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
2021-12-23苑朋欣
苑朋欣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而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山东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政策的实行,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军队战斗力,缓解了群众负担,在团结军民渡过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和休养生息民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学术界在精兵简政研究方面成果颇多,如有对华北或整个抗日根据地的总体研究,有对陕甘宁、晋冀鲁豫、晋察冀等根据地的个案考察,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专门系统研究尚付阙如。实际上,就精兵简政历史背景、推进过程及成效看,山东与其他根据地存在相当差异,且有着自身一些特点。因此,以山东为中心的研究,不惟对认识山东这一具体区域的精兵简政有一定价值,而且对更为全面地了解抗战时期精兵简政的复杂面相也有一定意义。
一、精兵简政的时代背景
从历史实践来看,精兵简政之所以在抗战最艰难时期登上历史舞台,与抗日根据地当时所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密不可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日军对八路军和根据地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其次是山东各地遇到了普遍的自然灾害。在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天灾敌祸的双重压力情况下,山东人民的抗战处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
1939年到1942年,山东根据地处于空前残酷的对敌斗争环境中。据统计,1939年至1940年两年间,敌人千人以上“扫荡”25次,其中万人以上2次。1941年至1942年,敌人千人以上“扫荡”70余次,其中万人以上9次。如1940年1月中旬,日伪军万余人“扫荡”鲁西、湖西地区,造成部分部队、后方机关及群众团体相当程度的损失。1941年11月,日伪军5万人“铁壁合围”沂蒙山区,群众3000余人被残杀,基本区房屋四分之一被烧毁,壮丁被抓走10000余人。①山东省人事局编:《山东人事史志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51页。敌人不仅“扫荡”次数空前频繁,而且其战术也更加狠毒,除小股出扰和突然奔袭外,并由分进合击发展到铁壁合围,进而发展到拉网合围,专向中心根据地、指挥机关和主力所在地进行反复“扫荡”与急袭。残酷的斗争环境,要求党政军民机关必须实行精简,以便于隐蔽和转移,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
日军为扩大其面上的占领,还配合“扫荡”加紧推行蚕食,强化封锁线,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紧缩包围。据统计,仅1942年山东敌之据点就有2418个,公路长达13852里,封锁沟墙约8444里,各战略区均遭敌严重蚕食分割,山东全省被蚕食村庄达11291个。如冀鲁边敌据点近500处,平均七八里一个,封锁沟墙密如蛛网,全区已完全变为游击根据地。在敌人频繁“扫荡”和“蚕食”下,抗日根据地比以前大大缩小。战争是长期的、艰苦的。“从长期艰苦的斗争出发,要求我们保存有生力量,进行分散的、灵活的、持久的斗争。为此就必须缩减机关,减少笨重,更紧密地依靠群众,坚持地方性、分散性、群众性的敌后游击战争,才能挫败敌人的阴谋。”①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总第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1页,第42页。
日军为实现“以战养战”的阴谋,“进行灵活的军事行动的同时,断然进行强有力的经济战”,一方面“加强”其自身的“战斗力和经济力”,一方面则要使根据地军民“不能安身和进行建设”,以“摧毁”抗日军民的“抗战意志”,使其在经济上陷于枯竭的绝境。正如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战工会”)秘书长陈明所言:“饿死我们是日寇、汉奸、亲日派、反共投降分子们进攻我们最恶毒的一个阴谋,他们在不断的‘扫荡’捣乱中,焚烧掳掠,封锁偷运我抗日根据地的粮食,成为他们的重要任务,甚至有时是主要任务。”如仅1940年秋对沂蒙山区的“扫荡”,烧毁抢掠的粮食就达数百万斤。②山东省粮食局粮食志编纂办公室编:《山东革命根据地粮食史料选编》第2辑,1985年印行,第59页。日伪军野蛮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军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消耗极大,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
同时,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水旱灾交替,夏秋歉收,到处感到粮食极端缺乏。1941年春荒,又严重威胁到军食与民食。在此情况下,如不断然压缩脱离生产人员,就会超出根据地人民的负担能力而无法生存。只有坚决实行精简,才能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达到生息民力、积蓄力量、渡过难关之目的。
斗争环境的严酷性客观上提出了刻不容缓地实行精兵简政的要求。同时,从山东根据地党政军民机关的实际状况和工作作风看,也亟有精简的必要。
1940年山东各界代表联合大会召开后,从上至下各级领导机关相继建立。这些领导机关虽在组织领导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也逐渐滋长了官僚主义和机关作风。军队方面,机关架子大、人员多,战斗人员却不充实,以致在1941年11月鲁中反“扫荡”中某些直属部队机关遭受损失较大。③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总第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1页,第42页。这些情况清楚地表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机构与日益残酷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具体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综上所述,日伪军的疯狂破坏与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山东抗日根据地造成巨大损失,根据地进入最艰难时期,财政经济困难,民众生活困苦,党政机关和部队的正常财政开支不能保障,工作人员没有油吃,没有纸用,冬天没有被盖,严重威胁着抗日根据地的生存。政权机构上,贪多求全,庞大臃肿,而行政效率不高。这样,对根据地军队和党政机关进行精简,裁减冗余人员以缓解群众负担、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军队战斗力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因此,也只有裁减老弱,缩编部队,充实连队,简化党政组织,增加工作效率,才能提高质量,精干机动,轻装前进,才能克服“鱼大水小”的矛盾和“头重脚轻”的弊端,维系和巩固自身革命力量。
二、精兵简政工作的推进过程
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根据对敌斗争的客观形势和根据地党政军民机关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项积极的政策,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和干部调整。山东根据地的精兵简政工作,是在中共中央战略部署下进行的,其推进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2年春夏)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根据开明绅士李鼎铭的建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以节约人力物力。1942年4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强调精兵简政的目的不仅在于节省与培养民力,而且在于提高工作效率。4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发出《关于总结精兵简政经验的通知》,指出:“精兵简政包含两方面问题:一是要求从长期坚持根据地着想,注意节省与积蓄民力。二是要求从战争与农村环境着想,注意组织精干,分工合理,使政策能贯彻下去,使工作效率能大大提高,使军事行动能灵活便利。”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第63页。山东抗日根据地精兵简政就是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部署和要求展开的。
早在1941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以下简称“山东分局”)就从鲁中反“扫荡”斗争的教训中认识到“充实部队,缩减机关,力求地方化”的重要性,为适应新形势要求,提出了精兵简政的一些具体措施:如主力部队要充实精干,适当洗刷与编遣老弱,归并单位,缩减笨重机关,取消额外骡马与笨重,以提高工作效率。②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46页,第558页。山东分局的这一指示,实际成为山东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信号,其中的一些具体规定更为精兵简政的实施指明了方向。12月31日,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在干部大会上作题为《结束一九四一年,迎接一九四二年》的报告,提出党政军民各机关工作人员一律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到战时再分散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到地方去,号召兼职不误职,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并提出了“充实连队,减少机关,减少笨重”③常连霆主编,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第4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46页,第558页。的口号,正式提出了精兵简政的任务。
这一阶段精兵简政的特点是以紧缩编制为中心,自上而下的逐步展开。山东分局指示发出后,战工会制定精简方案颁布执行,接着省级各机关团体带头响应,各战略区也相继讨论布置。
1942年1月14日,战工会第23次常务委员会议根据精简原则,通过了专署、县政府及区公所的编制表,于15日以秘字第三十三号文件下达。指示各专署、县府接到本通知及编制表后,于一星期内缩编完竣。按编制表的规定,专署机关设秘书处、民政科、财经科、粮食科、教育科、武装科,与专署性质相同之行署,其编制参照专署规定,总编制37人,配备长短枪15枝,马一匹(专员用)。县政府的机构设置与专署相同,性质同于县府的办事处或行署的编制,参照县府,总编制32人,配备长短枪15枝,不配马匹。区公所编制9人,配备武器1件,不配马匹。④山东省人事局编:《山东人事史志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60页。要求每个干部“一个人做二个人的事”,“兼职不误职”。编余干部充实下层机构,或参加地方生产,或调送学校受训。2月7日,战工会又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的决定》,指出精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具体要求上强调如下方面:第一,缩小编制,减少单位。要求区以上政权机关遵照战工会秘字第三十三号通知颁发之编制表,于2月底前缩编完峻。第二,轻装便服,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要求专署以下政权干部一律便衣,任何人不得着军服,减少笨重机关,非必要文件,不得随身携带。第三,建立正规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简政”不等于“简陋”,实行简政的主要意义是“建立正规工作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缩小编制,减少单位”不是为了“不作事”或“少作事”,而是为了“工作抓住中心”。第四,彻底消灭浪费,节省民力。要求各级政权机关和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到不浪费一粒米、一文钱、一缕布,要严格的执行本会颁布的“支差办法”,做到不轻易使用人力和物力。第五,从爱护干部、培养干部来配备干部,调遣干部。要求在精简过程中必须爱护干部,不可单纯从工作的要求着眼,来降级使用干部。关于编余干部,要作有计划的安置,或调送学校受训,或转入地方生产机关,要求做到“人人有事做”。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8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4-156页,第166页。2月21日,战工会又发出《关于精兵简政编制表的补充通知》,要求按基本区、游击区和我占劣势的游击区三种不同地区将县政府分为一、二、三等。二等县领导的行政单位以6至10个行政区为标准。其领导单位在11个区以上者列为一等县,其编制比照二等县,除秘书处外,每科增加科员一人。凡领导单位在6个区以下者为三等县,其编制比照二等县减少5至7人。区公所不分等级,一律按9人定编。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8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4-156页,第166页。
各地按照山东分局和战工会有关规定配备领导机关和裁减人员期间,部队精简工作也迅速展开。如第115师于4月20日发出精简指示,提出直属队和后勤取消重叠单位,将工作性质大体相同的科加以合并,减少机关人员。为减少杂务人员和骡马,还规定干部行李不得超过6斤,干部多的科配备勤务员一人,干部少者两个科配备一人。全部取消勤务单位,勤务工作由干部自兼或由通信员和炊事员兼管;机关科长以下干部取消马匹,把马匹集中组建骑兵。③张树军主编:《图文中国共产党抗战纪事》(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66页。
群众团体的精简工作“以充实干部、加强工作为原则”。1942年,山东分局群众工作委员会作出《关于群众团体精兵简政的指示》,决定群众团体的一切机关组织形式,像特务员、勤务员、伙夫及其他一套机关架子一律取消。取消各救总会。但为了工作的统一与加强对工农青妇的领导,在县以上各级党委之下设群委会,由党委书记或常委兼任书记,以工农青妇文各救之党团书记为委员。各区委、独立地委在建立群委会之后,原有之工农青妇文等工作委员会一律取消。关于群众团体脱产人员的编制,山东分局制订如下:“各区委及独立地委工农青妇各二人至三人”。“地委工农青妇各一人至二人。为加强独立性较大地区的群众工作,鲁中、胶东各带独立性地委一级可酌增一至二人”。“县级工农青妇不得超过三人,如因工作特多,地区特大,可以酌情增加,但须经过区委批准,并报告分局群委会。”“分局妇女、青年一至二人(青抗先在外),农救二至三人,职工一人。”④山东省妇联宣传部编:《山东妇女运动文献》(二),1984年印行,第114页。
在调整机构和缩减编制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根据地还决定增加一些机构和编制。如3月28日山东分局决定县以上党委成立对敌斗争委员会(县为对敌工作部)。4月5日,战工会决定将县以上财经工作仍分设为财政、经建两科主办,县政府教育科均增设教育款产秘书兼会计一人。这些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增设表明,精兵简政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应该减的要坚决地减,需要增的也要适当地增,不能搞一刀切,更不是减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进行合理的调整。
当然,由于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充分,这一阶段精简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各地在实际执行上一般偏重于技术性的重编和紧缩,只满足于机关和人员的减少,而未充分重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在精简过程中还存在拖延、打埋伏和明减暗不减现象。精兵简政决不仅仅是机关的紧缩和人员的减少,而更重要的是一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深刻转变。“只有一方面坚决精简,一方面努力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才能使我们的机构真正扎根于群众之中,更好地适合战争形势的需要。”⑤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总第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5页。
(二)第二阶段(1942年9月以后)
1942年9月,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指出了精兵简政的必要性,并告诉全党:“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的战胜敌人。”为了进一步督促各根据地对“精兵简政”政策的彻底实行,毛泽东又于12月作了关于《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报告,要求对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82、895页。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对山东根据地1942年9月以后精兵简政的实行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自9月起,精简工作在山东分局的直接领导和整风运动的促进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是一方面继续坚决精简,一方面转变思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为加强对精简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山东分局成立了精简委员会,以陈光任主任委员。9月7日,该委员会发出《关于安置老弱残废的指示》,强调正确处理老弱残废人员是执行精简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出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这部分人的安置工作。9月9日,山东分局作出《关于贯彻精兵简政的决定》(简称“九九”指示),要求从思想上紧急动员起来,配合整风学习,深刻检讨执行精简任务中的不良倾向,坚决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党政军民脱产人员不得超过根据地总人口3%(军队不超过2%,党政民学不超过1%)的规定,要求各地立即清查自己根据地人口(游击区除外)及党政军民脱产人员总数,超过中央规定比例的,立即精简下来。精简下来的人员到敌占区去,到连队里去。从这一指示精神可以看出,山东根据地对精简工作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山东局的这一指示,成为山东根据地精简工作走向新阶段的主要标志。
9月12日,山东分局提出将各级军区与党的组织机构合并,这样既可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又合乎精简原则。9月13日,山东分局又决定在分局委员会下只单独成立财经、群众工作和调查研究委员会,原有其他各委员会均不单独成立。9月16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再不容许迟缓的一个政策》的社论,重申山东分局“九九”指示精神,号召彻底实行精简。9月17日,山东分局在《关于目前山东形势与紧急任务的决议》中,把彻底执行精简作为中心工作之一,要求各领导机关下决心在9月份开始研究实施,于年底彻底完成。10月1日,山东分局《抗战四年中山东我党工作总结与今后任务》正式下达,要求一切党政军民机关都要轻便、简单、群众化、战斗化,一切以适应战争情况及减轻群众负担为主,并将精兵简政、转变作风作为整风的重要内容。10月15日,山东分局又决定将各地党委之交通科(股)一律划归各级战时邮局统一管理。
战工会亦于10月发出指示,强调精兵简政是一个积极的战斗任务,而不是单纯的裁汰老弱、减少冗员。要求各级政府成立精简委员会,把精简作为年底前的中心工作。精简时,对民主选出人员的更选必须采取民主方式,必须顾到三三制的配备,必须顾到干部的工作历史与干部情绪。对部队团体机关所裁减的干部,尤其是伤老病残人员,政府必须妥为安置。此外,战工会根据山东的具体情况,还决定山东政权的行政机关为主任公署或直属专员公署、县政府及行政村公所三级,而由战工会作总的原则上的领导。专署一律兼一县政府。区公所将财政、经建、教育等工作并入县政府,减少区公所人员。战工会还要求各战略区主署、专署及各县,“死板的命令、机械的条文要少下,长的会议要少开,庞大的计划要少作”,“办事手续要力求直接、简单、明瞭,要养成实事求是、朴实具体的工作作风”②山东省人事局编:《山东人事史志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96、97页。。在抗日根据地严重被敌蚕食分割、与战工会联系不便的情况下,这一决定是非常适时的,对从上至下转变作风具有重要意义。在山东分局和战工会的领导和带动下,精简工作步步深入并逐渐形成新的高潮。
三、精兵简政取得的成效
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政策。精兵,就是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加强整训,提高战斗力。简政,就是整顿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僚主义。由于工作周密细致,再加上措施较为得力,到1942年底,山东根据地经过两个阶段的精兵简政,基本上完成了目标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精兵方面,如八路军某旅、团直属部队机关由31个减为18个,营、连战斗单位由42个减为22个,在未整编前每连最多109人,少者二三十人。平均70人一连。整编后,所有战斗单位均为110人至155人。平均130人左右,增强了战斗力。某团减出525名杂务人员,其中192名强壮者当战士,333名弱残者到后方生产部门。①山东省人事局编:《山东人事史志资料》第2辑,1986年印行,第62、63页。第115师直属队精编后,人员减少49%,单位减少55%,杂务人员减少79%,勤务人员全部取消,通讯员兼做勤务、通讯、警卫、喂马四种工作,减下来的马匹组成运输队。第115师教2旅旅直机关减少非战斗人员57%,减少单位40%,除首长外,他人马匹一概取消。②《教二旅彻底精编》,《大众日报》1942年9月25日,第4版。滨海军分区直属队6个单位合并为4个,裁减干部97人,杂务人员55人,战士71人,马34匹。③《中共滨海地委滨海军分区合并办公》,《大众日报》1942年9月25日,第4版。到1942年10月17日,第115师经过精简,师直机关人员由1390人减至880人,其中干部减少66%,杂务人员减少44%;勤务员全部取消;战斗员较原有增加30%;机关科长以下干部不再配备马匹,减下来的马匹集中起来组建了骑兵。④张树军主编:《图文中国共产党抗战纪事》(下),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66页。到1942年底,精简后第115师师直机关连同后勤、医院、工厂共1200人。山东军区司政各部机关、警卫、电台及勤务人员共200人。鲁南、鲁中军区均精简三分之二,精简人员一部学习;一部到税收、财经、对敌及民兵工作中去。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9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4页,第254页。1943年3月,原山东军区(即山东纵队)与第115师各直属机关合并,改为新的山东军区。此后,主力部队实行地方化,撤销第115师、山东纵队所属各旅各支队的番号,部队整编为13个兵员充实的主力团,其余部队编为地方武装。至此,通过精简整编,山东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有效地改变了机关庞大臃肿的状况。
在简政方面,胶东东海区从专署机关到乡政府,有些部门合并了,如财政科的金库、经建科的贷款所都合并到银行里去,有些地区的乡公所取消了,专署本身裁员40%,各县机关也都裁减,裁减的人员有的另行分配工作,有的送入学校或转入生产部门,在乡公所取消的地区,干部大半被安置到村里去,不脱离生产。西海区从专署到乡政府共裁员27.5%,专署本身裁减30%。⑥《东海区行政机关“精简”后 每年省粮二百七十万斤 西海区每月节省经费九千余元》,《大众日报》1942年9月22日,第4版。滨海地委机关人数减去三分之二多,编余人员均适当安插,除必须加强的工作部门(如敌工科、地方武装科)增加干部外,其他干部三分之一受训,三分之二加强下层工作,杂务人员充当战士,老弱者到后方生产部门或适当安插。⑦《中共滨海地委滨海军分区合并办公》,《大众日报》1942年9月25日,第4版。抗协省会部到1942年9月减少人员十分之六。战工会于9月中旬与滨海专署合署办公,干部和杂务人员减少25%。到10月,抗大一分校减少人员四分之一。省临参会取消了一般专署及区的参议会,各救联合总会也随后取消。⑧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总第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8、49页。1942年春天,山东分局机关(党校、电台及警卫队在外)为180余人,精简后不及50人。到1942年底,“除鲁南脱产人员超过3%外,余均减至3%以下,滨海(省各机关在外)只占1.9%”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9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4页,第254页。。据1943年8月19日《山东分局五年工作总结》,全根据地精简人员占原脱产人员27%,精简后脱产人员总数约占基本区人口2.4%,低于中央规定的标准。在精简中,党的机关平均减少52%,政府机关平均减少46%,群众团体仅胶东一地即减60%。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0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9-40页,第256页,第256页。再据1943年9月6日黎玉《一届二次临参会施政报告》称:全省政权机关人员精简前17212人,精简后为10293人,占精简前59%。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0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9-40页,第256页,第256页。
总体看来,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山东抗日根据地卓有成效地实行了精兵简政。首先,通过精简,紧缩了机关,调整了机构,党政军民机关变得短小精干,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简政以后,全山东“机关减少或归并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二”,县以上政权机关已不象过去那样庞大笨重,裁减人员多数深入下层和转入生产部门,纠正了头重脚轻的不良现象。“干部部分下拿”,原来薄弱的工作部门得到充实,政府机关内部减少了不必要的会议,机关官僚主义作风明显改变,初步提高了工作效率。正如1943年1月28日《朱、陈、罗关于山东情形的报告》所指出的,经过精简,“机关主义开始打破,领导走向实际、深入、主动,坚持斗争与反‘扫荡’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增加”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9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4页。。同时,部队通过精简整编,减少了重叠机关和领导层次,充实了战斗部队,加强了地方武装,提高了部队的指挥效率,增强了战斗力,为转变山东斗争形势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次,紧缩了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天灾敌祸的双重侵袭,山东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通过精兵简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例如,“泰山区二次精简后,群众负担锐减,如泰北公粮数目仅占上年40%,章丘仅占上年48%,莱芜、博莱、新甫等县一般亦减少二分之一左右。”④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总第5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页。东海区简政后,每年节约粮食2702840斤,节省经费19万元。西海区简政后,全区每月节省经费9230元,粮食28940斤。⑤《东海区行政机关“精简”后 每年省粮二百七十万斤 西海区每月节省经费九千余元》,《大众日报》1942年9月22日,第4版。据1943年9月的统计,全省共减政权干部7000人,一年可节约衣服鞋子费用700万元,粮食费用3873万余元。加上军队的精减,一年可节省粮食3000万斤,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0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9-40页,第256页,第256页。从而使人民的负担大大缓解。这对于克服当时严重的物质困难,战胜严重的灾荒,帮助根据地渡过生存危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精兵简政完全符合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客观形势的需要,其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显著的,意义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