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搭班模式下园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21俞燕婷
俞燕婷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办园规模的擴大,新教师迅速增加,而有经验的老教师缺乏,搭班的两位教师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我园作为一所新建园,大部分班级的两位搭班教师都是才工作一两年的教师,因此,“新教师搭班”成为我园主要的班级搭班模式。两位新教师独立接手一个班级,各方面工作都面临着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有“师傅”在一边示范、指导、帮助,必定会给他们很好的引领,尤其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规范意识方面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由于缺少“师傅”的带领,我们发现这些困难成为了各班的共性问题,而且由于缺少日常工作中的不断跟进,新教师们意识不到这些问题,即使可能意识到了,但是找不到根本原因,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在自己的摸索中势必会走弯路。
在我园这样的师资现状下,应该怎样开展园本教研,具体到,选择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能够适应现阶段的搭班特点,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本阶段感到困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足实际
从日常工作中生发园本教研内容
开学前我们考虑园本教研的内容,认为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会比较困难,应该将重点放在帮助老师们分析教材、把握各类活动的组织方法上,所以预设了一些课程讨论、集体活动教研等内容,但并没有完全落实,这源于我进班看到的一些真实情况和听到的老师们经常发出的请求。
在新教师搭班的班级里,集体活动时稍好些,而到了如厕、吃点心、收拾玩具、户外活动、餐前准备、进餐、午睡、起床等生活环节,状况层出不穷,老师们喊破喉咙仍然效果不佳,生活护理中手忙脚乱,碰到尿裤子、挑食等问题更是一筹莫展。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新教师面对各种状况听之任之,直到活动进行不了了或者出现危险了才急急忙忙处理,他们觉得只要不出危险,孩子想怎样就怎样,这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例如,有一次一个小班餐前准备中,老师讲故事,当说到一个小动物高兴地跳起来时,一个孩子突然叫喊着、跺着地板跳了起来,老师微笑着看着他,两三个孩子开始跟着喊叫、跳跃,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最后班上大部分孩子都在喊叫、跳跃,场面一片混乱。老师不得不大声说:“现在不能喊叫、跺脚!”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才安静下来,但是接下来的进餐环节,孩子们仍然兴奋地叽叽喳喳,注意力都不在进餐上。事后我与该教师交流,问她为什么不在第一个孩子出现状况时制止,她说自己觉得孩子们是想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满足孩子的需要,这一想法没有问题,但是抛开适宜的时间、当前活动的目的、孩子的年龄特点等一味地满足不适宜的需求,就值得探讨了。我明白了这个班孩子们在活动中无目的、不自制、注意短暂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了,那是老师秉持着“满足孩子需要”的理念,没有原则地放任的结果。而新教师看不到这中间的因果关系,简单地认为混乱的现象是孩子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然后事后重申规则、讲道理,甚至严厉批评。
这引起我们的思考,班上两位新教师搭班,每天最困扰他们的真正问题是什么?是集体活动的组织吗?显然不是。我们认为: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不会让自己陷入混乱的场面?”“遇到混乱的场面如何处理?”应是新教师搭班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在以往的“师带徒”机制下,新教师每天能从方法策略到理念引导上,获得一对一的具体示范和讲解指导,所以问题不凸显。而新教师搭班模式下,他们多数是依靠自己的理解和反复摸索来解决问题,班级规则、幼儿习惯等问题的培养不能一以贯之地进行,因此这类问题尤为突出。
经过以上观察与思考,我们调整园本教研的内容,从关注教学活动组织转变为关注日常生活问题的应对,具体包括生活环节的过渡和组织、家长工作的开展、个别幼儿教育的有效方法,也包括新教师共性存在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比如日常与幼儿互动的不恰当方式、对幼儿和教材缺乏准确分析和把握等。我们以此为依据,根据学期中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规划园本教研的内容,以更好地契合教师发展的需求。
重视实践
探索真正解决问题的园本教研模式
规划了园本教研的内容,我们进一步分析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教师,理念层面的知识可以从书籍、文章、专业讲座等诸多渠道获取,而我们的园本教研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将实践和理念联系起来,知道如何将理念落实在自己的行为、方式上,取得有效的改进。
以往的示范、观摩、研讨、交流的教研方式,虽然对新教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当落实到自己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经验,新教师还是会感到困难。而管理者进班指导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做不到对每个环节的持续性跟进,所以对该班孩子缺乏了解、对班级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容易造成指导前后割裂,让老师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并不认同。效果不佳的另一个原因,这样面对面的指导,更多的时候是我说你听,老师们是被动的执行者而非主动的学习者,效果并不好。在以上指导思想下,我们尝试了几种开展园本教研的形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回归实践的“三段式”教研
以园本教研“餐前准备环节的组织”为例。本次教研的目的是集中解决“餐前准备”中存在的规则不明、流程颠倒、环节疏漏、忽略习惯、责任不清等诸多问题。教研进行了三个阶段:观摩、交流、实践。教研中,我们始终从问题出发,帮助新教师真正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一阶段:聚焦问题引领的观摩学习。观摩前,我们观察各班餐前准备情况,在各年级组选择一个餐前准备比较有序的班级作为观摩对象。观摩前先提出观摩中要思考的问题,老师们在指定时间到指定班级进行观摩。观摩中我们会对一些存在不同问题的班级老师,给予观察重点的提示,比如有的老师不知道如何配班,我们提示他注意观察教师、保育员之间的配合,以及配班老师对个别孩子的指导帮助等。
第二阶段:聚焦问题讨论的交流互动。观摩后,老师们展开交流。刚开始,老师们谈到在这个班感受到的有序的、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也有老师提出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比如,餐前听故事是否会分散先进餐孩子的注意力?每天餐前都听故事吗,还可以做些什么?等等。在与有经验老师的互动中,新教师理解了没有绝对的应该不应该,重要的是看孩子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于一天活动的整体考虑,要有儿童意识和整体意识,从自己班的实际情况考虑。最后,老师们对该班提出了一些提议,反思自己班级的问题及后续改进的方向。比如,有的老师提出保育老师盛饭菜的路线可以进行改进,以便和幼儿洗手的速度更好地配合,在自己班级中也要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则进一步鼓励老师们思考,在这个环节中,如何推进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发展?如何以课程的眼光,挖掘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比如饭前谈话、倾听故事、介绍食物背后的价值,幼儿自理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等。
第三阶段:聚焦问题解决的实践调整。我们到各班观察调整的情况,并与观摩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听取老师们的反思和感受。在一个班级,一直存在老师和保育员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几次口头交流都不见效,而在观摩后年轻的班组长主动与配班老师、保育员进行讨论,经过反复调整,协调的问题逐步得以改善。在另一个班,老师与我讨论想法:“我们班没有多余的椅子,我想将餐前座位安排在桌子外围,轮到的幼儿搬椅子,之后再去洗手。”我肯定她根据班级情况调整的想法,让她大胆尝试,获得了较好效果。一位新教师反思:“我原来一直不清楚配班时站在哪里,应该给予孩子什么帮助,观察这个班的配班老师,我发现,她始终关注孩子的需要,同时还观察主班的移动,及时补充她的位置,发现问题马上做出提示和帮助,而且整个过程中几乎听不到这个配班老师的声音。我现在清楚多了。”
这次的教研活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各班的进餐环节都有所改进,关键是新教师不仅能主动思考自己班的问题,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反思和调整能做到有理有据。此次教研流程为观摩引领——交流问题——迁移实践——促进反思,这一过程突出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实践和反思调整。观摩学习不是最终任务,通过观摩让教师们主动发现问题、寻找策略、迁移实践才是我们的追求,而后续的深入指导和反思环节更不可缺少,我们的持续关注,才能给予老师们有力的支撑。这样的形式下,新教师们感受到有支持、有空间、能真正解决问题,主动性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基于问题的“案例式”研讨
此种研讨解决的是不能现场重现的困难,诸如家长工作中的、与幼儿互动中的、组织活动中突发的事件或状况。以一次家长工作的研讨为例。一位工作两年的班长说到自己做家长工作的苦恼。她观察到孩子在活动中的一些狀况,希望和家长沟通交流,于是请来家长,家长没听完她的叙述便回应道:“您还没有孩子吧?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很了解的。”这位年轻的老师顿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应对。老师们也纷纷表示有同样的感受,有的家长对没有孩子的老师会表现出不放心,甚至是不屑的态度,让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顾虑重重、望而却步。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展开研讨,有的年轻老师说,针对家长不能接纳自己,在接送时经常三言两语地说些孩子的进步、语言、行为,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细致和关注,建立感情后再约谈交流就好多了;有经验的老师则分享,约谈交流时如何开始,如何逐步深入,要让家长从交流中有所收获,而不是让家长感觉到老师解决不了问题向自己告状……
在这次研讨中,老师们围绕几个案例分享各自的策略、想法、感受,逐渐意识到家长工作中建立情感、相互接纳、平等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专业自信以及与家长交流的信心。这种案例式的研讨,因借助事例提出的问题,讨论具体而真实,能引起老师们的共鸣。老师们在互动中获取同伴经验、积极反思、提升认识,变以往的单向被动灌输为多方主动吸取,凸显了园本教研过程中集体碰撞引发主动思考的价值。
研训一体的“研磨式”培训
我们将这种形式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材分析能力中。以“研磨式”音乐专题研训为例。年轻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经常错误把握和理解教材内容,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且因为没有范例参考,老师们要四处询问学习,在繁重的工作中增加了备课的难度,也免不了马虎应付。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采取了“研磨式”的研训方式,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教师合作研究预习,由教研组、年级组组织,各年龄段的老师选择音乐活动的材料,根据材料独立或合作演练歌唱、律动、打击乐、游戏等;第二步是现场展示和专家型教师研磨,教师一一展示表演,集团的专家型教师给予现场指导,或亲身示范或纠正练习或举一反三,全体教师参与;第三步是合作拍摄视频并建立资源库,每位教师自我练习,熟练后拍摄成视频,供大家反复观看学习。
这次教研对新教师来说,实战性很强,不仅帮助新教师针对当前的困难明确每一个音乐活动的要领,而且引导教师学习如何分析把握教材。经过几个月的研训,我们积累并建立起了音乐教学资源库,方便新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参考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老师们的一致认可。
研训一体的“研磨式”培训,不仅仅在于“训”,更着眼于“研”,鼓励教师自己先去研究,带着困惑和问题进行研讨;专家型教师不停留在说,而是发挥示范的作用,帮助新教师解决困难,使得“训”更有目的,更契合新教师的需要。
园本教研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内容从教师的真实需要中来,用问题引领,注重交流互动,并持续跟进。教研要给教师的是实践调整的思路,而不是唯一模式。管理者要始终秉持“课程”的理念,引导教师们发现和理解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价值,树立结合本班实际推进幼儿发展的意识,而非简单模仿。让新教师在具体体验中学习、反思、调整,获得自身的主动发展,应当是我们进行园本教研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