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肝癌介入术中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

2021-12-23姚延杰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1期
关键词:瘘口门静脉栓塞

贾 杰,姚延杰(通讯作者)

(1无棣县人民医院介入科 山东 滨州 251900)(2无棣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滨州 251900)

原发性肝癌是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1-2],临床上一般采用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为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介入治疗效果[3]。但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晚期通常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情况,不仅会导致肝癌播散、转移,还会促使肝功能进一步受损,导致门静脉高压、药物分流情况的出现,促使栓塞失败,对介入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在介入治疗中准确判断肝动脉-门静脉瘘情况,可为临床选择更加合理的介入手段提供指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近年来在肝动脉造影、介入治疗中较为常用,本文就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以及介入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促进临床诊治效果的提升。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9年4月—2021年5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中随机抽取75例进行研究。75例患者中男54例,女21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8.52±4.76)岁。肝癌病理类型: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分别为30例、结节型29例、弥漫型1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经皮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同时合并不同程度肝动脉-门静脉瘘;②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者;③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存在癌细胞广泛转移、肝功能衰竭者;②存在急慢性感染者;③入组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者;④存在DSA检查禁忌证者。

1.2 方法

DSA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应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经股动脉穿刺后置入5F导管鞘,在血管造影机的监视下插入5F造影管头端,直至到达相应动脉,应用高压注射器以5~6 mL/s的速率注入欧乃派克25~30 mL,图像采集速度为4~6帧/s。通过门静脉造影对门脉主干及分支有无瘤栓、瘘存在进行判断并进行腹腔干或肝总动脉造影,摄片时间在显影后停止,当发现侧支循环供血时,进行造影,门静脉提前显影则为肝动脉-门静脉瘘。根据动门脉瘘口位置进行分型,结合瘘口分流量的大小、显影时间对动门脉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介入治疗方法:治疗时应用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插管造影,对肝动脉-门静脉瘘部位、数目、分流量进行了解,观察肿瘤染色情况,再进行堵瘘或肿瘤化疗栓塞治疗。化疗药物选择丝裂霉素、法玛新、洛铂,使用超液化碘油10 mL作为栓塞剂堵塞肿瘤血管;堵塞肝动脉-门静脉瘘时,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微粒等可作为首选的栓塞材料。封堵时,先跨过瘘口栓塞肿瘤,封堵瘘口后进行栓塞;针对无法跨过瘘口的情况,先将瘘口进行封堵,后进行栓塞,或是进行灌注化疗。介入治疗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栓塞剂用量。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本组所有患者的DSA表现分型进行观察;②观察所有患者的合并症发生情况,分析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观察介入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表示为(±s),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A表现分型

75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中,中央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周围型,再者为混合型。其中巨块型30例(40%),结节型29例(38.7%),弥漫型16例(21.3%)。见表1。

表1 DSA表现分型[n(%)]

2.2 合并症发生情况

75例患者中,共有24例(32.00%)出现逆肝血流,其中中央型、周围型的逆肝血流发生率均比混合型数据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4、7.111,P<0.05);伴门静脉癌栓33例(44.00%),混合型患者的门静脉癌栓相较于中央型、周围型患者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4、19.286,P<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型患者的合并症发生情况 单位:例

2.3 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经DSA检查显示影像学特征为:造影后肝动脉期可见单条或多条门脉主干,还可观察到分支显影,并可根据显影发生部位进行分型。

2.4 治疗效果

75例患者中,肿瘤成功栓塞率为90.67%(68/75),跨过瘘口栓塞肿瘤成功率为42.67%(32/75),未跨过瘘口栓塞肿瘤36例(48.00%),其余7例(9.33%)进行灌注化疗。瘘口成功封堵率为66.67%(50/75)。

3 讨论

肝动脉-门静脉瘘一般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晚期出现,其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肿瘤组织会对门静脉、肝静脉主干及分支造成破坏[4-5],增加动静脉压力,促使肝动脉血流进入到门静脉或肝静脉中,最终形成瘘;肿瘤等病理情况对门静脉、肝动脉部分分支进行压迫时会导致吻合支开放[6-7],形成瘘;肿瘤压迫、瘤栓的存在阻碍门静脉血流,促使胆管周围血管、门静脉管壁分支异常开放[8-9],进而形成瘘。门动静脉压力增加会加重临床症状,影响介入疗效,故需要准确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以便介入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DSA影像学特点:肝动脉-门静脉瘘分型主要为中央型,病情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另外共有24例患者合并逆肝血流,可能与瘘口大、分流量大等相关,33例伴有门静脉癌栓,DSA检查表现为门静脉内呈线样征,同瘘的形成存在关联;且能够发现中央型、周围型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更高,中重度发生比例更多,而合并症的出现会对介入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分析临床疗效发现,在DSA检查下实施介入治疗能够对肿瘤血供、肝动脉-门静脉间的异常分流进行阻断,对肿瘤生长进行抑制,促使正常肝组织的门静脉血供、营养增加[10-11],有效控制肝动脉-门静脉瘘,正确处理瘘和进行肿瘤栓塞,从而能够提升介入治疗效果。此次研究数据显示,75例患者的肿瘤成功栓塞率、瘘口成功封堵率均较高,这是因为通过DSA检查能够清楚显示血管相关解剖学信息,体现肝动脉、门静脉的血管灌注情况[12],掌握病灶进展,有利于医生正确认知介入术中瘘的影像学特点,从而能在术中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瘘,因此获得较高的疗效。

综上所述,DSA检查有利于医生了解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可促进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以及提升介入疗效。

猜你喜欢

瘘口门静脉栓塞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DSA 表现及介入方法的探讨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