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
——以宁夏大学农学院为例
2021-12-23李文华
李文华
(宁夏大学 农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各项工作,每年都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各行各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微企业倒闭,企业用人需求降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巨大,也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危机与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疫情呈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暴发交织叠加的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对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和院系来说是一场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指出,“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2]。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下滑,导致就业市场用人需求总量缩减,让毕业生产生了一定的恐慌心理。二是因疫情防控的要求,公务员、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干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招考工作全部推迟,导致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进程延后,让他们产生了“缓就业”的思想。三是受疫情影响毕业生不能及时返校,特别是农科类毕业生应农时进行的毕业实习没有完成,到田间地头或实验基地的采样不能及时取得,实验不能正常开展,没有完整的实验数据,毕业论文无法按时提交,让他们担心不能正常毕业产生了很大的焦虑情绪。四是受疫情影响求职招聘活动全部通过线上进行,与招聘单位的沟通交流不畅通,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客观不全面,让高校毕业生担心就业单位不会称心如意。五是受疫情影响,社会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旱涝保收”的思想观念有所抬头,部分打算到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产生了“迟就业”或“暂不就业”也要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想法。
(二)新冠肺炎疫情给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和院系工作带来的挑战
1.疫情暴发后高校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要从行业竞争压力、国内外市场需求、招聘形势和毕业生心理压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3]。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4]。2020年全国两会提出,要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六保”新任务。相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5];教育部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就进一步指导推动各地各高校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网上就业服务、拓宽就业和升学渠道、强化就业困难帮扶等工作作出专门部署安排[6];各地、各部门、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毕业生就业创业[7]。
2.疫情暴发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过去两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分别为822.5万人和874万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2022年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疫情的暴发使国内外很多行业遭受沉重打击,相关行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数大幅缩减。教育部就业中心对全国9.9万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其中16%取消了原定的春季招聘计划,在有春季招聘计划的单位中65.6%的单位招聘规模减少或不变[8]。一方面是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需求岗位数的下降,这都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产生较大冲击[9]。疫情的出现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关系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结构性问题,而且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这一问题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3.疫情暴发后就业招聘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
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延迟返校甚至不返校,大学校园的现场招聘活动暂停,大多数就业招聘都是利用网络在线上进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不能面对面沟通。这种全新的招聘模式,对用人单位、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和院系及其毕业生来说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适应。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机遇
疫情发生后,教育部会同各有关部委一起尽最大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开展精准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一是扩大了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等事业单位和国企的招聘规模。二是扩大了毕业生升学的招生规模,如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同比增加了约19万人,专升本招生数同比增加了32.2万人。三是扩大了中小学教师的招聘计划,特别是急需教师的高中和幼儿园的招聘数量大幅增加。四是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五是配合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通过优化指标分配、提前体检等举措,征集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六是鼓励毕业生到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民生急需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就业创业。七是推出了“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平台,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各高校大力增加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匹配度高的网络招聘会,同时寻求与社会招聘网站合作,遴选了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华英才网、猎聘网等规模大、岗位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企业开辟校园招聘专区,免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高质量服务。八是对特殊就业群体进行重点帮扶,如对湖北籍尤其是武汉籍的高校毕业生设置专项岗位,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毕业生实行精准帮扶等。九是鼓励各类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将“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及实聘人数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十是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督导考核内容,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同时,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人社部发起了“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近期教育部又下发通知联合开展2021年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促就业“国聘行动”和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这一系列保就业稳就业的措施,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更多新的就业机遇。
二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疫情影响下的严峻就业形势,宁夏大学农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学校关于毕业生“稳就业”的决策部署,科学研判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进一步提高工作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精准施策、精准指导、精准帮扶、精准对接的举措,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不因疫情影响出现波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精准施策,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包抓考评机制
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党政主要负责人齐抓共管,形成了全员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包抓考评机制,精准施策,压实责任,切实将全院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上来。
1.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院领导每月到所联系的系调研指导就业工作,实施“院领导包抓所联系的系、辅导员包抓所负责的年级、系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包抓班级、学位点负责人包抓研究生学位点、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包抓自己指导的学生”的“五包一”包抓机制,构建“院领导主抓、学办落实、系主任和学位点负责人督促、导师和论文指导老师为主、全员共同参与”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营造了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氛围。
2.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教师的评奖评优、年终考核,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对就业工作表现突出的老师在评选先进、年度考核、绩效分配、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多优先考虑。
3.强化督促检查
学院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牵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督导组,督促检查毕业生就业工作“五包一”责任包抓落实情况。建立就业工作定期通报制度,每月召开学生就业工作专题会议,专门听取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明确责任目标,跟进工作进展。
通过毕业生就业工作“五包一”包抓机制的落实,学院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3.32%,年终就业率达到85.89%。其中,有40余名本科生是在自己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最终就业的,60余名研究生是通过自己导师联系落实的就业岗位。通过学院就业工作“五包一”包抓机制落实就业岗位的约占全院毕业生总数的20%。
(二)精准指导,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尽可能使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院在做好就业政策宣讲、宣传动员等教育引导的同时,对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全面摸排,并根据就业意向摸排结果开展精准指导服务。
1.加强教育引导
深入挖掘新业态中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创新创业、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主动配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干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动员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积极响应征兵办“两征两退”改革新要求,加大动员力度,讲清讲透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新优惠政策和新体检标准,进一步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应征数量和比例,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促进大学毕业生在部队成长成材。
2.摸排就业意向
通过全面摸排毕业生就业意向,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台账,配备指导教师及时跟进毕业生就业状态,准确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期望、就业地区、行业选择以及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其面临的主要困难,解答毕业生求职中的困惑,讲授求职应聘技巧,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3.开展精准指导
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摸排结果,对拟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的学生,邀请专家团队开展《申论》热点、答题技巧专题指导讲座;为拟报考“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的学生精准推送招募信息与报考方式;对有应征入伍意向的学生,进行精准宣传、重点动员;邀请考研成功的学生为计划考研、继续深造的学生分享经验;对拟创业学生,邀请创业导师给予项目准备、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精细化指导;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礼仪、人际沟通、心理疏导等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大就业政策宣传
通过毕业生年级大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为毕业生分析研判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社会保险补贴等),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就业。邀请著名企业HR、创业成功校友开展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在思想上积极引导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多渠道稳定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念,增强信心,提升能力,实现理想就业目标。
通过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老师的指导服务,学院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对国家和当地的就业政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尽早地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做好就业准备工作,并获取了自己心仪的就业岗位。2020年,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院332名本科毕业生中考取了机关事业单位13人、“三支一扶”28人、“西部计划”7人、“特岗教师”2人,应征入伍3人,约占本科毕业生的16%。
(三)精准帮扶,全面确保毕业生困难群体尽早就业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残疾、性格较为内向或孤僻、家庭突发变故、学业困难等毕业生特殊群体,学院指派专人进行跟踪服务,尽最大努力帮扶指导他们顺利就业。
1.重点帮扶困难群体
针对建档立卡、残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明确帮扶人员,按照“重点指导、重点推荐、重点落实”的原则,千方百计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指导,综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离校未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跟踪服务,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直至帮扶对象就业。关心跟进家庭遭受自然灾害、遭遇突发变故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落实求职创业补贴政策,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就业率不低于学校初次就业率的总体水平。
2.关注学业困难学生
全面梳理不能顺利毕业、有可能延期毕业的学生底数,加强学业指导,做细家校联系工作,形成帮扶合力。关注学业困难毕业生心理健康,引导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促使其顺利毕业、顺利就业。
学院2020届332名本科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212人、身体残疾1人、性格较为内向或孤僻14人、家庭突发变故3人、学业困难26人。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学院帮扶指导,18名身体残疾、性格较为内向或孤僻、家庭突发变故的毕业生全部升学或就业,26名学业困难毕业生全部顺利毕业并有21人顺利就业,212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升学109人、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35人、应征入伍2人、在企业工作47人、自由职业4人。
(四)精准对接,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院通过增设科研助理岗位,积极寻求并及时发布用人信息,举办“农科专场招聘会”、企业专场宣讲会和线上网络招聘会,主动对接就业市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精准对接。
1.增设科研助理岗位
认真落实科技部等六部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按照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动员老师在所承担的各类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中按需设置科研助理岗位,积极吸纳毕业生参与科研相关工作。
2.拓宽校园招聘主渠道
建立毕业生用人单位信息库和涉农企业招聘QQ群,通过电话联络、实地走访的形式,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主动推介毕业生。邀请用人单位参加学院举办的“农科专场招聘会”,严格审核用人单位资质及招聘信息,筛选符合毕业生专业层次、专业特点的岗位信息,做到精准到人、精准到岗。鼓励毕业生利用好“网上招聘”“云端就业”网络平台资源,积极参加分行业、分领域、分区域的专场校园招聘会。
3.主动对接就业市场
成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工作组,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教职工、校友、招聘机构资源,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当地人社部门、农村农业部门和长期合作的涉农企业,重点开拓毕业生意向地就业市场,挖掘更多有效岗位。
2020年,学院吸纳了19名研究生担任科研助理,有80余名毕业生在学院举办的“农科专场招聘会”上现场签约实现就业,有30余名毕业生通过学院举办的“网上招聘会”顺利就业,有18名毕业生通过学院主动对接就业市场实现就业。
三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次重大检验。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必须从体制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和长远谋划上下功夫。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做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必须做到组织、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形成全员重视、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才能切实保障毕业生“应就业早就业,好就业就好业”。一是强化政治责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校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好“一把手”职责,安排部署和督察毕业生就业工作,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考核,压实工作责任,全面检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情况。二是院系中层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学位点负责人、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要全员参与,充分挖掘学院在学术、校友和社会方面的优质资源,切实调动一切力量,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人才,广泛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学院要在场地、经费和硬件上全面予以支持,保证招聘会、宣讲会、推介会等就业活动的开展,尤其是要确保网上就业招聘的正常开展。四是要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服务与政策讲解工作,让毕业生用好用足就业政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抓实抓细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受疫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甚至很多毕业生产生了“怕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的思想,这就需要及时跟进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帮助他们提振就业信心,触发就业激情,坚定就业信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就业,尽早就业。一是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帮助毕业生正确看待疫情下的就业形势,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从容面对疫情带来的危险和挑战。二是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报道,使毕业生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和强劲的增长势头,提振信心,激发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三是要及时进行就业政策和措施的讲解,使毕业生充分了解中央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措施,坚定信念,重振梦想,充分享受就业政策红利。四是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引导毕业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国家发展和自身长远发展的关系,鼓励更多的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西部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长远谋划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并保质保量的工作,必须从长远进行谋划,将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延伸。一是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每位学生尽早确立奋斗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提前为毕业后的去向做好准备。二是帮助学生优化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并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分阶段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三是按照“一生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扩大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就业咨询、求职面试培训和就业信息的覆盖面,为他们提供全面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四是注重做好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配齐配强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结合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将会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我们只要专心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势利导让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就业;善于抓住一切有利的工作机遇,把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用足用好;勇于主动出击,结合院校和毕业生的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就一定能化危为机,持而不绝地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