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关键能力的古诗阅读测评

2021-12-20孙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教学策略

孙涛

摘 要 面对学生作业总量的管控,教师应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以质取胜。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单元提示、预习和课后练习提供的教学支架,细分测试目标,设计基于关键能力的古诗阅读测评试题。基于测评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古诗阅读测评;教学策略;关键能力

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对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进行有效管控。管控学生的作业总量,不是按比例减少或增加,而是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以质取胜。如何提质增效呢?笔者以七年级的《古代诗歌五首》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关键能力设计古诗阅读测评试题。

一、古诗阅读测评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古诗阅读测评试题设计的依据。《课标》对古诗教学和测评有着明确的规定。在“总目标”中,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属于识记能力。在阅读板块,要求“了解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等,包含识记、理解和应用三种能力要求。在阅读评价中,要求“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釋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同样是识记和理解。可见,古诗教学和测评不侧重于评价和鉴赏,而是重点关注读懂了没有。

根据课程标准,古诗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识记和理解古诗的重要诗句,体验和欣赏古诗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观点或情感,传承并应用优秀文化遗产。体现在测试中,命题重点指向对古诗内容的整体把握,围绕识记、理解和应用三种能力维度进行设计。三种能力落实在测评中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才能进一步清晰具体。统编版教材中的单元提示、预习和课后练习给老师提供了教学支架,也给古诗测评试题提供了二次开发模板。开发的试题要与教材试题能力相近,利于巩固知识点和能力点;问题相似,便于迁移运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古代诗歌五首》的预习提示要求“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课后练习要求“背诵这五首诗”,“积累诗文名句”。根据这些要求,识记能力测试目标可分解为正确默写诗句,积累与古诗相关的成语、典故、名言等,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这三种识记能力测评目标有梯度重层级,由易而难,有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积累程度。“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从教材中的问题要求可以把理解能力测试目标分解为理解诗句含义、推断古诗主旨或作者意图以及与个人经验建立联系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出来的意义”。“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摘抄和积累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教材中的问题本身虽是让学生积累和理解诗文名句,但从行文上也有向迁移运用方面引导之意,只不过需要基于学情恰当应用。比如对于七年级学生,就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以浅易为主。

二、基于关键能力的古诗阅读测评试题设计

测评的目的是巩固新知提升能力,深入细致地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善学习方法提供依据。测评试题要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匹配,内容要体现古诗的核心价值,问题形式要和课堂教学问题接轨,最终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古代诗歌五首》基于关键能力的测评试题设计如下:

1.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最可能想不到下面的哪一位?请简要说明理由。(可以翻阅资料或笔记)

A.燕昭王    B.武则天    C.杜甫     D.郭槐

2.小明犯了错,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被同学孤立,他写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用的对吗?请说明理由。

3.班会课上,班主任老师说:“学习中有千万难,但我们只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一定能达到胜利的彼岸,正如杜甫在《望岳》中所写的‘       ,       ’那样”。

4.课后,有同学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不理解,怎样让他更好的理解?请你讲给他听。(150字以内)

基于关键能力测评的试题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以及利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程度。有效的阅读测评要创设真实的或拟真的情境,避免机械考查,引导学生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第1题把《登幽州台歌》和《望岳》两首诗的文学常识、典故整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试题创设了拟真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从作者角度体验,采取简答题的形式,增加了思维的难度,但可以翻阅资料或笔记,又给学生架设了梯子,让他们拾级而上,既能温故课堂新知,又能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导他们理解记忆,体现了2和3两个识记能力测评目标。

第2题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情境驱动学生理解和运用诗句的能力。学生可以回答“对”,在情境中,小明被孤立,使他产生一种孤独感,体现了诗中的关键词“独”,属于理解能力测试目标中的理解诗句的字面含义;也可以回答“不对”,因为这首诗表达的是不被人赏识而感到孤单寂寞之情,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体悟作者情感,感知诗句的深层含义。小明不是因为不被人赏识而是犯错在前。这道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诗的全面深刻理解,又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学生回答“对”和回答“不对”都可以,具有开放性。体现的能力层级也是不同的,回答“对”的同学只是理解了表层的“独”,回答“不对”的同学理解了诗句深层的“情”。也可以辩证分析。原诗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忧愤,小明的引用属于误解误读。但是古诗文有很多东西因后世背景丢失而出现多义性,从活学活用角度讲小明用这句话表达自己心情也未尝不可。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对问题的辩证思考。

第3题注重学生积累的迁移运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需仔细研读情境,抓住关键语句,明白其内涵,再联系《望岳》这首诗,就不难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句。古诗文默写通过生活情境呈现,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彰显古诗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激情和活力,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此种迁移运用相对简单,第4题则是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境,就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法或方案”[1]。

第4题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也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具有良好的学习导向作用。如何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新知,所有学生都做过或者看到其他同学做过类似题目。讲的同学是不是具有听众意识,思路是不是清晰,内容是不是全面,情感表达是不是真诚、自然,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作品化的答案。这样的答案不是碎片式的,也没有固定的套路,让学生觉得就是在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显得自然而真实,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和投入的兴趣。这样的试题还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多元思维方式、多种解决方案的空间,但给评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开发相应的评分标准。[2]下面为满分答案示例。

分值:4分。分数解释:有听众意识,表达自然、真诚;紧扣问题解释,全面、清晰;符合字数要求。

示例:这两句诗不好理解,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两句写的是望岳之景,意思是大自然聚来神奇秀丽的景色,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昏晓不同。上联写远望,本联是近望,下联转细望,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而写。

三、基于测评的教学应对

以上4道试题考查了《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古诗学习中的必备知识和阅读能力进行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水平有了一个精准的诊断,能为下面的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调整、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标准对古诗评价重点是识记、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必备知识,这是教学的“底线”,但不能仅仅进行必备知识的教学,应始于必备知识的讲授,终于关键能力的灵活运用,即必备知识的识记是为了运用。这就需要注重知识的情境化设计,将知识与生活融合,创设具有学科特征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持续的学习兴趣,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和去生活化的问题。

测评是教与学的重要环节,测、教、学相互交替,互相影响,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教了就需评,如果教而不评,就无法了解教得是否有效;学了也需评,假如学而不评,就无法促进学生更好的后续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测评促教、促学的作用。但是测评的促教、促学需有一个前提,即测评要与教、学一体化,因为只有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首先,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再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测评任务,最后围绕测评任务设计教学内容。[3]测评环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根据“三围绕”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测评意识,善用测评数据,基于数据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理有据有效。学生读得懂的部分,无需过多分析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重点突破,真正做到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最想获得的,所有的教学策略都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总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调整测评方向,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优化调整,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将是教师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古诗教学如此,其他文体也是如此。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初中生阅读素养测评的研究”(立项编号:B-b/2020/02/190)和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借鉴PISA优化初中生阅读素养测评的研究”(立项编号:2019jyktzd-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彤彦,任洪婉,郑国民.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诊断及学习资源框架研究——以“优秀诗文”测试框架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7(06):72.

[2]杨向东.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0):49.

[3]张爱军.备课专业化——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念与操作[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1.

[作者通联:江苏丰县教师发展中心]

改革创新 矢志不渝塑英才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国家,人才是根本。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學体系,是摆在每位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2009年,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郑泉水创办了“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班”)。“钱班”没有明确设定专业方向,只给出一个专业领域,在清华园中首先实现了专业选择和选人范围的“无界”。

经过对课时大刀阔斧的改革,“钱班”一个学期仅有3门核心课,意在鼓励学生通过精学的方式,把书从厚学薄,学成几页纸,甚至学成一张图。

十几年来,“钱班”培养出了一批极富创新潜质的人才,“钱班”模式更成为全国力学界的教改标杆。在郑泉水看来,“钱班”模式是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湖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水波出去了,波纹必将越扩越大。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2日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从关键能力培养看文秘专业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