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视域下瑶族“打老同”习俗的教育价值
2021-12-22赵西
赵西
【摘 要】本文以广西金秀瑶族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瑶族“打老同”习俗的起源、类型、性质、特点等,提出瑶族“打老同”教育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四个方面,认为瑶族“打老同”习俗具有规范思想行为的道德教育价值、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实现社会性发展的伦理教育价值。
【关键词】民族团结 瑶族 “打老同”习俗 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44-03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有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瑶族人口近200万人,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其中“打老同”习俗在不同支系瑶族同胞中广泛流行。探究、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民族教育均衡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因此,研究民族团结视阈下瑶族“打老同”的教育价值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以广西金秀瑶族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广西金秀瑶族“打老同”习俗的多元教育价值。
一、瑶族“打老同”习俗概说
(一)“打老同”习俗诠释
“打”是“结交”的意思,老同,又称“老庚”,指同一年的出生的人相互结交。“打老同”,就是与同年龄人结拜。在《广西通志·民俗志》中曾提到,广西壮、汉、瑶、苗、侗等民族都存在基本相似的结老同习俗,“打老同”对增进民族团结、解决民族纠纷有重要的作用。在瑶族人与外村人交往中,如年龄相同或者相当,情投意合,就可以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认作“老同”,且一般不举行仪式或办手续。“老同”与一般朋友的情谊相比要更加亲密,平时彼此经常来往,有困难时互相帮助,喜庆时互赠礼物,访问时热诚招待,情同手足,两家人之间也建立如同亲戚的关系。一般是男性,女性间较少,异性间无。
此外,有些地方还流行寨与寨之间“打老同”的习俗,如广西三江、龙胜等地的瑶族。每年冬闲或正月间,一个寨子的老少男子都去另一个寨子那里做客,邻寨会热情款待,妥善安排吃住。接受“打同年”的寨子,在头尾两天会集体凑钱买米和咸肉,举办一两次全寨性的聚餐,将来“打同年”的人全部分到户,不管认识与否,都得接待。然后没过多久,主寨也会去客寨做客。在此期间,大家赛芦笙、唱歌,相处极为融洽,一般会住上十天半月才依依告别。
“打老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道德原则之上的一种传统习俗,这种关系不仅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友好往来,还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
(二)“打老同”的历史渊源
结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打老同”的雏形。在古代,人们要干大事的时候,就会采取异性结拜,甚至是跨越民族的结拜,如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结为异性兄弟,共同匡扶汉室;隋唐时期,程咬金、李密、魏征、秦琼等瓦岗寨四十六友在贾家楼结义,以合力反对隋朝的统治;唐朝时期,肃宗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与回纥的叶护结为兄弟,共同平定安史之乱。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对“拜把子”的情形展开过生动的描述。在《水浒传》中就曾描述108个梁山好汉结拜的场景:“宋江拣了吉日良时,焚一炉香,鸣鼓聚众,都到堂上。宋江对众道:‘今非昔比,我有片言……众皆大喜。各人拈香已罢,一齐跪在堂上。宋江为首誓曰:‘宋江鄙猥小吏,无学无能,荷天地之盖载,感日月之照临,聚弟兄于梁山,结英雄于水泊。共一百八人,上符天数,下合人心。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察鉴,报应昭彰。誓毕,众皆同声共愿,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断阻。当日歃血誓盟,尽醉方散。”
此外,少数民族群众在古代也有结拜的习俗,虽有相关记载的文献不多,但从一些文学作品中便可以反映出来,例如在《江格尔》中就描写过这样一个场景,蒙根希格西力格大汗为防止年幼的江格尔在将来会抢占自己的领土,两次刺杀江格尔,然后都被大汗的儿子洪谷尔拼死相救。此后,江格尔为感激洪谷尔的救命之恩,便与他结拜为兄弟,成为至交。
(三)“打老同”的分类和特点
1.根据规模划分—— 双人型老同、多人型老同、集体型老同
双人型老同,就是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结拜,一般在同性之间。多人型老同,是几个人一起结为兄弟或者姐妹。集体型老同就是寨与寨的结义,结义的两个寨子会互相请对方到本寨做客,不管是否认识,都会热情款待,彼此相处非常融洽。
2.根据群体划分—— 同族老同型、跨民族老同型
同族老同型,就是同一民族的人进行结拜。这种类型的结拜,加深了本民族内部之间的关系。跨民族老同型,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进行结拜。这种跨民族的结拜方式有助于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加深彼此间的友谊,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帮互助,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加强了民族团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同手足的和谐关系。
3.根据功能划分—— 简单互助型老同、合作经商型老同
简单互助型老同是指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结拜。这种“老同”来往密切,逢年过节走动频繁,一旦一方碰到困难,另一方便会主动帮忙,但这种帮助仅限于生产生活方面。合作经商型老同是指为了合伙经商、共同发家致富而进行的结拜。这种“老同”在经济上来往密切,在开展互助的同时,发展了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根据性别划分—— 兄弟型老同、姐妹型老同
所谓的兄弟型老同,顾名思义就是男性的同龄人之间结为无血缘关系的兄弟。这种类型的“老同”,友谊深厚,情同手足,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仅涉及生产生活,也会牵涉到创业。此外,他们在生产活动、盖房,以及婚丧等大小事宜都有相互帮助的义务。那么所谓的姐妹型老同就是同龄女性结为无血缘关系的姐妹。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没有正规的结拜意识,但她们的关系与男性的“老同”相比,更为密切,来往更加频繁,且大多热衷于与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很少结伴一起做生意。
二、广西金秀瑶族“打老同”习俗的教育价值
不同的要素构成不同的整体,整体与要素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瑶族“打老同”的教育价值作为一个整体,也是由各种要素构成,在“打老同”教育价值的形成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打老同”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口传教育和示范教育两种形式。“打老同”在瑶族地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习俗不局限于年龄、地位、性别,从老人到小孩都有自己的“老同”。在广西金秀瑶族地区,小孩从小就被他们的父母教育,要把学会交朋友当作做人必备的素质,对待朋友要真诚,与自己的“老同”要彼此互相帮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对待“老同”不能假心假意、表里不一。“老同”之间的关系如果特别亲密,这种友好的行为甚至能延续到下一代,他们的孩子会以长辈为榜样,像自己的父母对待“老同”那样对待父母的“老同”的孩子,甚至与其结为同年。对结为“老同”的双方来说,对方的存在就相当于自己的亲人一般,彼此在平常的交往之中,也会受到对方自身魅力的感染,不自觉地学习对方的优点,在长久的相处当中,实现自我的升华。
“打老同”是一种非常友好结交朋友的方式,它是瑶族人民维持人际关系、建立非血缘亲属关系的重要手段。这种习俗在瑶族地区非常流行,人们通过“打老同”建立较为稳固的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同手足的和谐关系。瑶族“打老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值得挖掘和探索。基于“打老同”习俗的教育价值形成过程的四个要素,笔者将“打老同”习俗的教育价值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规范思想行为的道德教育价值;二是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价值。
(一)规范思想行为的道德教育价值
瑶族有谚语:“有义良朋贫可结,无情亲友富莫交”,“共住茅棚心齐,分住楼房心离”,“杉木剥皮见身,芭蕉剥皮见心”,“酒肉朋友随手到,患难朋友钱难找”。从中可以看出,瑶族人民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十分重视和坚信友谊的力量。瑶族人民经常与本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打老同”,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到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都有自己的老同,且这种关系还有可能持续到下一代。一旦结为老同,双方就成为亲戚,子孙也会根据长辈结拜老同的关系来称呼。他们之间来往频繁,在生产生活上都会互相帮助。每逢节日庆典,他们都会互送鸡鸭肉酒、糍粑、糖果等礼品。遇到农忙或者婚丧嫁娶,当事人也会通知对方过来帮忙,一起出钱出力。“打老同”这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于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道德规范之中,老同之间往往彼此信任、感情深厚,情同兄弟姐妹,成为彼此的知己。这种友好互助的相处方式,体现了瑶族人民的真诚和友善。
“打老同”不仅意味着经济和生产生活上的互惠互利,还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一般结为老同的双方,都是真诚友善,对老同推心置腹,但也有极其少数的无赖,打着老同的幌子欺骗瑶族同胞。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背信弃义的一方便成为失义之人,他(她)的社会信用和人格魅力会快速减少,人们会极力地谴责其行为,这就使得违反道义之人在其所在的区域难以生存,所受到的影响甚至伴随其一生。因而,在这种情境之下,人们受制于这种文化规则,也就很少会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
(二)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价值
瑶族“打老同”是一种无形教育环境,它有别于学校课堂教育。在形式上,“打老同”的教育活动更加灵活多变,在内容上,它也更加贴合现实,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与人们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这就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打老同”习俗所构造的无形的教育情境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孩童身上体现。作为尚处在未成年期的小孩,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塑造完成,他们的行动与想法很大一部分会受到周围的影响,从小就处在“打老同”习俗所构造的氛围之中,目睹周围的人们与他们的“老同”之间风雨同舟、亲密无间,感受到他们彼此的深厚感情,自然也会产生出与人结为“老同”的想法。当然,仅仅是产生这样的想法還不足以诠释“打老同”这一习俗所营造的教育情境的作用。孩童受到周围人们的影响而产生“打老同”的想法之后,或许会上升到具体的行为,但是他们在实施这一行为之前需要了解如何“打老同”以及如何与“老同”相处的问题。“打老同”习俗起到的教育作用最关键的就是在与“老同”相处这一方面。瑶族人民对待自己的“老同”都是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受到当地习惯法和道义的限制,背信弃义之人将难以在当地生存。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打老同”习俗所营造的无形的教育情境,这种教育情境的作用原理归结起来分为三步:第一步,孩童模仿人们“打老同”的行为,但这只是表象,还没有学到实质;第二步,人们对待“老同”的方式启发了孩童,使其初步认识到待人友善的理念;第三步,受到当地道德和习惯法的限制,加深了孩童这一理念,并将“待人友善,忠诚有信”内化于心。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基础教育主要包含语文、数学、科学等一些具体学科,较少涉及地方文化。然而,“打老同”习俗润物无声、寓教于境,通过自身丰富的文化内蕴培养人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伦理观念、道德修养,实现了教育和文化共同发展,既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又与教育活动充分融合。
(三)实现社会性发展的伦理教育价值
“打老同”习俗是强化瑶族内外部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实现人们社会化的主要方式,这种习俗将原本毫无亲属关系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满足人们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在瑶族同胞之中,流传着一首歌谣:“有白有黑天上云,有善有恶世人心,善人终归得好报,恶人自去遭虎吞。”这首歌谣告诫人们“打老同”,要遵守规矩,不能作恶,否则终会害己。可见,“打老同”习俗主张从社会公平的基本观点出发,注重与人交往团结互助、诚实正直、相敬相让的社会伦理教育功能。“打老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你来我往和情感交流实现了关系的和谐,人们在身心得到发展的同时,习得适应群体社会的能力。
三、启示
研究“打老同”习俗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各民族群众、地方政府乃至社会认识到文化习俗的价值,为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增强民族团结提供新的方向。然而, 尽管“打老同”习俗能够成为维系各民族友好关系的精神纽带,但是一旦这种关系从双边发展成了多边,人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交往活动中,更有甚者会为了显示出自己阔绰和对“老同”的重视,而在逢年过节或是红白喜事中花费大量的礼金,这种行为不仅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情的异化。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打老同”习俗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值得发扬和挖掘,而在结交“老同”的过程中由于人情消费不断增加而造成的经济压力所引起的不良风气应当得到适当制止。
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源自其独特的精神文化,瑶族“打老同”作为一种非血缘关系间的结成拟亲关系的行为,是族群得以繁衍生息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是巩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方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打老同”习俗不仅承载着瑶族同胞文化的记忆,还是凝聚和影响不同民族的精神力量。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发挥,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叶大兵,乌丙安.中国风俗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4]金秀瑶族自治县民委,县文联,等.瑶族风情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5]苏胜兴. 瑶族故事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8.
注: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及常态化研究”(2019ZJY064);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2020年开放性课题(2020GXMGY01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 西(1998—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