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立意视域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究

2021-12-23张丽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嘗试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入手,设计层次丰富的活动,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善于提问、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挖掘文本内涵,提升学生文化意识;注重学习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以上路径,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生态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 思维品质 文化意识 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目标的[1]4。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就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如何将教学活动与核心素养目标建立关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育人于无痕等方面尚存在疑问。本文结合闽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Transportation” Part B一课的教学实践,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入手,探讨如何于课堂细节处践行素养理念。

一、巧妙设计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要素。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听、说、读、看、写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完成新旧知识的串联、单元主题和话题的知识建构,还要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笔者认为,素养立意视域下的小学英语学习活动设计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于学习活动前明确语言目标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制定的,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没有明确的以素养为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学生素养的提升就无从谈起。基于学生的语言能力,依据课标、教材、学情,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听懂、读懂、认读单词“aunt”“plane”“ship”“place”“train”;(2)通过学习,学生能根据意群,用本课重点句型“Does...?”询问交通工具及交通方式,获取信息;(3)通过学习,学生能在图片、文字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朗读课文。依据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开展了有序并有效的学习活动。

(二)于梯度活动中巩固语言

课堂活动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而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听、说、读、看、写技能,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操练环节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以板书为支架的问答替换练习。即利用板书进行问答的替换练习,让学生通过此方式熟悉本节课的重点句型,这个活动属于熟悉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2)以拼图比赛为形式的问答活动。教师派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交通工具的拼图比赛,其余学生根据课件的图片齐声问:“Does she/he go to ...by ship/train/plane?”两名学生根据黑板拼图拼出的交通工具图形说出答案。这个活动强化了问答,有了信息差,是意义层面的操练。(3)依托课件内容进行猜测问答活动。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小朋友要从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路线图,但交通方式上面被教师涂上了马赛克。学生以小组“问一问”和“猜一猜”的方式进行问答,此为意义操练。3个教学活动从机械操练到有信息差的意义操练,能够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技能,为知识的运用奠定基础。

(三)于拓展活动中运用语言

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在语言运用环节,教师用“Where”和“How”两个疑问词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答案,包括去了哪里、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在一个同学陈述、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依据此同学的展示内容,用本节课新学内容“Does she/he go to______? Yes, she /he does. No, she/he doesnt. She/He goes ______”进行问答练习。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有了自主思考与表达的空间,更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将语言知识及时转化为语言技能。

二、善于提问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手段之一。课堂提问的适切性影响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度、学生与所学文本对话的深入度、学生对课堂主题意义的理解度,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其将新知迁移运用,最终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本节课中,教师通过适时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于新旧知识链接处提问,唤醒经验,激活思维

在上课伊始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可以于新旧知识的链接处进行提问,激活学生思维。例如,本课中,教师这样设问:“How do you go to school?”师生之间展开真实生活情况下的“free talk”。教师通过此问题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以此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接着,教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设问:“What transportation do you know?”并基于学生的回答形成与“transportation”有关词汇的思维导图(见图1)。两个问题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为新知的呈现做好铺垫。

(二)于文本内容解构时提问,层层深入,启发思维

有效的提问能不断地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引导到新的高度。在本节课中,教师适时呈现中国地图,并提出事实性问题:“Can we go to Taiwan by train now?”学生基于台湾四面环海、没有隧道和桥梁与大陆连接的已有的认知,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接着,教师这样引导学生: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有没有可能哪一天乘坐除了飞机、轮船之外的交通工具去台湾?教师提示学生用“Maybe, we can go to Taiwan by...in the future”句型进行畅谈。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追问“Why?”,让学生想象未来还可以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到台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新情境中将新学句型学以致用,还基于现实问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于课堂总结之时提问,总结提升,发散思维

课堂的总结应基于课堂所学内容做归纳、梳理、整合,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的一环。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教师为提升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意义的认识,播放了一段交通发展变迁史的视频,然后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history?”小组讨论后,学生得出“Transport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的结论。接着,教师又呈现了交通拥堵和交通导致严重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并讨论:“Whats your opinions of the pictures?”通过两个冲突性的资料和问题的呈现,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有效地分析了当下交通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环保出行的方案,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挖掘文本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学会做人和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1]5。要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必须将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节课中,教师深度挖掘文本内涵,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主题语境中提炼出家庭观念、家国情怀、环境保护3个关键词,将这3个抽象概念以“图”的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语言学习的推进过程中,从充分感知到具体理解家庭情感、家国情怀、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感悟语言内涵和语言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和品格不断融合与提升。本节课主题意义饱满,情感体验丰富,充满了生命力。

(一)在文本内涵解读处绘出图谱,认识中外文化差异

教材文本中,有一组对话是:—Whos she? —She is my aunt. She is from Taiwan.“aunt”这个单词是本课必须要掌握的新词汇。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aunt”这个单词的内涵,教师给学生呈现了莉莉的家庭结构图(见图2),以此图来诠释“She is my aunt”。通过呈现家庭结构图,以及莉莉和她的堂弟杰克对家庭成员的介绍,能充分凸显“I love my family”的情感。另外,教师同时呈现了家庭树(见图3),要求学生将“aunt”“uncle”“father”“mother”等单词放入正确位置。通过图谱,学生了解到了关于亲属称呼的中外文化差异,即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只区别男性、女性,而配偶双方家人的称谓无差异。例如,“aunt”这个单词在英文中可以表示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等。

(二)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巧用地图,树立家国情怀意识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句型是询问别人去哪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多次运用中国地图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例如,在游戏“Jigsaw puzzle”“Ask and answer”活动中,教师均呈现了中国地图,并设问:“如果你们去新疆、西藏旅游,准备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此细节的设计,旨在宣传中国幅员辽阔、交通发达的常识,同时实现英语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在学习有关台湾知识的时候,教师同样呈现中国地图,并诠释“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在欣赏完台湾标志性风景后,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教材文本中的句子:“Taiwan is a beautiful place.”为了充分操练“       is a beautiful place”的句型,教师分别呈现了龙岩、福建、中国比较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欣赏景观的同时,学生说出了“Longyan/Fujian/China is a beautiful place”的句子。通过“       is a beautiful place”的语句操练、图文展示,教师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家乡——龙岩、福建、中国的人文与自然美景,还厚植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坚定了学生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

(三)在提炼主题意义时呈现图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课堂教学的总结环节,教师归纳:“Transportation changes all the time.”并呈现了一组图片。图片的呈现按时间发展顺序,从人类直立行走到马车、自行车、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再到现代动车的使用,全面阐述人类交通发展变迁史。从这组图片中,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人類交通发展史,同时得出“Transport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的结论。然而,汽车使用的普及必然会导致交通拥堵、污染以及种种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问题,同样,通过此类图片的呈现,教师让学生多观察并谈感受,探讨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学生在了解与分析、探讨与交流中,明确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树立了环保意识。最终,师生共同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意义——保护环境,绿色出行。

四、注重策略习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一书中强调“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2]。可见,学习能力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命题,是新时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融于语言学习活动中的,也就是说,教师在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培育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的同时,也在实现策略的习得、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课堂学习环境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作用且影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环境因素。因此,构建和谐润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生态显得尤为重要[3]。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从执教者、言说者变成倾听者。教师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发言与学习需求,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相互倾听、彼此互学的关系。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随时调整教学步骤。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供给学生积极发言、自主表达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更加自主和自信,对英语学习能产生持久的兴趣。

(二)注重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引导

1.课前预习和查阅资料。在学习“Taiwan is a beautiful place”之前,教师就让学生查阅了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景点等相关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一谈对台湾的认识。这种课前有针对性查阅资料的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课堂的交流分享,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关键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提出“Whos she?”“Does she go to Taiwan by ______?”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在“Watch and Find”的活动中寻找答案,再依据答案开展后续核心知识的学习。整个过程教师都在引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三)注重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在授课前教师发给学生的学习单即明确列出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见图4)。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从“Best Listener”“Best Mastery”“Best Participant”达成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的目的,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针对学习成效的自我评价都能让学生去反思学习过程,从而对后续的学习过程进行更好地監控。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度剖析教材,挖掘文本内涵,将教学目标直接、准确地指向核心素养。同时,设计有情境的各种教学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格的塑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将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提升落实于教学活动的细节处。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而真正落实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33.

[3]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1-30.

(责任编辑:符 洁)

作者简介:张丽珍(1983—),女,福建龙岩人,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英语微课”对高职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