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在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意义及对策探讨

2021-12-23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于 霞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014)

“学术期刊是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思想学派交流的平台,具有传播科学知识、进行学术评价、推动学科建设、繁荣社会文化等重要价值。”①王炎龙、秦翊珊:《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导向把关》,《中国编辑》2020年第9期,第20-24页。除传播知识、学术评价、学科建设等本位功能与价值外,学术期刊的特有属性也使其逐渐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无论是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还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都应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坚定不移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学术思想宣传,各学术期刊编辑部都肩负着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使命和责任。

关于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学界早已进行探讨。曹振中在1987年就提出“应将政治标准纳入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中”②曹振中:《关于科技期刊质量的政治标准》,《情报•科研•学报》1987年第3期,第43-45页。。之后,黄纪木、纪翠荣、李国昌也都论述了科技出版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刘开寿在1996年提出社科刊物要“讲政治”,要按照“政治家”的标准培养和提高编辑队伍③刘开寿:《社科刊物与讲政治》,《探索》1996年第2期,第4-5页。王政武在2017年分析了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弱化的根源,并提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四个思路④王政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制度构建》,《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23-128页。。2018年,任景辉提出要在图书出版领域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编辑就要加强自身的意识形态修养,把握好“四个关系”⑤任景辉:《图书出版领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出版科学》2018年第5期,第24-27页。。2019年,武晓耕以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科技期刊强化政治意识的四点举措⑥武晓耕:《科技期刊强化政治意识的意义及举措》,《编辑学报》2019年第6期,第593-595页。。2020年,李朱在《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编辑应加强最新文件、精神的学习》一文中,论述了编辑在工作中应尽到政治把关责任的意义和如何通过党中央最新文件、精神的学习达到高水平的意识形态安全把关能力①李朱:《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编辑应加强最新文件、精神的学习》,《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6期,第186-190页。。吴明洪、钟建林探讨了学术期刊政治导向把关之“难”与“法”,提出编辑人员要坚持学习、遇疑即查,并与作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保持及时而有效的沟通,当好期刊内容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把关人②吴明洪、钟建林:《学术期刊政治导向把关之“难”与“法”》,《编辑出版》2020年第5期,第33-35页。。

综上,已有研究多为学者从自身多年编辑实践中总结的案例入手,具体阐释文稿中有关意识形态安全隐患的规避策略和方法,较少有人系统总结出现在学术期刊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并从期刊出版管理者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从制度建设等方面提高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本文旨在进一步阐述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对于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意义,总结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存在的主要隐患,并探讨新时代学术期刊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对策。

一、学术期刊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的数据,201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9种,总印数22.9亿册。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学术期刊有8000多种,学术期刊出版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神圣使命和责任③李国昌:《论科技出版与意识形态安全》,《出版参考》2019年第10期,第9-11页。。

(一)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学术期刊“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

学术期刊作为观点、意见、思想交流的平台,不仅仅是展示、积累、传承学术成果的载体,更重要的是表达思想、立场、价值取向的阵地,其后者尤为重要④喻阳:《问题与愿景: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生态暨期刊高质量发展刍议》,《中国编辑》2020年第9期,第11-19页。。中国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载体,具有学术性和政治性双重属性,其发展潜力与张力来源于学术质量与政治质量的统一,学术期刊的良性长久发展也必须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为基础与前提。相对于排版格式、标点符号、错别字等编校错误,政治性错误是学术期刊的致命性错误,因刊物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而导致停刊整顿或者被吊销刊号的情况时有发生,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治立场是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学术期刊“扬清抑浊”的重要使命

中国的学术期刊,应立足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维,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成为我国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的学术期刊肩负着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责任,发表能真正促进社会各领域全面进步和学术交流、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成果是学术期刊出版人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才能为学术期刊的思想传播、立场表达、价值引领正本清源。

(三)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学术期刊“薪火相传”的重要保障

学术期刊的延续和发展与其所依托生存的国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国家和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又有紧密关联。我国的学术期刊深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直面问题,深化研究,推动发展,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声音,还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维护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国际地位,学术期刊作为我国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文化传播主渠道所倡导的整体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对中国社会进步有着深远影响①吴赟、戴珞珈:《警惕市场陷阱,开创出版管理新思路——评〈出版价值引导研究〉》,《传媒评论》2020年第1期,第94-96页。。学术期刊“润物细无声”的社会效益也由此得以体现。

二、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存在的主要隐患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曾言:“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页这不仅从程度上标识出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从限度上警示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一旦被突破,必将给实践主体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③王永贵、廖鹏辉:《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防范之道》,《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75-82页。。

(一)涉及地图编校失误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学者们在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相关领域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各类地图进行直观而形象的论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错绘我国国界线、漏绘我国重要岛屿、包含不宜公开或者涉密的内容及错绘国外疆界等“问题地图”经常出现,一旦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中出现这种“问题地图”,就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学术期刊地图编校失误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往往一步之遥,由于地图涉及国家版图、国际关系、保密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所以不容出现丝毫差错。

(二)涉及用语编校失误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编辑在审读加工文章时,经常会涉及到意识形态安全用语、社会生活用语、民族宗教用语、领土、主权和港澳台用语、国际关系用语等方面的内容,在整篇文稿中能够识别出碎片化、隐蔽性强的错误表述,不仅考察编辑工作的细致性、严谨性,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这也是越来越要求“编辑专家化”的体现。学术期刊出现用语编校失误现象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如何规范、准确地使用这些敏感用语,除了要有专业素养外,还需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因为一篇好的论文,政治质量过关是学术质量保证的前提。

(三)涉及常规编校失误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文字、声音、形象是人们最常见和习惯的信息形式,纸质和电子载体是当下人们接触最多的载体。然而,从存在到传承之间的途径,始终是作者——编者——读者,编辑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④周晓南:《关于科技期刊编校工作质量问题的思考》,《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78-81页。编辑在常规编校中,如果发生文字漏检、外文漏查、译文漏查、数字漏查、图表漏查、声像漏查等情况,也可能会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期刊涉及常规编校失误的案例并不少见,倘若对此类看似无关紧要的错误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对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是保证文章中涉及的各类信息安全,它们可能极具隐蔽性,潜伏在文章的任何角落,对此必须加以处置。

(四)涉及未跟上时事变化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提出的许多举措和战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解读。中国的学术期刊只有与时俱进,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才能发出正确的中国声音、表达准确的中国意见、形成立场鲜明的中国话语。例如:国家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表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表述、对扶贫政策的表述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还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禁用词语,如未能跟上时事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就会造成相关学术研究实践意义的降低,甚至是形成与国家主张背道而驰的结论。

(五)涉及非主流学术观点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受“学术办刊”“计量评价”等影响因素,学术期刊出版管理者往往非常重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质量提升,关注内容建设,重视组约稿,不少人认为学术期刊必须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这样才是“学术自由”。但是,学术自由要有统一的共识为认识基础,即要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先进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①郑立峰:《学术期刊“讲政治”须处理好几组关系》,《丝路学刊》1996年第3期,第15-17页。。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学术期刊,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办刊的首要条件。

三、学术期刊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规范期刊出版从业人员管理,加强编审校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担当意识强、工作认真细致的期刊出版从业人员团队是保证学术期刊出版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条件,其中政治素质高尤其重要。不少学术期刊还邀请具有较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的领导、专家、学者加入学术期刊编审队伍,也是有效提升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保障。

1.严把从业资格准入关

早在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就指出:“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劳动。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编辑人员对于提供有益的精神养料、防止精神污染,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编辑是学术期刊办刊的主力人员,各学术期刊出版管理者应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编辑出版管理规定》,严把编辑的从业资格准入关,这是保障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青年编辑队伍建设

青年编辑队伍是学术期刊学术交流和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作为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建设的主力军,青年编辑往往思想上更具个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为真正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和价值,青年编辑本身亦要有坚定的主流思想认识和鉴别力,避免进入打着“标新立异”或“开源引入”等旗号对西方错误思想加以转化表述或内涵暗示的“陷阱”。因此,对青年编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能形式化、边缘化与工具化,应树立青年编辑良好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形象,发挥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保障的主体作用,逐步培育出一支兼具政治头脑、专业技术、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学术期刊青年编辑队伍。

3.提升编审校人员责任意识

担当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是避免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要保证。编审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工作态度,时刻紧绷政治弦,对看似很小的政治问题,都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意识。在编审校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不放过任何一个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对自己不熟悉领域的稿件,更要慎重对待,存疑即查,不能麻痹大意,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打擦边球”、“踩红线”。提升编审校人员的责任意识,关键是强化把关意识,编辑把关是期刊编辑工作的最关键职责。

(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编辑的政治素养和学术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不断加强编辑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教育管理,紧随时代发展步伐,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意识形态把关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

学术期刊保持政治质量与学术质量都过硬的关键在于编审校队伍质量,学术期刊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还要了解社会学、宗教学、民族学、统战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更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作为期刊质量总把关的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保证编审校人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

2.积极参加培训与学习

国家监管和学术期刊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安排有关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在每年期刊从业人员不少于9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中增加关于此方面的案例教学,紧密结合期刊发展、国家制度和编辑实际,创新教育培训手段,把传统培训手段与现代化培训手段结合起来,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使期刊从业人员从整体上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把关和提高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隐蔽性隐患的能力。

3.做到常学常新和常思常明

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时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才会在编审校工作中避免迷失政治方向。

(三)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从多环节规避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面对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与交融,意识形态问题往往与学术表述交织在一起,一篇学术论文判定它是否是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有时候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在学术期刊编审校的实际工作中,编辑加工环节忽略的问题,有时候不一定就能在二审环节中被发现,这就需要在三审中严格把关。学术期刊出版发行要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完善期刊政治质量与学术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与运行,通过多环节、多角度、多层面的处理方法来规避掉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1.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问题清单

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与舆论交互融合,全球化发展下多元价值间的相互碰撞,对期刊审稿准入提出了更高的识别要求。相较于对明显背离主流意识价值观选题与表述问题显性辨别,嫁接式和潜匿式的论述更具迷惑性和不确定性。为此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健全意识形态问题清单,对于审稿中各种意识形态认知、表达和论证错误加以分类归纳,提高期刊论文筛选机制的精准度。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来说,应针对期刊版图内容,分类设立意识形态问题清单,避免以学术研究为幌子去“挖掘新的材料”,打着“学术无禁区”和“发扬学术民主”的旗号来混淆是非①李泽泉:《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人民日报》2017年09月05日。。

2.前移意识形态安全审查责任

文章作者是保证自己文章所阐述的观点、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符合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要求的第一责任人。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编辑部都会与作者签订版权协议,协议内容中可以增加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的条款或是要求作者另外签署一份保证文章意识形态安全的自检表。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多元化、开放化与融合式发展的学术环境具有复杂性,在事关大是大非和原则性政治问题上,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都必须建立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责任与担当。

3.增加文章互相校对环节

校对作为期刊论文输出环节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与期刊的质量和信誉息息相关。当前多数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采用编校合一的模式,编辑人员集编辑和校对工作于一身,校对工作由责任编辑一包到底,这样很容易出现编校盲点。为此,可以在作者自校之后、责任编辑三校和主编终校前再增加编辑间互相校对环节,通过交叉审核,不仅能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还能消除校对盲点,集众人之力提升期刊编校质量,减少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存在的机会。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校对工具

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文字信息的处理效率突飞猛进,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千行百业,“互联网+出版”与“人工智能+校对”的应用也开始在出版界逐步推广。学术期刊编辑应与时俱进,在文稿校对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引入涵盖人工智能算法、图片识别算法等技术的机器审核,通过校对软件对稿件可疑之处进行查证,核实有关内容是否准确,把人为审核失误造成的差错率降到最低,从而大大提高期刊的文字规范和出版质量。

5.多平台融合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阵地

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大趋势,多元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广度,其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碎片化也对期刊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使期刊下载与阅读的渠道更加便利,学术期刊也要加强期刊交流论坛、公众号与微博、讲座报告会等官方平台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建立多平台融合发展阵地。对于各学术期刊来说,严格把控录用出版期刊论文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同时,也要协同管理网媒平台文章与言论,避免错误信息的扩散而造成非理性表达的冲动与行为。

(四)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用制度来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对于新时代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建设来说,好的执行力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学术期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实行“以制度管人”,确保期刊出版人都能以制度为准绳,在科学的制度管理体系下,严格工作规范,明确责任分工,提升监督管理效果。建立全流程期刊论文质量监管、问责和考评机制,夯实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保障基础,梳理关键,层层落实。

1.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制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制度,是学术期刊实施全面质量监控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编辑水平、提升发文质量、增加期刊美誉度的根本保证。学术期刊管理者更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学习,担负起认真落实出版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责任,真抓严管,防范破窗效应。一方面各期刊编辑部要明确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领导要求与责任,对于明显与我国主流思想价值相悖言论表述和争端问题予以过程中的“一票否决”和最终结果的“拍板定论”;另一方面亦需层级协同下落实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从前期预防、筛选准入、审校过程和终审出版全流程保障机制。

2.细化考核和激励机制

“期刊编辑必须明确职责要求,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学习,提高职业素养,真正肩负起社会职责。”①孙秋英、李宗刚:《学术期刊编辑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77-84页。建立编辑意识形态安全把关监督考核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完善奖惩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发挥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双重作用。各学术期刊出版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创作更多的激励措施,让编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相应地,在强化正向激励的同时也实行“一票否决权”的负向激励。

3.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制定明确的编辑、责任编辑、学术编辑、外审专家、主编等岗位责任和可行使的权力,使人人都明确岗位责任和工作目标。“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是一个过程,不是只有出现问题时才问责,而是要问在平时,抓在日常。国家监管和学术期刊主管部门应不断健全、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问责机制,形成学术期刊从业人员普遍认同、具有适用性、可操作性、可预期性和规范性的问责机制①于方、曹雅坤:《论期刊编辑工作问责制的建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年第2期,第203-205页。,经常性的开展督导与审查,与各学术期刊编辑部一起推动协同问责机制的完善与落实,对发现的问题随时进行提醒和批评教育,避免小的、苗头性的问题演化为大的、热点事件,并要经常查看整改情况是否落实到位,让期刊出版从业人员时刻都能紧绷严把意识形态安全弦。

4.建立全流程监督机制

全媒体时代不断延伸和拓展学术期刊论文的传播速度和影响深度,微信公众号、线下报告会和线上交流论坛等不断下沉学术期刊的读者对象。在网络舆情和信息风暴裹挟下,大众极易放大、煽动和跟风不当言论,为此在完善学术期刊内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传统监督体系的同时,也应广泛搭建各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全流程、扁平式、开放式的监督平台与沟通渠道。对于读者和学者等公众的疑问、争论和举报,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积极查实并及时反馈,优先掌握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回应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

四、结语

如今我国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多元利益、多重价值和多种思潮相互碰撞,面对日益开放、复杂和交融的学术环境,必须夯实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建设阵地,用中国学术语言、学术体系和学术风气讲好中国故事。尽管学术期刊的读者群特殊甚至有限,但它依然肩负着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等重要职责。学术期刊编辑要有全面而正确的意识形态观,把好学术成果的思想政治关,把对作者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处理好坚守意识形态与传承学术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引领学术风气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术期刊沿着正确的办刊方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学术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