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预设 建构语文生成课堂
2021-12-23张爱丽
摘要: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开预设,结合学情挖掘生成资源,构筑生成型的语文课堂。教师要预设诵读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预设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要预设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要预设文本拓展,促使学生展开审美赏析。这些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诗歌学习中。
关键词:多元化预设;生成课堂;高中语文
预设指的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教师要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而让课堂活动有序展开,促使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展开多元化预设,继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生成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预设和生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的一种超越。所以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展开多元化预设,从而让课堂生成的效果变得更好。
一、预设诵读方法,激活情感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古诗词的特点和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板块。古诗词大多韵味深厚,所以教师可以在预设中运用一些诵读方法,针对学生对多媒体比较感兴趣的特点,鼓励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开展诵读,这样在生成中更好地促使学生激活情感,感受作品之美。
笔者在围绕《琵琶行》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到诗歌中有不少展现琵琶旋律的句子,所以教师可采用展现音乐旋律的方式创设情境。在多媒体课件中给学生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场景,播放了琵琶的旋律,学生在琵琶乐声的伴奏下展开诵读。这样的预设有助于让学生进入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此后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有的学生只体会到琵琶声的优美,但未能和琵琶女形成共鸣,无法体会人物的情感,笔者就引导其围绕琵琶女的经历进行阅读,进而形成共鸣;有的学生既能体会出乐曲的美妙,又能感受到琵琶女的内心情感,笔者就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为何作者在了解琵琶女生存状况后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方法更为灵活,能结合生成状况调整提问策略。
在预设诵读方法时,教师还要考虑诗歌本身的特点,配合各种不同的图片、音乐、视频多媒体课件,并引导学生适当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展开诵读,课堂生成效果就会更好,学生能进一步激活情感,领悟蕴藏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意。
二、预设有效问题,发展思维
有的学生对诗歌的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笔者备课时,根据学情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围绕诗歌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创作背景等展开合作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发展思维,进而提升课堂生成的效果。
例如,执教杜甫《登高》一诗,笔者预设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并结合生成情况依次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在预设中首先设置主问题:“这首诗歌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用哪些诗句体现出内心的情感?”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笔者则根据生成情况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其思考。有的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不够了解,不能结合其身世遭遇进行感悟,笔者提出了预设问题:“作者生活在哪个朝代?作者的经历如何?”有的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但是其对诗歌的写作手法辨析不准确,笔者提出另一个预设问题:“作者常使用比兴、象征、暗示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那么这首诗是否运用了这些手法?”结合学生的思维状况,教师预设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在不同情况下提出,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效果。
教师应注意预设问题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问题有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预设问题清晰明确,不能产生歧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生成中发展思维能力,起到有效生成的效果。
三、预设可能质疑,引导探究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阅读个体,阅读相同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展开预设,然后分析如何进行引导,促使其深入探究。这样就能在课堂教学生成时就学生的质疑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生成有意义的学习,将问题深化。
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笔者结合学情预设问题,然后再预设相对应的教学策略。由于这首词作运用了三国的典故,一些学生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周瑜是一个喜欢嫉妒的人,所以不理解作者为何会将其当成崇拜的偶像。因此在预设中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将其与苏轼生平进行对比,掌握其不同的经历,进而体会其内心情感。又如,有的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后,发现苏轼经历坎坷,可能会生出疑问:“这首作品为何会如此豪迈?”针对这样的质疑,笔者在预设中安排学生拓展阅读,了解苏轼其他作品,并总结其写作风格。笔者充分考虑了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并在预设中准备好解决的策略。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预设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向某一个方向思考,促使其思维更深入;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错误的答案进行辨析;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达到深入分析的目的。这些方法都有效利用了课堂生成资源,能有效促进学生提升思考能力。
四、预设文本拓展,指导赏析
预设文本时教师要考虑文本的拓展程度,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后,单纯的课内文本无法满足其求知欲,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对比赏析,提升其审美鉴赏水平。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由于陶淵明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其隐居田园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宁静祥和的内心,所以教师在预设时要考虑学生的好奇心理:当时社会如此黑暗,作者为何还会有如此闲适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师便设计让学生阅读《饮酒》《桃花源记》等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并了解学者对陶渊明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作者独特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在这样的预设中,学生阅读了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其思考角度会更全面,认识到作者正是因为社会黑暗才选择隐居,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读懂了陶渊明的作品。
在预设文本拓展的时候,教师可从知人论世出发,为学生补充时代背景、历史故事、文学评论等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找到更多审美赏析的角度,生成效果也会再一次得到提高。
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情境变化的灵活调整和顺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开多元化预设,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对哪些问题产生困惑,思考如何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基础上展开预设,就能更好地体现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爱丽(1977— ),女,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