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排解职业压力有妙法”为例
2021-12-23福建省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詹晓燕
福建省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 詹晓燕 郭 清
一、着眼于新课标、新学情、新手段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
(一)在新课标指引下的教材分析
心理健康课程旨在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进行了整合,对心理健康教育助力于学生就业适应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本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心理健康》(俞国良主编)中职业篇的第30课“排解职业压力有妙法”,是第九单元“适应职业”中的第一篇,上承第八单元“职业心理”。本课是在学生对职业、职业目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使学生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二)进行科学全面的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青少年应对压力测试》《青少年防御方式问卷》的测试,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调查,发现该班学生压力应对普遍存在采用逃避式应对的情况,防御方式不成熟。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对职业有了一定认识,进行了初步的职业规划,掌握了鱼骨图分析法,具备合作沟通能力。在学习上有以下特点:自我意识强烈,渴望得到认可;有探究欲望;不喜欢单调枯燥的知识灌输,乐于在体验活动中收获成长,对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活动兴趣较高;乐于并擅长应用信息技术。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分析和新课标,参照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制定了以下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认知目标:(1)了解职业压力、压力源的基本概念;(2)理解职业压力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调适压力的意识。
运用目标:(1)掌握积极应对职业压力的方法;(2)利用鱼骨图进行压力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积极应对职业压力的方法。教学难点:利用鱼骨图进行压力分析。
(四)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以信息化作为教学推手,通过活动体验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设置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分析和分享,并通过鱼骨图的绘制有效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充分研究学情,以学定教,应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构建“三阶五步”体验式信息化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使教学具备高度的形象化、多样化及互动化特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一)构建“三阶五步式”信息化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三阶五步式”信息化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是指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心育生态,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有机结合,导、探、动、悟、升五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借用多种信息化载体,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的互动成长。本课“三阶五步式”教学环节设置具体如下。
课前 课中 课后导探动悟升1.自学微课《鱼骨图分析法》。2.进行线上《青少年应对压力测试》《青少年防御方式问卷》。通过热身活动“逢七过”,让学生感受压力,导入课题。播放校友采访视频,探究什么是职业压力、压力源、职业压力的两面性。进行活动“爱拼才会赢”,体验压力下的工作状态及自动化的应对策略。运用鱼骨图进行任务后的感悟讨论与分析,并进行分享,总结职业压力应对策略。诵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诗篇,引导学生积极迎接压力,接受挑战,做有担当的新青年。在学习平台发布任务:采访父母在职场中遇到的压力以及应对情况,并做记录与分析。
(二)应用“任务驱动+体验式”团体辅导助“三全育人”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师应用团体动力学中勒温的“动力场理论”,对课堂进行团队式管理,将班级分为四个充满活力的团体辅导小组。在温暖、接纳的团体氛围中,通过“任务驱动+体验式”活动设置,以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团体互动中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提高个人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激发责任感与使命感,锤炼工匠精神,从而助力“三全育人”。
本课中,教师通过活动“爱拼才会赢”设置积木拼搭任务情境,并依托任务书营造难度不一的任务压力,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体验压力,呈现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策略,同时让学生通过互助合作,在团体的力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在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师通过“任务驱动+体验式”团体辅导助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创新“原因—策略型”鱼骨图分析法融入课堂
鱼骨图,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创,是把与某个问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组织起来并用图形加以描述的工具。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具体可以分为因果型、问题型、策略型。
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教学中,教师结合实际需求创新出“原因—策略型”鱼骨图,将因果型鱼骨图与策略型鱼骨图合二为一,同时把因果型鱼骨图中的“人机料法环测”管理6大元素分析法转化为内因—外因分析法。通过一张鱼骨图的绘制帮助师生对某个问题同时进行原因分析和策略研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效率最大化地进行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将“原因—策略型”鱼骨图很好地运用于课堂活动后的关于“如何应对压力”的讨论中。在鱼骨图的指引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压力源分析,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寻找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些压力源互动讨论应对策略。
三、反思改进
(一)特色创新
1.信息化贯穿课前、课中、课后
“三阶五步式”信息化教学模式重在将信息化有效应用于教学始终,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实施到课后的扩展,信息化将这三个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环节模块化,让教学更高效
将心理健康的教学课堂模块化为“导、探、动、悟、升”五个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都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环节模块化也让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设计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这种适合学生、为学生所接受和欢迎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教学更为高效。
3.鱼骨图分析法的创新运用
在教学重难点的学生讨论归纳环节,应用了创新的“原因—策略”鱼骨图,不仅可以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遇到问题时第一步科学归因,第二步寻找策略的积极的处事方式。
(二)教学不足与改进
1.不足之处
(1)学生的表达能力基础会给分享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教学应鼓励学生更加大胆地表达并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更高效的课堂。
(2)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德育生态系统支持。
2.改进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进,特别是在课前、课后部分增进教学有效性,使课前、课中、课后成为学习闭环,各主题教学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合理利用学习平台,对于课前、课后的任务布置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甄选优质资源发布在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完成率和完成效果,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或设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有助于因材施教。
(2)建立教师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健康教师团队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互相学习和进步,同步更新教学理念。本着自愿、平等、合作、分享的理念,共促成长,教师共同体扎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群策群力研究,解决问题。
(3)与专业、企业增进联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应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原则,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效互动,更好地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文化课为学生顺利就业与成才服务。建立“心理健康+计算机”课程组,让专业课进入心理健康课,实现专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企业合作,以邀请企业入课堂、课堂入企业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体验职业、认识职业、了解职业,促进学生适应职业。
(4)营造“职业体验式”特色校园文化氛围。职业体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建立“职业体验式”的特色校园文化,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阶段性地开展针对性帮助学生成长的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参与团体辅导活动,了解各种职业角色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目标性地进行自我潜能开发,最终在步入社会时能够尽快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适应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