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机械融合向媒介社会力有机融合发展研究

2021-12-21王振兴杨丛森

今传媒 2021年11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王振兴 杨丛森

摘 要:“融合”问题实质上是社会团结问题,“社会团结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整合问题,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社会团结的概念称谓社会整合,突出了社会问题研究的客观性”[1]。当前,社会正处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下,社会整合已是基本的社会常规形态,尤其在资源、科技、信息、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整合尤为突出。在这样融合发展的社会中,媒体作为其中的重要要素资源,必然整合为新的融合平台。由此,媒体的融合也是一种社会团结的表征,从社会团结发展理论中探索社会媒体融合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这为构建媒介社会(合)力、丰富媒体的媒介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媒体融合;媒介社会力;媒体团结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037-04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地变动发展,由此催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关系也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动与整合,这也是当下社会大变局的根本特质。媒体作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自然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产物。社会的分工导致了专业化的发展,随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与发展,社会分工化的程度也进一步升华,导致新的社会分工的重整,也就是社会的大调整、大整合、大融合,从而促使新的科技、信息等要素的融合与发展。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资源和要素,其在社会大调整、大融合的前提下形成了媒体资源的新配置与新分工。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决策媒体发展布局中,反映出了国家对社会资源配置及发展的客观把握。媒体在由最初的社会分工产生以来,直至媒体融合进入新的社会整合形态发展中,其实是媒介社会化团结、媒介社会整合问题的一种强化反应。

一、社会团结下的媒体机械融合的形成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团结问题,其实质也是社会整合、融合问题。在《国外社会学理论》一书中提到“社会团结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联结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1]。从这一含义入手探索社会整合及媒体整合、融合问题的落脚点就在于“人”的问题上。社会发展问题都是因人而变,其媒体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人的需求而变化。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社会发展要素不断拓展,新的社会发展要素便会融合到当前要素或生产关系之中,使之形成新的或在原有要素基础上“变异”为新的社会生产要素,如科技、信息等要素的提升或融合,使得新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动。在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的初始阶段,有许多机械化要素在扩充生产力的前期,势必会形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相融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合力。

媒体,作为融“生产者”、科学技术、信息、人的需求等要素为一体的社会发展资源,紧随社会生产要素的融合而融合。在媒体融合的初起阶段,更多的是科技、信息形式、职业分工等的大调整、大融合,而这种融合或称之为“媒体团结”,它只是在传统社会要素(尤其是媒体要素)维系基础上的机械化整合(或融合),是建立在社会功能逐渐完善的基础上的初级融合形态,但对于人与信息本身内核的融合还没有形成深度、广域的融合,也就是媒体资源的全部要素还未形成全面的融合。但当前,媒体在社会团结的历史必然下已经形成了机械团结或机械融合的自然形态。

媒体之所以能够形成融合的形态,基本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动内涵。在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中,媒体的发展都要与之时代的特征相匹配,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下,尤其是信息多元化呈现方式、多渠道传播方式、多功能传播平台等诸多科技能力的产物提升而促使的媒介化融合发展。在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引领下,媒体内容的传播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人的需求得以多元化满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逐渐多元化,由单一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形式向融合媒体的形式跨越,这是由媒体或信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导致的媒介发展形态。

二、媒体机械融合发展的有机化转型

媒体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随着社会的整合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社会大整合的问题中,“迪尔凯姆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2],而机械团结是由于社会“分工程度较低,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它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2]。由此可见,媒体机械化的团结或融合也是从这种“相似性”中生成的媒體融合,也就是同质化的融合,即媒体机械化融合,此种媒体融合还处于传统社会媒体要素的相互依赖下。

随着社会分工程度的进一步增大,社会生产要素的不断深化和融合,促使媒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与更新,媒体生产要素之间也会不断发生 “碰撞”和深度融合,如“媒体劳动者”与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媒体劳动者”与信息之间的融合、“媒体劳动者”与“媒体受者”之间的融合等。

媒体生产力的不断变化重构了“人媒”新的生产关系格局。当前,所体现在媒体发展上的更多是技术、信息、人等诸多要素的综合变化以及互相依存、依赖的关系上,体现了一定的有机性。从迪尔凯姆关于社会有机团结的论述中可以探索社会融合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也包括了媒体融合的社会问题。迪尔凯姆认为,有机团结是指“由于社会的分化,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某种特定的或专门化的职能,这种分工或分化使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其他人,每个人的个性不仅可以存在而且也成为与其他人相互依赖的基础与条件,由此形成社会的有机统一体”[3]。随着社会有机团结的形成,社会媒体的有机融合也会发生、发展,并向媒体间互相依赖的层面不断深化,其直接体现就是媒体生产要素之间的互相依存、依赖与社会要素间的逐渐融合。因此,作为当今媒介中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媒体,其个性得到逐步彰显,向社会各基层延伸并融合社会其他要素成为当前媒体有机转型的新形态、新动向,这将体现在媒体作为有机化的媒介可以更深入地融入政治发展、经济提升、文化传播、生态文明建设、基层治理等社会各个层级。

目前,媒体机械融合已形成了基本的形态并逐渐得到强化,之后将随着社会有机化整合的步调进一步演变与发展,向媒体深度有机化融合的方向转型。媒体有机融合的发展在未来的体现更多的是相互依赖与依存,即人与媒体的依赖依存关系、媒体与社会各阶层融合的深度表现以及媒体与生活的融合。这将会是在有机社会中逐步发展的新的媒体形态,而在有机社会中各要素都具有关联性,彼此间相互依存。媒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媒体间、媒体内部要素的相互依存、依赖的融合形式也在不断加強。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环境的发展与不断“变异”,社会媒介化分工越来越明显。其中,媒介化生产关系、媒介使用意识、媒介交互融合、媒介多元平台等社会媒介化的新形态正趋于同构,人们在生活意识、价值取向等层面的认知水平也日益提升。信息社会的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活动中的相互依赖性和媒介使用的大众化程度越来越显著。也正是由于当下社会分工的高度化,使信息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间产生密切的关联,使整个社会信息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产生具有关联性的有机体并逐步发展,而在这一社会信息有机体中的每个社会成员都构成了当下社会发展的独特个体并融合为社会有机整体并为之服务,这样的有机形态称之为媒介的“有机融合”。因此,媒体的融合要向着人与媒体、媒体与社会的有机融合方向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与媒体建立依存依赖的关系,这也是媒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的根本体现,也是媒体融合有机发展转型的深度发展。

三、媒体有机融合化的共同意识的构筑

在现代媒介融合化社会的发展中,其媒介社会化分工越来越复杂化、精细化,社会媒介关联度越来越大,人与媒介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度化,人类对媒介意识、社会信息思辨等的认识差异日益增大,由此带来的意识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而媒体是社会发展、凝聚社会共同体意识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如何兼顾当下的媒体意识、个体意识、群体意识以及社会与国家意识,是媒体有机融合的关键性问题。

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重要讲话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4]。在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中体现出了社会发展的共同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在这一意识的凝聚下,如何将多元意识向共同体意识构筑,也是媒体有机融合加以深化的重大问题。

媒体有效的融合是要把媒体意识与国家意识相融合,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变为自身有机的条件和基础,再深入各民族的具体意识需求中并构筑起媒体与各民族群体、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依赖关系,最终使媒体的“国家意识”深入个体的意识所需中,以致形成有机的融合。在媒体有机化社会融合中,媒体的不可替代性是媒体有机化融合的特性。当前,媒体融合处于被动机械化融合的阶段,如何有效地有机融合是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的不断进步,其成员间的认知差异越来越大,媒体的内部要素也趋向于个性化、差异性的发展现状,那么,如何在媒体内部要素间形成有差别的互相依赖的融合关系、如何在媒体与其之外的成员间构筑起相互依赖的关系,将是媒体有机融合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基础。

媒体的融合,一方面,是要将各媒体自身的优势元素集中起来形成深度的融合;另一方面,是要将媒体作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或“人体的延伸”进行“人媒融合”,以此为人类服务,使媒体内化为人的“意识有机体”,由此形成媒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现代性融合。如手机的存在与人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人机合一”的状态,一旦形成人对媒体的依赖性,自然国家集体意识就可以通过媒体演化为人的意识,构筑国家社会集体意识的理念就可得到有效实现。

 四、媒体有机融合意识转向的社会媒介合力的构建  在新时代下,媒体发展更显媒介化的形态特征正在日益凸显,如何形成有机的融合,就要看媒体媒介化意识的融合情况,并通过打造具有特殊优势媒体的媒介化平台和构筑媒体化意识合力进行实现。当前更多的媒体融合形态是媒体运用自身媒介功能并借助社会多样化的媒介平台进行内容传播,所形成的是媒介平台传播的途径扩展而非媒介平台的一体化聚合形态,如众多媒体除借助自身的传播平台以外,又开通了各种网络平台、App平台等,一定意义上而言,是媒体内容的多元化平台传播,而非媒体的有机化融合,媒体的有机化融合形成的是媒体一体化平台的扩展和影响力。当前媒体融合的表征是媒体发布内容的渠道多样化,其自身的有机性要素没有形成相互依赖依存的关系,例如,媒体运用自设App、各门户网站、音视频接受终端等建立的内容传播、发布平台,但各网站、终端、App间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形式上增加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难以形成各传播平台间的有机依存且难以构建媒体与受者的依赖关系。从这一层面的意义而言,媒体只是充当了当前社会信息制作和发布的一个媒介角色,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影响平台。再加之,媒介的多样化,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多样化将人的需求性心理分散到社会的各个散点(指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如果没有统一的有影响力的媒介平台,难以将人的需求性统一到共通的凝聚点上,对于构筑社会合力的作用还起不到特定的力量。

媒体的有机融合需要融合后的媒体平台和媒体内容具有唯一性或者最大影响性。目前,媒体的传播途径更多依赖于其他网络平台,对于构建媒体融合的影响力仍然存在较大不足,难以形成媒体融合的社会合力。

纵观视听媒介的发展,在早期电影和电视的发展中,有一段各自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社会的合力,能够起到社会大众的集体意识认同感,其中最为经典的是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对于社会合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一时期之所以能够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或社会合力(简称为社会力),究其必然的原因是作为视听媒介的媒体在当时的唯一性或不可替代性或者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就媒体自身的优势而言,能够起到凝心聚力的媒介有效性的作用。

而随着新的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转化,媒介的多样性越来越繁杂,深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媒介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媒体的有机融合就要深刻触及人的需求关系之中,使之成为人的根本利益的直接发生者,不能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媒介化的媒体仅借助多样化的媒介平台进行单点多线传播,这样的媒体融合传播只是媒体融合理念运行的一种机械分化,难以起到媒介融合化社会力的效果。

媒体的融合,作为一种媒介融合的体现,更多的是要为社会合力的凝聚构建自身发展的社会责任,而社会合力论思想是恩格斯在19世纪的社会发展中所提出的,其中“提出的社会历史发展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就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伟大贡献之一”[5]。他“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考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认规律的比较研究,以强调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为核心建构了包括有历史主体因素合力、客体因素合力和主客体因素总合力为内容的社会历史合力论的理论架构”[5],从而形成了社会总合力。相对而言,媒体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主体”,也在构筑于社会合力。“这种合力是指创造历史的人们之间意志相互作用而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作用的合力”[5]。因此,媒体融合化的社会合力的构建,需要媒体融合的强大意识,更需要媒体有机融合后的媒体平台具有唯一性或具有人对其使用的依赖性或其强大影响力。同时,要使媒体融合的内容进一步融合到人的需求之中,才能在社会合力的构筑方面发挥媒体的作用。

五、結 语

媒体的发展是跟随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不断匹配的社会事实下的进步。媒体融合发展也是在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互相依赖与整合的前提下的一种外化存在,从基础性的机械化融合发展再逐步到相关发展要素间的有机融合发展,这一发展过程也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规律。但如何做到有机化有效的融合,进一步体现媒体融合的优势,必须深入探索能够触及人的根本利益需求的媒体的媒介化合力上来,使当前媒体利用的媒介传播平台融合化、扩大化而非分散化、多样化,以此来使媒体的影响力与受众面更加广泛并使媒体功能深入人的各种需求领域,使媒体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具依赖性。由此,探索新的媒体与社会要素重新整合的有机配置问题对于媒体融合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这样就使媒介化的媒体异于普通媒介,建立媒体化的媒介意志合力和影响合力,才能构筑起社会性的融合合力并使媒体未来的发展伸向更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50.

[2] 田建明.涂尔干及其对社会学人类学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08-05-16(008).

[3] 邓伟志.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58.

[4]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news.cn/2021-08/28/c_11278047 76.htm.

[5] 冯芸.恩格斯社会合力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9-12.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