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散文诗歌教学之关键句解析
——以《琵琶行》和《逍遥游》为例

2021-12-23四川省乐山市嘉定中学

亚太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琵琶行名句关键

四川省乐山市嘉定中学 杨 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首先要明晰散文诗歌的教学特点,破除学生学习散文诗歌的壁垒,激发学生对散文诗歌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会散文诗歌的美妙所在。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诗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有指向理解和概括内容的,有指向体会思想感情的,还有指向把握主要观点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以文章中的这些关键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句开展散文诗歌的学习。

在古代散文诗歌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思想,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呢?笔者认为抓住关键名句,把关键名句作为教学切入点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本文以《琵琶行》和《逍遥游》教学为例作简要说明。

一、抓住名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万事只要有了兴趣,那便有了最好的动力。古代散文诗歌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琵琶行》进行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讨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含义。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后,笔者又继续向学生追问,让学生继续思考白居易为什么会用这句诗来感叹他和琵琶女的相似之处。同学们继续翻看课文,试图进一步理解教师提出的疑问。通过这样几次连续的问题链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散文诗歌的兴趣的初衷便达到了。

《逍遥游》是一篇无论文字还是思想,教学难度都很大的文章。教师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要义,笔者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最终决定采用“倒啃甘蔗”的方法,从结尾入手进行解析。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什么是“逍遥”,如何理解“逍遥”的状态。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他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待同学们讨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再继续追问,让同学们思考庄子在文中是如何定义“逍遥”的含义,又是如何描写“逍遥”的境界的。在这样一串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立刻到课文中寻找到最末一段的关键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笔者抓住最后一个分句“彼且恶乎待哉”让学生翻译。经过反复的引导和讲解,同学们开始明白庄子意在强调“逍遥”的境界就是“无所待”,也就是“无所凭借”的境界。“这可太抽象了,什么是‘无所待’的境界?世间万事万物,有哪些达到了庄子‘逍遥’的标准呢?”教师带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文章。至此,笔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研读就顺利多了。

二、抓住名句,厘清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骨架,内容是血肉,理解文章离不开清晰的结构。在赏析《琵琶行》时,学生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后,笔者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板书在黑板上,提出一个问题:“这句诗出现在诗的第几小节?”学生回答是第四小节。笔者又启发学生:“这句诗处在诗的中间位置,很显然是由上文发出的感叹,那么第四节前后究竟写了哪些内容?该诗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各段叙述内容,学生就很容易看出这句诗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又接着进行点拨:“刚才总结的段意是从叙事角度归纳的,那么诗歌除了记叙琵琶女的弹奏外,还有没有另一条线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找出了诗歌的抒情线索,并明确了关键句在文中起着连接两条主线的作用(见图1),那么这首诗歌的结构学生就了然于心了。

图1 《琵琶行》诗句包含的两条描写主线

同样,在学习《逍遥游》时,笔者也从厘清课文结构入手,顺藤摸瓜,一步一步理顺作者的思路,为理解庄子的观点做准备。《逍遥游》是一篇阐述观点的文章,属于议论文范畴,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末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按照议论文常规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衡量,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笔者先给学生指出这个区别,强调平时写作还是应该首选开篇亮明观点的议论文,接着抛出问题:“给每段所写的事物分类,看看各段呈现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笔者带领学生借助注释,一边扫清文字理解障碍,一边梳理文章脉络,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见图2),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定案。

图2 《逍遥游》呈现的内部结构关系梳理

三、抓住名句,把握主旨

一般来讲,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读懂了诗歌,也就读懂了诗人。在把握文章主旨时,依然从关键句入手设问,抽丝剥茧,抓住文章主旨。在鉴赏《琵琶行》时,笔者提问学生:“白居易的遭遇和琵琶女的身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 有的学生回答他们都经历了由辉煌到失意的过程,有的回答他们原本都是京都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些回答虽然正确,但不深入。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意,笔者立即点拨:“他们二人为什么沦落在京外?琵琶女由过去的门庭若市到今日的‘嫁作商人妇’,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白居易又为什么遭到贬谪?”学生恍然大悟,琵琶女今昔境遇的逆转是由于社会的重色轻才;白居易被贬谪是因为官场混乱,才能不得施展,正是朝廷的混乱导致了民间的混乱,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找到了两者貌异神合的交点。分析至此,学生才能顺利领悟到白居易悲琵琶女、抒迁谪意背后的深层原因。

《逍遥游》表达的思想抽象而深奥,虽然教学大纲对高中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学生对庄子的“绝对自由”的哲学命题做深入的理解,但是阅读教学中这几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关键。庄子为什么要创设大到“鲲鹏”“大椿”,小到“蜩与学鸠”“朝菌”“蟪蛄”的形象?为什么要论述“小大之辩”?这和下文提及的几种人有何关系?这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在启发学生思考文章主旨时,不妨仍然扣住关键句加以引导。大鹏相对于斑鸠来说是相对自由的,大椿相对于蟪蛄来说是自由的,列子宋荣子相对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来说是自由的,可惜都没有达到庄子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样一种“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只不过他们有相对自由的程度区别。可见,以关键句为分析突破口,能较容易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古代散文诗歌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高度精练的语言,体现出了高超的创作艺术。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关键句,有效利用关键句,对开阔学生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琵琶行》和《逍遥游》等课文的教学经验中,笔者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关键句(名句)是作品的灵魂,应当让它处于众星捧月的位置。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和核心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和体悟,把它作为激发学习兴趣、梳理文章脉络、破解主旨含义的抓手。同时也可以在品味整篇文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名句的含义,让这些千古名句所蕴含的哲理不断丰富自我、涵养自我、影响自我。

猜你喜欢

琵琶行名句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