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儿童有声读物APP的发展策略

2021-12-21王希贤

今传媒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

王希贤

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纵深化发展,深耕垂直领域的代表——儿童有声读物,成为新的蓝海空间。本文以“喜马拉雅儿童版”APP作为儿童有声读物的代表,从媒介可供性理论的分析视角解构“喜马拉雅儿童版”APP的设计逻辑,在其发展实践中的创新与挑战的基础上构建儿童有声读物APP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媒介可供性;儿童有声读物;喜马拉雅儿童版;设计逻辑;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1-0021-03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有声读物得到了迅速发展,深耕垂直领域的代表——儿童有声读物,成为新的蓝海空间,嵌入新媒体技术的移动终端产品受到广泛的欢迎。而这种转向智能化、移动化、社交化及场景化的儿童有声读物APP其背后的设计逻辑是如何创造更丰富的功能以影响用户的感知与实践的,可以发掘媒介可供性理论框架对儿童有声读物出版理念的启发和逻辑指导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儿童有声读物APP的想象空间及版图意识。

“喜马拉雅儿童版”APP就是头部有声读物平台喜马拉雅FM垂直细分化发展的代表产物,是其专门为儿童精心打造的移动终端产品。它不同于同潮流中的“白手起家”的“凯歌讲故事”,其是在基于原有平台成熟的版块分区内容的引流与再次深耕,保留原有平台智能推荐的个性化机制,并邀请更多专业机构入驻,多维度丰富平台内容。自2019年正式上线以来,“喜马拉雅儿童版”APP下载量超过10万,在IOS系统中教育类APP排行榜中仅次于“凯歌讲故事”,成为儿童有声读物APP发展中一匹后来居上的“黑马”。因此,本文以“喜马拉雅儿童版”APP作为儿童有声读物的代表,从媒介可供性理论的分析视角解析“喜马拉雅儿童版”APP的设计逻辑,以此构建儿童有声读物APP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媒介可供性理论来源与发展

媒介可供性理论是在可供性理论上的专业化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斯于1978年将“可供性”的概念定义为生物(或行为主体)在物理环境中潜在的各种行动的可能性,它源自主体对效用的主观感知与技术的客观品质之间的作用,一般存在于主体的主观解释和客观物质属性之间。传播学者则更进一步强调了关系视角下的可供性,主要围绕个人或群体展开,强调其效用的主体间性。美国传播学者安德鲁·理查德·施洛克提出了“传播可供性”的概念,认为其是指对效用的主观感知和改变传播实践或习惯的技术客观品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社会和行为主体之间的微观层面的互动[1]。随着可供性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愈发深入,学者罗纳德·赖斯等人正式提出了“媒介可供性”的概念,指在媒介潜在的特性(或功能及局限)之下,与行动者的需求或目标有关的,并且行动者在特定语境下感知到的、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媒介展开行动的潜能之间的关系[2]。潘忠党则进一步把媒介可供性分为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成为媒介可供性研究的基础框架[3]。该框架下的三个维度将作为进一步阐释喜马拉雅儿童版APP内在逻辑创新之处的支撑。

二、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喜马拉雅儿童版”APP设计逻辑的业态创新

(一)生产可供性:“PGC+UGC”模式赋能用户,盘活盈余资源  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一书中认为,人们喜欢消费,也喜欢创造和分享,这种意愿既无关金钱,也无关功名[4]。生产可供性作为满足用户媒介使用实践中能动性需求的主力,主要包含可编辑、可審阅、可复制、可伸缩、可关联五个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微粒化社会下,“喜马拉雅儿童版”APP延续了“PGC+UGC”的生产模式,平台通过降低自己的生产门槛,汇集社会中草根生产者和专业生产者的力量,一方面不断邀请更多专业儿童读物专业机构的入驻,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朗读背诵专区”上儿童与家长可自主参与有声读物创作的体验,并且创造更灵活的组织机制,如可以将自己有声读物创作上传打分并排名,用户得以主动参与知识的开发、编审、审阅、搬运乃至直接创造生产,以更大的自由度使用媒介[5]。在此过程中用户可获得多重满足,彼此创造共同价值,平台可共享的资源从而得到极大丰富。

(二)社交可供性:传播嵌入情感关系网,实现即时互动  社交可供性可分为可致意、可传情、可协调、可连接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是社交媒体时代情感属性的凸显,嵌入社交网络的传播其实质是一种关系传播[6]。用户在使用“喜马拉雅儿童版”APP的过程中,听完的有声读物或自己朗诵的成品都可以即时分享在朋友圈,抒发此刻心中感受,同时用户的朗诵作品也可以公开进入排行榜排名并对其他用户的作品进行点赞,最终排名由打分和点赞数加权构成,需要用户彼此之间的积极互动,可在平台中构筑更多细分化的圈层。由此,媒介不仅是人的延伸,更是人情感和意识的延伸,“喜马拉雅儿童版”APP所生产的儿童有声读物也将成为人们建构社交关系的传送带,而相反地,其对于用户社交情感需求的满足也增强了平台的用户黏性。

(三)移动可供性:场景化精准服务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随着移动载体的普及,人们的阅读需求日益碎片化,场景化成为阅读产品未来重要的转向。移动可供性就可以理解为可携带、可获取、可定位及可兼容四个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智能媒介移动定位的即时获取成为可能,“喜马拉雅儿童版”APP根据算法所绘制的用户画像,将线下场景细分为睡前、学习、早读等,结合用户当下需求进行个性化推送。与此同时,平台将许多线下实体出版的绘本书籍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绘本中添加互动动画与朗读配音,而一些学习类的儿童教辅则制作成有声版的精选练习,方便用户搭配使用,体现了可兼容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有声读物的场景化和智能化的多元态呈现,从而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三、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儿童有声读物APP的发展策略  “喜马拉雅儿童版”APP的发展实践中体现了以媒介可供性理论框架为依据的逻辑创新,由此在儿童有声读物市场迅速占据一席之地。但同时,其目前发展进程中对于媒介可供性的挖掘仍然不够,如用户参与生产方式单一化,用户参与生产的版权及隐私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各版块付费内容没有构建互动评论区,用户难以选择合适内容等的问题层出不穷,作为有声读物未来不可否认的利基市场,儿童有声读物APP需要从“喜马拉雅儿童版”APP的创新与挑战中获得启示,从媒介可供性的不同维度以及提升可供力出发,更好地构建自己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融合思维下一体化生产流程的搭建

媒介融合纵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儿童有声读物APP除了对内容来源的拓宽,更应该注重生产流程一体化中组织机制的改革。平台需要开放更多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并且对其中的精品化内容可以建立相应的专区,例如,知乎的“盐选专栏”点赞与评论数高的作品可被平台收纳在该专区中,并设置付费阅读门槛,在平台中建立用户自产自销的生态闭环,最大程度上激活个人的创作力。除此之外,使用儿童有声读物平台的用户的隐私权应该受到合理机制的保障,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其个人化信息以及声音应该需要区别于成年人更完善的保护。而对于用户使用平台所创作的有声读物的版权来说,区别于传统媒介内容生产,其实质是在已有文化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声音形成的二次创作并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所以首先需要的就是平台制定出能够合理界定二者版权界限的相关准则,其次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性协议,在该框架内作者能够保留几种基本权利,促进创意作品在互联网和社交群体中流动,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因此,未来儿童有声读物APP的内容生产需要在融合思维的指导下以更多灵活的机制搭建一体化的生产流程。

(二)社群经济下多样化圈子的培养

儿童有声读物APP社交可供性目前仍止步于与社交媒体的连接,缺乏平台内在圈子的培养。互联网时代,区别于地缘和血缘,趣缘将成为连接人们的关键[7]。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软件使用者主要为父母,如果孩子年龄一致,父母在使用APP时的兴趣点会非常相似,此时如果可以在平台上对某个有声读物以评论或私聊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并且优化平台聊天界面,增强聊天入口的便捷性,从而帮助使用平台的父母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以某个兴趣基点为核心的圈子,将在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凝聚成平台内容售卖的目标群体。同时,平台社群可以植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已经成熟化的社群,如学校的家长群、育儿群等,以此丰富平台中的社群类型,并借由强弱关系网络嵌入平台内部提升举办线上线下会员性活动的便利性,不断扩大儿童有声读物平台社群的影响力,打造平台经济。

(三)技术注入下沉浸化氛围的打造

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技术不可否认地成为任何事物前进路途中的助力器。传统头部有声读物APP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以AI智能声音制作成的内容产品,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目前儿童有声读物仍然比较固定化,用户选择余地较少,未来AI语音模拟的加入无疑将成为必然,并且在算法对用户画像的精准绘制下可以结合使用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及所在场景等进行个性化的匹配,拓宽有声读物的可选择范围,从而改善用户使用体验。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对儿童类有声读物有着更加特别的意义,其呈现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打造出立体化和沉浸化氛围,而这种“仿真”的多维度知识传递将相较于原有方式更容易触达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儿童的认知学习系统中,帮助儿童有声读物实现常识性知识的普及以及儿童心智启蒙这样功能性的价值。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应该被积极地应用到儿童有声读物平台的发展中,以技术的超前性满足儿童这一特定对象更多潜在性的需求。

四、结 语

儿童有声读物APP作为有声读物细分化发展的风口,以媒介可供性的视角可以更好地透视其现行设计逻辑并为其构建相应的发展策略。但需要认识到,媒介可供性理论视角是动态发展的,未来儿童有声读物的前进路程更需要我们结合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以市场中最新的变化与反馈去不断优化其前进路径,以此实现更加持续性的发展,并能够给予其他类别有声读物细分市场构建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Schrock A R. Communicative Affordances of Mobile Media: Portability, Availability, Locatability, and Multimedi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5, 9(1):1229-1246.

[2] Rice R E, Evans S K, Pearce K E, et al. Organizational Media Affordances: Operationalization and Associations with Media Us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7, 67(1):106-130.

[3] 潘忠党,刘于思. 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7(1):2-19.

[4] (美)克莱·舍基著.胡咏,哈丽丝译.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 王军.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出版知识服务产品的设计逻辑及其应用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20 (10):55-61.

[6] 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7):37-44.

[7] 喻国明,曾佩佩,张雅丽,等.趣缘:互联网连接的新兴范式——试论算法逻辑下的隐性连接与隐性社群[J].新闻爱好者, 2020(1):9-13.

[責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下的景区发展策略可行性分析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广发银行信用卡发展策略研究
试论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校园电子商务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