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耦合机制的思考

2021-12-22温雷雷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理念

[摘要]“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提升育人成效、培养“双创”人才的创新型做法,同时也是打造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仍面临目标不清、实践方式单一和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急需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教学机制上加强开发和探索。文章通过阐释“双创”教育的核心特征及价值,分析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并从耦合理念、内容、模式、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路径,以期解决“双创”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相互融通与协同育人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双创”教育;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理念;教学机制

[作者简介]温雷雷(1982- ),女,浙江温州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内容的机制、路径、方法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BKC215020)、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GXSZ26YB)和2021年度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双创’视域下浙江省城乡融合竞争力指数构建:指标、模型、可视化决策”(项目编号:2021C35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4-0053-05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近些年教育界较为时新和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提倡大学教育应当注重创业教育,以此提升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既是扎牢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教育领域“篱笆”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手段,更是促进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舞台。进入社会后,高校大学生将会面临社会就业和生存发展的抉择,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校期间提升其全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和良好契机。当前,各大高校立足于对“双创”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具有一定侧重性,培养学生长期发展的意愿较为强烈。总体上,国内“双创”教育已经从初步实践实现了向体制机制的完善,更加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常规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是寓“双创”教育于内、将之有机结合的良好机会。探索“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是对“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在耦合机制的实践探索,对大学生教育和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创”教育的显著特征与价值意蕴

关于“双创”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学界大多倡导其为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理念,与高校大学生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初衷相吻合。“双创”教育以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教学理念,融合教育学、心理学、技能学以及创新教育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此作为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保障。显然,“双创”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创业效能为根本目的,最终立足于市场需求和人才储备,以此打造培育人才与素质教育协同并进的育人新模式。“双创”教育通常具备创新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基本特征,以此帮助高校育人过程中革除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思考等教育方式弊病,塑造符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综合性创新人才。

1.“双创”教育的显著特征。其一,创新性。“双创”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既包含大学通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更包含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国家之本,同时也是我国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双创”教育自国外传入国内,主要是要解决我国高校出现的照本宣科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与社会脱轨的现象,学生缺乏工作需要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综合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其日后的学习能力和寻求更高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主要与新观点、新做法的迸发相关,要有勇于挑战一成不变的勇气和魄力。“双创”教育以创新为教育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重要抓手,以此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创新需求。

其二,探索性。“双创”教育具备的探索性特征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手段的外在延伸,关系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培养方案以及贴近实际和人性化的培养理念。“双创”教育的探索性特征与现实问题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塑造团队协作的教学过程,打造师生合作的学术团队,以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充分发挥两者协作互助作用,全面构建社会热点、职业动向和个人兴趣有机融合的团队动力提升机制。除此之外,“双创”教育的探索性特征还体现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在模拟企业管理和社会择业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探索个人潜力、发掘自身动力,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

其三,实践性。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并非单一的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为参考依据,而是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考察。“双创”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学生进入社会择业能力和个人发展的相关问题。“双创”教育的实践性主要具有彰显社会应用和解决問题的实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实际应用相契合的实习模式。尤其在企业管理、企业运营知识的教学上,不限于书本理论教学,而是以实习岗位为抓手,推动大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轨、与企业接轨,以此提升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综合素质。

2.“双创”教育的价值意蕴。其一,推动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双创”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实现大学生教育的创新发展,从而全面推动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外,“双创”教育大多通过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协同推动,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这为国内培养“双创”教育提供了借鉴经验。推动高校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主要基于个人素质的三个维度——道德素养、职业能力、创新思维,三者共同巩固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方向和进路。“双创”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综合发展。

其二,实现社会和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双创”教育的第二大价值理念即为社会和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拥有良好道德操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从而全面推进企业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双创”教育立足创新理念和创业教育,在高校内部即培养一批拥有足够职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减少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生进入社会面临的失业风险,共同巩固了二者的一致利益。“双创”教育以教育教学与方法,以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实践训练为手段,为高校大学生创造参与企业实习和社会训练的机会和平台。

其三,促进高校教育同社会需求良性互动。高校教学通常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但在毕业生取向统计时十分关注就业率和升学率。当前,“双创”教育提倡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机制,以学徒制和帮带制来实现大学生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操作层面的有效实践。“双创”教育通常采用协同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一体模式以及创新创业融合模式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和实践见习机制,打破企业与学校、企业与政府之间合作的壁垒,推动“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社会发展作出相应贡献。

二、“双创”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耦合问题

现阶段,“双创”教育虽然在我国高等院校得到广泛运用,但并不成熟。尤其在教學理念把握、方式探索、内容设计以及机制建立上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这也制约了我国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入。将“双创”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这一课题本身属于思政课程创新范畴,如何保障思政课程质量以及“双创”教育理念的落地,还需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解决课程内容创新、机制建立以及修正纠偏等问题。

1.“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差异问题。“双创”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倡以创新理念为指引、创业能力为保障的“双创”推进机制。相较而言,高校思政课程注重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理念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目标上,“双创”教育严格以实践方式打造为遵循,而思政课程则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教学目标,因此二者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差异。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借助情境式模拟、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提问等形式,而“双创”教育则注重向社会学习,强调到社会、企业、具体岗位上进行锻炼。因此,二者学习目标的差异对老师要求不同、对学生考察目标不同。

2.“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问题。“双创”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各类社会活动的实践学习,在具体参与实践中,提升和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双创”教育的带动下,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够具体接触事务性工作,对企业生产流程、管理流程、产品推广销售等熟悉掌握,以提升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学习和活动体验。例如,参加企业宣讲、义务考察活动、志愿劳动等。由于参与时间短、缺乏实践指导,导致学习不深入。

3.“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的差异问题。“双创”教育的实践性学习需要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但实际上,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会遵循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案和方式,在实践合作的主体上难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将“双创”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作为一项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更加需要寻找合适贴切的合作主体。“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各自具备不同的教学方式,虽都注重实践教学,但内外实践的差异容易造成教师教学负担的增加,并且对专业教师的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在实践上的协同育人不能仅是纸面的探讨,更应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4.“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融合的机制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机制是保障“双创”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高等院校探究“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时,通常面临组织领导、人才队伍、后勤保障、教学科研、特色办学等方面的困难。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入增加了特色人才选拔的难度,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思政课老师提出了更大挑战。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实践指导和团队教学的能力,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引智工作的难度。在后勤保障上,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提高后勤保障机制的融合成效。最后在教学科研和特色办学上,“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特色办学层面建立完善的奖惩与考评机制,共同巩固办学成效。因此在实践中,高校更需建立并完善“双创”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相关体制与机制。

三、“双创”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优化路径

“双创”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而高校思政课程除了在思想层面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兼具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职能。因此,将“双创”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助于推动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有效化。“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新理念,从国外传入国内,需要经历一段本土化的过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教学机制上都需要进行耦合试验,以此提升二者结合的融合度与实施的可靠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方式和“双创”型社会人才。

1.提升“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理念的耦合度。“双创”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教育,其基本思路是以大学生创业为途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实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政课程主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为基本工作思路,在课程设置理念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其中。从整体层面上看,“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偏差,但实质上二者互为一体,都是服务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双创”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指引,二者存在协同育人的耦合机制,在推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伟大事业。“双创”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发现内在的耦合机理,才能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践以及课程机制的全面耦合。而教学理念耦合的关键在于将“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协同育人理念贯彻下去,以协同性、并轨式的方式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开放、创新发展,以此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高等院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2.提升“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耦合度。“双创”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在理念上的耦合是协同育人的第一步,在教学内容上耦合才能推进“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效融合。“双创”教育大多侧重创新理念培养和创业方式培训,更多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反哺于课堂教育,以此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思政课程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在这一方面,需要将“双创”教育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到思政课程之中。首先,加强大学生思想层面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从增强“双创”教育的认知逐步深入了解“双创”教育。其次,在思政课程内容上,引入“双创”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增强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的兴趣,打好其参加“双创”活动和实践的思想基础。再次,创新传统思政课程模式,将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堂,让大学生走出教室,在老师的有序引导下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其对劳动、岗位的认知水平。最后,在传统书本内容的突破上,增加对红色教育、理論教育和先进文化教育的课程占比,以创新实践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的内容耦合。

3.提升“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的耦合度。“双创”教育的实践模式主要是借助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互动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寻找人生追求和价值方向,避免其毕业进入社会后出现迷茫的状态。与之相比,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主要以红色教育、文化教育和理念教育为主,注重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认同。“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秉持思想育人和职业育人的双重理念,寓学于乐、寓理于学。创新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培训班,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融入红色文化教学内容,以参与式或者互动式教学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职业技能,感受红色文化的真谛。当然,将“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教育内容相融合,首先要做的是创新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需要高校在教学安排和教务管理上进行创新设计,在思政课程中提升实践教育的比重,以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其次,在工作制度和管理体系上不断健全完善“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的耦合力度。尤其是在内容占比、内容分类等方面,能够建立划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科学方式,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精品课程、优秀实践课程的打磨,形成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实现二者内容和形式的有效融合。

4.提升“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机制的耦合度。推进“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耦合机制、促进机制和考评机制,推进“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的良性互动。首先,在课程融入的发起上,需要高校组建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教务的领导统筹“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全局。各二级学院要严格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制订教改方案,并召集学院师资力量与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商讨方案的可行性,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双创”思政课程安排。其次,在工作落实上,主要依靠各二级学院与教务部门的合作推进,以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开设思政课程,努力打磨思政课程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再次,在社会推广和应用上,要将校企合作的工作层面推广至思想层面。企业在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要建立实习期的思想跟踪与意见反馈通道,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向与实践情况,提高思政课程下基层、进企业等服务功效。最后,在课后考评和实践考核上,要开展评优评奖等活动,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双创”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有机融合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迪.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3(1):118-122.

[2]罗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新策略——评《双创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9):97.

[3]郑晓娜,翟文豹.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9-63.

[4]匡促联,李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自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4):63-67.

[5]黄蓉生,杨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与师资队伍政策30年发展论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4):72-78.

[6]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7]王国鹏,王春.促进“双创型”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8):146-155.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理念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