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运用

2021-12-21李莉王震靳凯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红色文化大学生

李莉 王震 靳凯

摘 要:红色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红色革命意义的精神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孕育而成的,涵养着家国情怀,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具有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为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提供理论来源、精神根基、价值引领与内生动力。大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接触、学习、融合、内化,能够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不断学习国史、厚植爱国情、培养强国志、实践报国行。

关键词:红色文化;家国情怀;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高校要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红色文化与家国情怀涵养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从历史逻辑上看,以红色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的必然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培养、增进爱国情感。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其内涵也在改革、建设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如今,个别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鼓吹“中国威胁论”,故意抹黑中国、丑化中国,想从根本上达到否定中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高校要通过弘扬中国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将红色基因根植学生内心,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必须建立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传承这一底线的基础上。由此可见,传承红色文化与涵养家国情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从理论逻辑上看,以红色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的科学性

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培养教育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根基。新形势下,家国情怀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发展,它不仅是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层自信,更是对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精神价值,就是在其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创新性发展,使大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所传达出的历史价值和深刻内涵,也是对家国情怀赋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因此,从理论逻辑上,红色文化与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具有内在的科学一致性。

(三)从实践逻辑上看,以红色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的合理性

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实践基础,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在实践中被不断摸索、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红色文化都是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在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兴盛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是家国情怀的底色,涵养家国情怀不仅要与具体实践相契合,还要从红色文化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二、红色文化在家国情怀涵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涵性不强,存在形式化现象

在网络媒体盛行的今天,西方文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渗透。作为主流文化价值重要内容的家国情怀,其文化认同很容易被大学生淡漠。目前,高校在借助红色文化传承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等活动中存在内涵性不强、缺乏创新性、學生积极主动参与性不高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培养,对传统家国情怀文化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不能将国家历史、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很好地融入课程中;部分青年大学生被动、碎片化地接受家国情怀文化,系统性不强,文化自信难以转化成为文化自觉,爱国教育实效难以显现。

(二)教育系统性不强,存在碎片化现象

教师对红色文化知识的传授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家国情怀作为我国传统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培养方案,家国情怀的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较少,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大学课程内容较少。另一方面,高校开展家国情怀相关的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形式较少,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升国旗、唱红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上,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心灵。

(三)教育实践性不强,存在浅层化现象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拓宽了平台。然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发声”,信息复杂繁多,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很难辨别其真伪优劣。部分高校红色教育存在片面追求艺术呈现、舞台效果等,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和阐释。学生之间传承红色文化、自我教育的能力不足,激发传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的内生动力不足。此外,红色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未能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三、以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实践路径探析

(一)发挥红色文化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特点,增强家国情怀的认同感

红色文化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红色文化中包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定时期的具体化。高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民族性特点,通过红色文化传播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红色文化要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红色文化与融媒体平台融合,开设网络参观、VR虚拟体验,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参与,使红色文化与人民生活充分融合,满足不同群体受众的需求。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的特点,通过红色话剧、体验教学、拓展教学等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在互动、参与中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和载体,深化家国情怀的仪式感

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教育媒体模式的创新来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有效性,把家国情怀深深植入学生的内心。一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一批契合学生兴趣需求、个性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品牌。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举办“网上重走长征路”“网上党史知识竞答”“红色经典接力”等活动,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在自觉、主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意志品格,当好“薪火接力手”。二是结合时事热点,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接地气。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深奥的理论知识变为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的红色故事,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勇当前锋所展现的“大别山精神”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支撑。

(三)发挥红色文化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特点,提升家国情怀的长效性

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各个部门要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教育环境,建立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机制体制,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创新育人方式,做好教育评价,等等。一是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做好顶层设计,画好“路线图”“施工图”“责任图”,统筹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学习教育的系统化。二是要建立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保障机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坚持价值导向,将传承红色基因、抗疫思政课堂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涵养中。三是要建立红色基因铸魂育人评估机制,做好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的评估,明确具体考核程序与方法,确保育人效果。

(四)发挥红色文化的生活化和具象化特点,增强家国情怀的感染力

将宏大的爱国叙事具象化,将红色文化传承变为接地气的爱国行动,需要借助典型事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做到红色文化教育的生活化。一是将红色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适应广大青年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在方式方法、入脑入心、有声有色上下足功夫,确保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引导广大学生将爱国、爱党和爱家有机结合,继承红色文化中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传统,弘扬传统中国历史的优秀孝文化,形成民主、平等、有爱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论阐释[J].思想理论研究,2019(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3]彭正德,江桑榆.论红色基因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J].湖南社会科学,2021(1).

[4]刘经纬,高博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紅色资源利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红色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