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方联合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仪配合肌内效贴治疗腰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2021-12-22王银平
王银平,赵 挺,牛 宇,范 鹏,刘 超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腰肌筋膜炎又称腰肌劳损,主要是腰骶部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使局部软组织出现慢性损伤,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引起肌纤维变性,甚至出现纤维粘连,导致腰部活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生活。按摩、针刺和活血止痛类中药是大部分患者所能接受的保守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达不到理想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亟须探索新的治疗方案以改善疼痛症状、腰部活动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肌内效贴是一种软组织贴扎疗法,具有消肿止痛,支撑、稳定肌肉关节,改善软组织活动功能等作用,且具有防水透气、低过敏性等特点,近年来逐渐在康复医学治疗中得到广泛重视。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可通过高频率振动使深层肌肉放松,以缓解深层肌肉疼痛,具有作用深厚、刺激强烈、机械振动频率恒定的特点,能替代传统放松手法。中药内服在治疗该症上具有一定优越性,中医认为,该症多因机体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附加外伤或劳损,使气血不畅,脉络受阻,日久筋肌失荣而致病,因此临床治疗应以散寒、祛湿、温经、通络为治法[1]。本研究通过观察自拟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汤内服联合DMS配合肌内效贴治疗腰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探讨综合康复治疗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均符合《实用骨科学》[2]中的诊断标准,均有典型腰背部酸痛不适表现,呈弥漫性钝痛,晨起痛感强,活动后或按摩后缓解,白天减轻,夜间加重,症状反复发作,伴有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若劳累或久坐久站可诱发腰痛,局部压痛明显,触摸压痛点可引起疼痛,偶可摸到肌肉筋膜下条索状结节,无下肢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腰肌无萎缩,下肢运动感觉运动无异常,直腿抬高试验呈阴性,腰椎影像学检查无病理学改变,但经腰部MRI检查可见腰背部筋膜下有条片状T1、rI’2增强信号,边界清晰,呈渗出液体信号;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风寒湿邪型的诊断标准,症见腰背部酸痛,痛处重着不移,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若遇阴雨天、劳累后可加重,可触及肌筋膜结节,触压酸痛加重,肢体沉重,恶寒畏冷,得温痛减,舌质暗淡或淡紫,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③既往有外感风寒、劳累、腰部损伤后未治疗病史,不会因社会、心理等因素扩大疼痛程度或范围;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⑤年龄32~78岁;⑥病程≥3个月;⑦所有DMS均由同一治疗师操作;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因肿瘤、骨折、腰背部软组织挫伤、脊柱关节畸形改变、腰椎滑脱、结核病及椎间盘严重脱垂等脊髓神经受压或脊柱病理性疾病导致腰背部疼痛者;③伴有梨状肌综合征、腰三横突综合征、急性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症、风湿病或类风湿疾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组织感染或破溃者;④腰椎有各种内固定物植入者;⑤有手术指征者;⑥对DMS治疗方法感觉不适者及表面电极贴附部位毛发过多、有瘢痕者;⑦既往有腰椎手术治疗史者;⑧对本研究用药存在严重变态反应者;⑨同期使用镇痛剂、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治疗影响疗效判断者;⑩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因严重不适或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退出研究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0例腰肌筋膜炎患者,按随机平行法分为2组:观察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2~73(50.1±2.3)岁;病程3~11(6.3±1.6)个月;伴有腰部扭伤病史22例,慢性劳损20例,无明显诱因48例。对照组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34~78(51.3±2.6)岁;病程4~12(6.9±1.7)个月;伴有腰部扭伤病史27例,慢性劳损13例,无明显诱因5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要求。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①揉法推拿。协助患者取俯卧体位,叮嘱患者腰背部肌肉放松,医师用手掌根着力,在两侧膀胱经及粘连、条索状物所在部位,做有节律的旋转揉动,或边揉动边移动位置,根据患者实虚体质适当采用补泻手法,动作力度由轻到重、渗透有力,且力量均匀。病情较轻者操作3~5 min,病情较重者操作7~10 min。②针刺治疗。协助患者取俯卧体位,取穴: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阿是穴。取北京中研太和一次使用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18×13 mm)针刺上述腧穴10~20 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操作,待进针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③中药内服。给予活血止痛胶囊(江西百神昌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83067,规格:0.5 g/粒)口服,1.5 g/次,3次/d,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连续治疗10 d。
1.4.2观察组 予以综合康复治疗:①中药内服。给予自拟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方内服。方药组成:干姜、甘草、丁香、苍术、白术、橘红各15 g,当归12 g,桂枝、芍药各9 g,细辛3 g,通草6 g。随证加减:寒甚痛剧,拘急不适,肢冷面白者加肉桂、白芷各9 g以温阳散寒;湿甚阳微,腰身重滞,加独活、五加皮各15 g祛湿通络;经络阻滞较重,加红花、伸筋草各12 g。将上述诸味中药加清水1 000 mL浸泡2 h后,武火煮沸,文火煎至300 mL,1剂/d,每日分早、晚温服。②DMS治疗。协助患者取俯卧体位,经触诊找出紧张的筋膜链及疼痛相应扳机点,应用美国DMS公司制造的专利号为6682496D.PAT.544,102的No.1B型振动式物理治疗仪进行治疗。振动仪尺寸25.4 cm×5.08 cm×13.97 cm,振动头收缩距离6 mm、频率36.7 Hz。将治疗铺巾覆盖在治疗区,将治疗振动头置于竖脊肌、腰方肌等肌肉上,沿着肌纤维走形进行移动治疗,移动速度5 cm/s,每个部位治疗3~5 min,再将治疗振动头置于筋膜链及疼痛扳机点处,持续作用30 s~1 min。重复治疗5组/次,1次/d。③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采用Kindmax肌内效贴布,指导患者呈站立位,暴露腰部疼痛区域,毛发剔除干净,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净,再指导患者身体前屈、弯腰弓背,将贴布基部固定于髂后上嵴处,贴布一尾以自然拉力沿竖脊肌走向,贴至L1横突位置,再将身体旋转至对侧;贴布另一尾的外侧尾端以自然拉力贴至第12肋骨区域,3 d/次。连续治疗10 d。
1.5观察指标
1.5.1临床疗效 治疗10 d后根据《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8)》[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的评定标准评估2组治疗效果。痊愈:腰背部疼痛消失,无压痛,腰部活动不受限,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疼痛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腰背部活动接近正常,但晨起略有僵硬感,生活能自理,中医症状积分减少70%~94%;有效:疼痛有所缓解,睡眠尚可,但疼痛症状常反复发作,尤其在劳累、受凉后症状加重,并有轻度压痛,且伴有腰部活动受限,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69%;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甚至病情加重,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临床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疼痛程度 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采用VAS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患者腰部疼痛程度,计分范围0~10分,得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1.5.3腰部活动功能 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调查问卷(ODI)》评估患者腰部功能变化,该调查问卷包含3个帷幕9个项目,分别为疼痛帷幕(疼痛程度、睡眠)、单项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个人综合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活动、旅行),每个项目按程度由轻至严重,分别计分为0~5分,总分0~45分,得分越高,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5.4生活质量 治疗前及随访6个月,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A3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总分是0~100分,得分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低。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差异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0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腰肌筋膜炎患者治疗10 d后疗效比较 例(%)
2.22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腰肌筋膜炎患者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QLQ-A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2组QLQ-A30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其中观察组QLQ-A30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腰肌筋膜炎患者治疗前后QLQ-A30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腰肌筋膜炎是一种腰背部慢性软组织性疾病。在寒冷、潮湿等因素刺激下及慢性劳损等内部因素作用下,使机体筋膜层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粘连、肌组织纤维化等无菌性炎性病理改变,促使致痛物质释放,导致筋膜组织增生粘连,常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并引起躯体功能障碍。与此同时,机体功能障碍又会进一步加剧软组织张力,增加微循环障碍,使局部组织血氧供应减少,代谢废物清除能力降低,形成恶性循环而加重病情,若未及时治疗,部分患者深部筋膜可出现裂痕,引起筋膜脂肪疝[6-7]。目前临床医学多以非甾体抗炎药、活血止痛中药等药物缓解症状,并结合中医推拿、针灸、肌肉锻炼、局部阻滞等疗法治疗,但疗效并不十分显著,且易形成耐受性、依赖性,最终影响疾病康复质量。
中医认为,腰肌筋膜炎属于“痹证”“肌痹”等范畴,多因素体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五劳七伤使局部伤筋,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加之受风寒湿邪等邪气乘虚而入,附着于腠理肌表,使机体气血凝滞不畅,脉络受阻,不通则痛。同时,气血痹阻不通,筋络劳损,使局部筋骨皮肉供养不足,日久筋肌失荣,不荣则痛,形成痹证,而使肌肉、筋膜挛缩,僵硬成结。因此临床治疗应以散寒祛湿、温经通络为治法[8-9]。本研究采用自拟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方治疗,该组方中干姜、甘草、丁香散寒温中,以壮脾阳;苍术、白术、橘红健脾燥湿;当归补血活血,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桂枝散寒止痛、通阳化气;芍药镇痛、镇痉;细辛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且可通窍、止痛;通草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全方配伍祛风寒湿痹、温通经脉,促使恢复局部血运,通则不痛,诸症即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干姜、细辛等温里之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和全血聚集,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且具有抗氧化、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10];苍术、白术等燥湿之药可降低骨骼肌乙酰胆碱受体敏感性,使脊髓反射亢进,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并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加巨噬细胞数量,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缺氧应激等多重作用[11];当归活血养血之药具有扩张血管作用,能降低血管阻力,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充血水肿,且可抑制炎症所致的急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水肿、慢性损伤,并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管痉挛有解痉作用,对平滑肌痉挛也有较强抑制作用,此外,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血栓等作用[12]。
DMS是一种治疗软组织疼痛的新型疗法,通过特定频率的机械振动作用于深部肌肉组织,具有渗透深入、作用快速、持续均匀有力等特点。DMS治疗通过机械振动对肌肉、韧带和筋膜产生牵拉作用,降低肌肉张力,减少扳机点刚度,恢复肌肉最佳长度和弹性[13];可促进筋膜内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淋巴回流,利于消除神经根水肿,加速局部无菌性炎性物质及疼痛物质的吸收,减少乳酸堆积,提高患者痛阈值,从而减轻疼痛[14];还可增加肌肉敏感性和γ神经元活性,缓解肌肉紧张及痉挛,利于腰椎结构稳定,改善腰部活动功能[15-16]。
肌内效贴布是一种带有极佳弹性的超薄透气胶带,在治疗关节和肌肉疼痛中具有独特治疗价值。相关研究证实,肌内效贴布可有效治疗筋膜炎,贴扎后皮肤受到肌内效贴布的牵拉,牵动皮肤的走向,使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的间隙增加,优化肌纤维排列,改变结缔组织分布,让筋膜系统能够得到足够的通透性,进而有助于改善皮下筋膜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促进无菌性炎性物质代谢[17-18];同时,肌内效贴布通过对皮肤产生持续性的牵拉作用力,形成机械性物理刺激,增加神经系统的传入反馈,抑制中枢传递神经元对痛觉刺激的传导,以缓解腰痛症状[19-20]。
本研究观察组采用自拟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汤、DMS、肌内效贴布结合治疗,通过观察VAS评分ODI评分、QLQ-A30评分,评估联合治疗的价值。ODI评分是由北美脊柱外科学会制定的一种评估腰部活动功能障碍的评定量表,通过量化评估疼痛、日常生活单项能力及个人综合能力,以判定腰部功能恢复情况[21]。QLQ-A30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评定生活质量的量表,可通过患者个人情况、心理、社会等因素,全方位、如实的评判患者生活质量[2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的QLQ-A30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相较于常规治疗,该康复治疗方案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能缓解腰部疼痛,促进腰部运动功能恢复,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腰肌筋膜炎患者联合应用自拟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方、DMS、肌内效贴布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3种治疗方法通过不同治疗机制,发挥优势互补的治疗作用,以减轻疼痛,改善腰部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探讨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