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角色游戏中幼儿以物代物表征行为的发展特征及支持策略

2021-12-20王静

山西教育·幼教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杨杨安安小宇

王静

华爱华教授指出,“以物代物”是指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在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皮亚杰认为,替代行为反映了形象思维的发展,因为儿童已经能够利用表象来进行思考,直接感知的运动形式开始内化为思维。研究角色游戏中以物代物的表征行为,体现了幼儿认知抽象概括化的发展过程,是提高幼儿思维和认知能力、促进角色游戏象征功能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角色游戏中,把握幼儿以物代物表征行为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针对以物代物行为开展有效观察,提出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以物代物行为发展的策略,可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一)以物代物行为的特征

1.表征行为的多样性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大量的物品,但又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所有真实的东西都带到游戏中去,因此,这就决定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根据替代物利用形式的不同,幼儿在假想过程中的以物代物行为可以分单一替代、组合替代和“一物多用”替代,中班幼儿已经完全能熟练运用这几种替代方式进行以物代物的表征了,以下通过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案例1:自制饮品

小宇将串珠倒在纸杯中,用仿真柠檬在杯口放了放,说“加点柠檬”,又将一个橡皮泥小糕点放在纸杯中,把吸管插在纸杯一侧,对坐在他旁边的吕宝说:“给你。”吕宝用嘴对准吸管假装吸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之后小宇又将串珠倒在稍大一些的杯子中,插入吸管,在杯口处放了一个浅绿色的橡皮泥小糕点,说:“草莓果汁。”紧接着将杯子递给吕宝,又说:“中杯好了。”

小宇再次用同样的方法做了一杯饮料,这次他将带孔的奶茶盖穿过吸管盖了上去,对吕宝说:“给你果汁。”接着小宇又做了一杯,对吕宝说:“给你做了一杯酸奶。”小宇用空杯子往“酸奶”中做倒的动作,说:“加点可乐,咯咚咯咚咯咚。”最后,小宇将“饮品”中的吸管换成了勺子,递给了吕宝。

在这个案例中,小宇有多次以物代物表征行为发生,分别是往杯子中加柠檬汁的行为、往杯子中倒可乐的行为和多次做不同饮品的行为。往杯子中加柠檬汁的行为和往杯子中倒可乐的行为属于单一替代,小宇用仿真柠檬当“柠檬汁”,用普通杯子当“可乐”。在用普通杯子当“可乐”的替代行为中小宇还加入了“咯咚咯咚咯咚”的象声词,语言的加入使幼儿“以物代物”的表征行为更为生动。多次做不同饮品的行为属于组合替代,小宇将串珠、橡皮泥小糕点、吸管、纸杯进行加工、改造、组合后替代不同的饮品。

2.表征行为的群体性

以物代物是幼儿的思想从实物和行动中分开的重要一步,当幼儿跨出了这一步,有了以物代物的表征行为后,一位幼儿的行为会很快辐射到更多的幼儿身上,幼儿之间的表征行为会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是表征行为群体性的表现,也是中班幼儿以物代物表征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比如在小饭店游戏中,幼儿用不锈钢盆当锅、低矮的玩具柜当煤气灶、用勺子当铲子、用透明的一次性杯子当调料罐、醋瓶、盐罐,在炒胡萝卜菜时,塑料玩具当胡萝卜等等,幼儿之间以物代物的表征行为互相影响,有效促进表征思维的发展。

3.表征行为的延伸性

维果斯基认为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环节,正是以物代物促进了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根据替代物与被替代物之间关系的不同,以物代物表征行为可以分为外形功能都相似、外形相似功能不同、外形不同功能相似、外形功能都不同,这几种替代类型正体现了表征行为由具象到抽象延伸的特点。中班早期和中期,以物代物行为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当有情节需要时,他们的以物代物行为会根据需要寻找颜色、形状等外形方面相似的替代物,比如在案例1中,小宇用仿真柠檬当“柠檬汁”,用普通杯子当“可乐”的表征行为属于外形功能均相似替代,如多次做不同饮品的表征行为属于外形相似功能不同替代,依据串珠与“颗粒饮料”、橡皮泥小糕点与“饮料上的水果或奶油等物品”在外形上的相似性进行替代,用串珠当作“液体饮料”。中班后期,幼儿的表征行为从最初追求逼真的具象性替代已经慢慢内隐到了追求功能性的抽象性替代,行为中抽象概括的成分会逐渐增加,替代物也逐渐由实物转变到非实物替代,以下通过案例详细分析。

案例2:在自助機上接饮料

“我给你们接多多的(饮料)。”安安拿着自己和杨杨的饮料瓶到角色区后面,将饮料瓶紧贴墙壁持续了几秒钟,把接好的饮料递给杨杨说:“这是巧克力多多。”杨杨用疑问的口吻问:“巧克力多多?”安安说:“对。”过了一会儿,安安说:“我们去接彩虹口味的吧。”杨杨也跟着站了起来,这时安安在餐厅拐角处整理自己的衣服,杨杨将饮料瓶紧贴墙壁持续了几秒钟,“接”好后往回走,安安整理好衣服后,在接饮料的过程中用饮料瓶紧贴墙壁持续几秒钟,将饮料瓶拿开,挪至右边一些的位置,紧贴墙壁持续几秒钟,接着又向右边挪了挪,重复前面的动作,嘴里发出“嘚嘚嘚嘚嘚”的声音,接完后坐了回来。

在这个案例中,安安和杨杨到墙壁处“接饮料”的行为都属于以物代物的表征行为。

从表征方式的角度划分,安安和杨杨的行为属于非实物表征。他们走到墙壁处,假设墙壁处有饮料自助机,于是用紧贴墙壁持续几秒钟的动作和“嘚嘚嘚嘚嘚”的语言来代替用饮料自助机接饮料的过程。这种行为说明他们已经用动作和语言代替实物,开始脱离实物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了,这是幼儿认知水平发展提高的体现。

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巧克力多多和彩虹口味这两种饮料是安安提出来要去接的,饮料名称是安安起的,说明安安在游戏中可以通过语言性的输出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对“彩虹味饮料”这个短语的理解上,安安和杨杨有所不同,杨杨理解的“彩虹味饮料”是指彩虹口味的饮料,此时“彩虹”是名词,而安安理解的“彩虹味饮料”是指像彩虹一样的饮料,此时“彩虹”已经活用做了形容词。从语法的角度上来说,名词活用是比较难理解的。

(一)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前提

现阶段在角色游戏中以物代物的表征行为并没有大量出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约束太多造成的。以物代物表征行为由具象到抽象的延伸性决定了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幼儿对实物进行主动建构的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幼儿不会扮演角色,就一句一句地教,不会使用替代物,就逐一提供和引导,对教师认为不符合角色的行为或者是自认为的破坏行为快速阻止,实则会给幼儿带来一种压抑、紧张的心理环境,幼儿会担心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成人的要求,难以完成替代的表征建构过程。

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愉快、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了解幼儿在以物代物表征行为中是怎么想的,仔细观察幼儿在以物代物行为中是怎么做的,这是支持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以物代物表征行为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基础

以物代物以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大于物品本身的意义,这赋予了物品象征性,它是幼儿的认知概括能力得到提高、表征思维水平得到发展后才出现的。幼儿以物代物行为必须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物品的替代水平才能提高,反之,生活经验贫乏,幼儿对物品的替代水平只能停留在物品表象上面。

(三)合理的材料提供是保障

华爱华教授指出:“其實到了大班,教师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装扮主题的道具整齐地陈列在一个角落,到角色游戏时间,允许幼儿到这里取用这些道具并与原来用于学习操作的非结构化材料自然搭配,他们自然会生成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节来的,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为必然会发生。”以物代物表征的多样性告诉我们,只有提供多样化、多功能的低结构材料,才能使幼儿建立起替代物与被替代物之间的联系,为以物代物表征行为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适时的分享提升是关键

以物代物表征行为是幼儿主动建构和自发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无法教幼儿如何表征,如何替代,其实幼儿的替代意识不需要刻意强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将表征经验进行传递、分享和提升。如,纸杯变成了厨房里的什么?饭店没有自助饮料机你想了什么办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代替?这样做会肯定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考的独特性,为幼儿以物代物表征行为发展提供关键引领作用。

(注: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角色游戏中幼儿积极行为观察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9412)

猜你喜欢

杨杨安安小宇
抗日小英雄杨杨
杨杨和希希
深山藏古寺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快乐的藤架
猜猜我是谁⑨
猜猜我是谁⑤
济公与飞来峰
猜猜我是谁
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