如徐世华的《“一柱香”还是“一炷香”》一文, 从文字学及字词典角度来力证此处“炷”为正确写法,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仔细地研究斟酌,笔者发现写作“一炷香”的写法也有不妥之处。
一、字形有误
《康熙字典》对于“炷”完整的解释为:
【炷】《廣韻》之戍切《集韻》《韻會》朱戍切,音注。《玉篇》燈炷也。《正韻》火炷爐所著者。《讀曲歌》然燈不下炷,有油那得明。又《廣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音主。義同。 《集韻》本作主。按說文主字註云:燈中火主也。徐鉉曰:今俗別作炷,非是。然炷與主分相沿已久。今皆从火。
根据解释中“《玉篇》燈炷也”,也就是“炷,灯主也”。从“《集韻》本作主”的意思可见,“炷”的本字为“主”,即为灯芯之意。五代时期的徐炫认为“今俗别作炷,非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五代到北宋初年时,把表“灯芯”之意的“主”写作“炷”是错误的。既然如此,古汉语中的“一炷香”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一主香”,然而这个错误历代沿袭至康熙年间,错误久了便成了约定俗成,约定俗成即为正确了。
由此可见,把“主”写作“炷”自五代以来就用错了。
二、形意不符
香道发展自先秦开始,到了唐宋时期盛行于世。此时,香品已相当丰富。根据香品的形态可分为:线香、印香、盘香、塔香、香锥、刻香、香丸、签香、香粉、香膏、香珠、特型香、原态香材、牙香等。根据《古代汉语字典》注:“炷”为量词,用于线香。据《本草纲目》记载:线香“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柏木、兠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筰成线香,成条如线也。”意思是以榆皮面做粘合剂,用唧筒挤压香泥,压榨出线香,与现在制作线香的原理大致相同。可见,线香为无芯之香,现在市面上通用有芯的香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这不是线香。“炷”本为“灯主也”,所以“一炷香”写作“炷”形意不符。
三、表意不明
古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线香数量时,均为“一炷香”,《现代汉语大词典》和《古汉语词典》中对“炷”的解释里也有“炷”可为线香的量词义项,但问题是一炷香到底是几支香,一支、两支还是三支?有人认为一炷香没有具体指明香的数量,这种说法基本不可信。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儒家强调礼的重要性,祭天祭地祭祖宗及各种节日的祭拜仪式上,用几支香是有明确规定的。如果“一炷香”指的是已点燃的香,那么未点燃的香怎么称呼?
现代汉语中,能够作临时物量词的有“碗、瓶、盆、 盘、篮、缸、 壶、杯 ”等等, 而这些词在古汉语中为名词,没有量词的义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把它们当量词来用,如“一碗水”“一壶酒”等。线香形如“柱”,同时“柱”的偏旁为“木”,古代香的原料为各种香草,从形意两方面来讲,“柱”也可以作量词, “一柱香”也更符合人们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写作“一柱香”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文化需要传承,需要思辨,也需要尊重事实,更要与时俱进,从众从俗,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炷”无论从表形到表意,到现代生活,用于线香的表述上, “一炷香”的表述不如“一柱香”來得更为恰当。
作者简介:范馨潞(1975— ),女,浙江省宁波外事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