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民间艺术游戏中涵养大班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实践研究

2021-12-20胡艳

山西教育·幼教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劳动价值观

胡艳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观念。民间艺术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内容。我园开展的民间艺术游戏有纸艺、布艺、木艺、陶艺、扎染和版画六类,通过游戏的形式,充分发挥民间艺术活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使幼儿既能在民间艺术游戏中认识劳动,也能积累简单的劳动经验,从而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民间艺术游戏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水平,通过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劳动实践,使涵养幼儿正确劳动价值观的过程环环相扣,掷地有声。

(一)营造多元化环境,积累丰富的劳动认知

1.来自生活的劳动工具和材料。将民间艺术创作中适合幼儿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有序投放在游戏环境中,营造鲜明的劳动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参与劳动的兴趣。

2.传递简单易懂的劳动方法。除了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同伴互助、自主探究等教育途径帮助幼儿认识劳动方法,也可以在环境中展示劳动步骤,投放与劳动主题相关的书籍,还可以请幼儿自制分解步骤图等方法认识民间艺术游戏玩法。

3.融入专业劳动技术的资源。家庭和社区都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有些家长和社区中的劳动者其本身就非常了解民间艺术,能够帮助幼儿深入了解这些传统的劳动。同时这些劳动者言行中透出的工匠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幼儿的劳动价值观。

(二)创设多层次机会,提高參与劳动的积极性

幼儿自身的劳动经验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在民间艺术游戏中应该根据幼儿实际水平设置难易结合、形式多样的劳动机会,让幼儿都能尝试参与到民间艺术创作中来。

1.由易到难的劳动体验。在材料和工具架上分类放置有层次的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同类技艺,也让幼儿对更高层次的劳动创造充满向往。例如:初期接触版画的幼儿可以用木棒笔和吹塑板画进行创作,当能较熟练掌握版画的工序后,则可尝试用雕刻刀和橡胶板进行创作。不同层次的材料、工具及操作方法,帮助幼儿建构了一个劳动技能不断学习与发展的阶梯,使幼儿在由易到难的劳动过程中形成坚持不懈和勇于探索的劳动品质。

2.互助合作的劳动契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劳动的思想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形成。”因此,在民间艺术游戏中除了鼓励幼儿独立探索之外,还应提供机会促进幼儿之间展开劳动合作,比如引入混龄游戏机制形成互助学习体,讨论制定游戏中需遵守的劳动规则和要求培养责任意识,以“小裁缝”“小木匠”“扎染师”等富有趣味的劳动角色参与劳动等。

3.劳动小榜样的力量。在民间艺术游戏中选择认真参与且服务他人意识强的幼儿作为教师的助手,树立“小小坊主”热爱劳动的榜样形象,辅助教师组织游戏活动。比如:在布艺游戏中,有的幼儿不会打结,“小小坊主”就主动示范帮助其学习打结步骤,激发幼儿劳动意愿的同时,其自身也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劳动经验。

(三)提供多样化记录,养成踏实的劳动态度

在幼儿参与民间艺术游戏过程中进行有效记录,能帮助幼儿整合零散劳动经验,纵向挖掘劳动价值的深度,夯实参与劳动的过程,将表层的劳动现象逐步转化为求真务实的劳动态度,不仅有利于幼儿思考与理解劳动的内容,还可以协助幼儿加深对劳动的记忆。

1.调查记录,了解劳动内容。参与游戏前,幼儿用图画或前书写形式记录民间艺术制作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感知劳动的过程与步骤,了解劳动对象的特点等,明确知道自己会做什么,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进而带着思考参与劳动实践。

2.过程记录,知晓劳动步骤。幼儿记录劳动的过程,既可以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可以审视自己劳动过程中的优缺点。例如:幼儿在布艺游戏中详细记录了环保袋的制作过程——打样、裁剪、缝纫、装提手,感受环环相扣的制作步骤,在一针一线的重复劳动中体会劳动的艰辛。

3.创意记录,激发劳动创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比如:在拼贴大树的布艺游戏中,幼儿原计划用咖色不织布剪出树干的形状,但是媛媛提议木艺游戏坊里有树枝,可以做树干。于是他们直接用树枝代替了不织布,使画面更加立体,后期装饰树叶也更加具有层次感。量变引起质变,正是幼儿在劳动中不断地增加认知经验,把握了事物的普遍规律,才能灵活运用劳动材料与工具进行创造性表达。

(四)多维度评价赋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对幼儿劳动进行评价,是为了帮助幼儿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积累更多有益的经验,正确的评价才能给幼儿的劳动价值观予以积极的导向。

1.引领: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幼儿是民间艺术游戏参与的主体,教师是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家庭是幼儿参与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只有家长、教师、幼儿共同参与评价,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发展水平。

2.内化:趣味性的奖励机制。设立合理的劳动奖励方法,对幼儿好的劳动行为表现多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是促使幼儿形成良好劳动品质的有效途径。比如争当“小小坊主”,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同伴对自己劳动的认可,既能培养幼儿服务他人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的积极性,也能够削弱幼儿劳动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又如兑换劳动勋章,幼儿每次认真参与劳动后会获得一枚勋章,积攒勋章的过程能促进幼儿形成持之以恒的劳动习惯与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3.感悟:生活化的劳动展示。当幼儿的民间艺术创作成为生活中可接触的物品,他们就能了解劳动的实用价值,对劳动产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在生活中使用艺术作品,比如日常生活中使用幼儿在布艺游戏中制作的环保袋,既是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展示,也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肯定;也可以用艺术作品装饰生活环境,比如幼儿在布艺坊中创作了很多充满童趣的布艺拼贴画,将这些艺术作品装饰在幼儿园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体会劳动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民间艺术游戏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劳动实践,增加劳动体验感,有效涵养了幼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提高幼儿的劳动素养

幼儿在民间艺术游戏中体验不同的劳动类型,从游戏前后测试结果对比看,幼儿认识的劳动工具种类有了明显的增加,能够认识15种以上劳动工具的幼儿增加了44%。此外,参与民间艺术游戏后幼儿掌握的劳动技能种类也有明显增加。例如:幼儿在纸艺坊中接触到我国传统的剪纸技法,使用对称、镂空等技法创造出精妙的作品时,他们就对民间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改变了幼儿将劳动工具当玩具的现象。

2.涵养幼儿的精神世界

参与劳动时的情感态度是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从幼儿在民间艺术游戏活动前后对参与劳动喜爱程度来看,活动后有90%的幼儿表示喜欢参与民间艺术劳动。从具体的表述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幼儿喜欢的劳动贯穿游戏活动的始末,不仅有清洁活动室、整理用具、参与各种传统艺术创作等,还能延伸到实际生活,包括做简单的家务、照顾自己、服务家人等,说明幼儿对待体力劳动与创造性劳动有一定的平等态度,树立了初步的平等劳动意识。当然,幼儿在这样的创造性劳动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充沛的劳动创造力。

(二)提高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水平

1.丰富了劳动教育组织形式

幼儿园常见的劳动教育组织形式以日常的自然种植、值日生和家務劳动居多。而民间艺术游戏不仅通过游戏化的体验形式让幼儿学习传统劳动技艺、了解传统劳动工具,还在游戏操作和游戏环境中以多样的途径将传统文化中的劳动价值观传递给了幼儿。

2.转变了劳动教育教学理念

以往的幼儿劳动教育存在“唯技能”“唯利益”“唯体力”的取向偏差,而在民间艺术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以社会性奖励取代物质性奖励,帮助幼儿树立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寓劳动于游戏,融入情感态度评价,转变了注重劳动技能获得的教育目的。

(三)促进家庭、社会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认识

家园共育是实现幼儿劳动价值观形成的有效路径。我园邀请热爱民间艺术的家长参与民间艺术游戏,辅助幼儿认识传统的劳动,体验不同的劳动,正确评价自己的劳动。在参与幼儿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也感受到劳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提高了家长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和家庭教育素养。

(注:此文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四五”课题“以民间艺术游戏坊为载体涵养幼儿劳动价值观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K20210570)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民间艺术篇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热爱劳动
传承·民间艺术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