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事实与观点:高中学生必要的媒介素养
2021-12-20胡根林
编者按 当前,语文课改不断推进,先课标修订,次教材统编,最后自然落脚于教学。其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既是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任务群”不仅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而且也是语文教学主要的课堂形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怎样按照任务群组织教学,对于习惯于单篇课文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新课题。大家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需要可参照、可操作的实践模型的引领。为此,我们推出本栏目,想一线教师所想,急一线教师所急,期望能帮助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模仿走向创造。每期专栏文章,分五大板块:
【任务群解读】 含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这个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即所谓“大概念”
【单元整体设计】 含总体规划及具体课时安排
【重难点突破·教学现场】 重难点突破,课时教学实录
【专家视点】 整体点评,点评重点包括任务设计的创意性、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学习项目的整合性、内容选择的合宜性、方法运用的适切性、资源引入的精当性等。
主持人简介 胡根林,博士,上海市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基地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上海市基础教育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按课标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和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供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该任务群的主要学习内容有:
1.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3.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还可选择知识性读物类的,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
其主要的学习方式为:
1.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
2.社会交往类内容,在社会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学习。
3.新闻传媒类内容,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推荐最精彩的一个栏目、不同体裁的精彩文章1—2篇,并说明理由。尝试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写作。
4.知识性读物类内容,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研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
本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围绕新闻传媒类内容展开设计,共设置了3课6篇课文,其中,三篇是人物通讯、一篇是新闻评论,另外还选了两首古诗。其中《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写售货员张秉贵以一团火精神为民服务;《“探界者”钟扬》写钟扬在不同领域作出的杰出成就。三篇人物通讯,展现了三位当代杰出劳动者的风采。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结合时代特点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两首古诗《芣苢》和《插秧歌》描绘了劳动的场面,表现了劳动之美。本單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其学习落脚点是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如何形成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念。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我们确立的语文大概念是区分事实与观点。之所以以此为本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是基于我们对新闻阅读核心能力阶段性培养的认识、对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提炼以及本单元课文特点的分析。
首先,区分事实与观点是高中生的新闻阅读核心能力之一。在这个媒体盛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信息的狂轰滥炸,几乎人人都是新闻的受众。因此,提高中学生的媒体素养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初中阶段,课标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都有哪些新闻体裁、新闻要素有哪些、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新闻事实等;高中阶段,以此为基础,要求学生区分新闻事实与作者立场就自然而然了。能准确分辨(能够被客观证据证实或证伪的)事实和(体现作者主观信念或价值判断的)观点不仅是新闻阅读的核心能力,也是开展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学生如果连新闻事实和作者观点都分不清楚,就无从争论和质疑,更谈不上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个人的独立判断了。
其次,区分事实与观点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师教学用书,在阐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时,都把语文能力目标定位为两个:其一是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其二,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学习练习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另外,本单元主要课文的阅读都要求区分事实与观点。本单元三篇人物通讯和一篇新闻评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区分事实与观点是必要的环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在报道人物事迹时,都要利用新闻背景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认识人物业绩的价值,同时揭示时代精神的内涵。虽然新闻要求以“事实说话”,但记者的观点、情感往往会蕴含在新闻事实中。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作为一篇新闻评论,更要立足于新闻事实来发表评论。只有区分清楚哪些是新闻背景、新闻事实,哪些是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读者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新闻的报道角度和舆论导向。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分析教材与学情,筛选语文“大概念”
(1)教材分析:①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劳动光荣”,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两首表现劳动的古诗,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不同文体的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伟大意义?)②梳理人物通讯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以及新闻评论的行文思路,了解人物通讯及新闻评论的不同特点。评选出优秀新闻,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交流推荐理由,优化优秀新闻评价标准。(如何把握人物通讯及新闻评论的不同特点?怎样优化优秀新闻评价标准?)③学写人物通讯,写好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如何把我们身边“平凡”“熟悉”的劳动者写得触动我们的心灵,彰显劳动精神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2)学情分析:①生活经验: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可能更多还是源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经历,而当代学子普遍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劳动参与度并不高,劳动经历十分有限。②语文经验:对于实用性文体文章了解不足,在之前的学习中未曾接触过人物通讯及新闻评论类的文章。
(3)单元大概念:①学习人文主题——认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发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回应教材分析①);②学习语文大概念——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区分新闻报道的角度、背景、事实和观点,理解新闻的倾向性(阅读,回应教材问题②);③学习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步骤和方法,写好一篇平凡的劳动者的人物通讯(学写人物通讯,回应教材问题③)。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學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精读三篇人物通讯和一篇新闻评论,鉴赏两首表现劳动的古诗。阅读人物通讯要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区分新闻报道的角度、背景、事实和观点,理解新闻的倾向性,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阅读新闻评论要注重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新闻评论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有逻辑地阐述的写法;通过分析古诗中的字词句的运用,以及诗歌结构、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来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和情感。
(2)借助表格梳理、讨论交流、比较阅读等方法,准确理解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导向性的特点,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平凡”“熟悉”的劳动者,学习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选择典型事例,从细节中发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作与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劳动精神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国庆将至,普天同庆,学校校园网将推出“致敬最美劳动者,传承发扬劳动精神”主题月相关活动的宣传网页,你作为制作团队的一员,参与活动策划、文稿撰写、网页制作等工作。
子任务 1:“感动中国人物”板块:梳理三篇人物通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这三位伟大的劳动者,并为他们撰写“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 2:“观点争鸣”板块:阅读“工匠精神”相关文章,思考“在自动化办公、互联网经济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举办辩论赛,并将精彩观点上传到网页上。〔回应单元目标(1)〕
子任务 3:“优秀劳动者通讯评选”板块:自主阅读“中国工会新闻网”上的“劳模风采”和“环球人物网”上的“人物聚焦”栏目中的文章,小组讨论优秀新闻评选标准及细则,并按照标准评选出一篇通讯,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上传到网页上。〔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 4:“歌颂平凡的劳动者”板块:寻找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选择一位撰写人物通讯,配上他们的照片,上传到网页上。〔回应单元目标(3)〕
4.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回顾劳动体验,了解学习任务(1课时)
情境与任务:老师在翻看大家的初中经历时,发现不少学生都曾经获得过“三好学生”,其实国家更提倡青年学子们努力成为“五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尤为重要,不仅如此,劳动更能够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文章将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帮助你形成怎样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回顾我们的人生经历,一定有令你难忘的劳动体验,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劳动的感悟呢?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步骤1:梳理自己的劳动经历,完成学习任务单1,班级交流。
任务单1
步骤2:“劳动”新思: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对“劳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小组交流后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这里有一份《人民日报》,我们从头到尾翻阅一遍,看看都有哪些文体的文章,哪些属于新闻类的?
步骤1:以小组为单位,翻阅浏览《人民日报》,梳理不同版面的文章的不同文体。
步骤2:讨论交流:这份《人民日报》中哪些文章属于新闻类?并请说明理由。
步骤3:辨别:这些新闻类文章中哪些是人物通讯,哪些属于新闻评论?请说明理由。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本单元我们要学习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还有两篇关于劳动的古诗。除了古诗外,其它都是新闻作品,属于实用性文本的范围。在预习的基础上,谈一谈:这四篇课文与我们平常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区别。
步骤1:新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作品,大家最近有没有读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作品?谈谈平时你都是怎样读新闻的?班级交流。
步骤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完成学习任务单2,班级交流。
步骤3:教师补充知识性的介绍。消息是狭义的新闻,以直接而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特点是内容新、篇幅短。通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事件或人物。与消息相较,同样要求真实性,但是前者是冷静客观的,后者有明显立场和情感倾向。新闻评论是议论性的,针对现实问题,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步骤4: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学习任务单2,提出你在阅读本单元新闻作品时产生的困惑,完成学习任务单3,小组讨论交流。
任务单3
教师小结:联系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单元学习大概念(本单元核心学习目标)。
(2)单元重点突破课:(5课时)
课文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等三篇人物通讯(3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燕京第九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研读第四课的三篇通讯,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为他们撰写“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并讨论:他们是怎样感动中国的?
步骤 1: 阅读圈画第四课的三篇通讯,概括三位劳动者通过怎样的不懈努力,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单4,班级交流。
步骤 2:从三位当代劳动者的典型事迹中提炼出共性,即当代的劳动精神品质,加深对单元导语“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讨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出了“劳动是 ”。
示例:劳动是孜孜不倦的追求。
袁隆平在实验田对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反复统计计算;张秉贵刻苦钻研糖果知识,熟悉柜台内的商品;钟扬背着双肩包在青藏高原刷新植物学家的极限,采集植物种子。
步骤 3:比较阅读:通讯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常由几个小标题串联全文。请结合《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两篇通讯,小组讨论:你更喜欢哪一篇通讯的小标题,说明理由。小组代表,班级交流。
步骤4: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并在班级交流。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回顾“单元引读課”上的知识介绍:通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事件或人物。与消息相较,同样要求真实性,但是前者是冷静客观的,后者有明显立场和情感倾向。那么,我们在阅读人物通讯时,如何区分新闻的事实和作者的立场、情感倾向呢?
步骤1:深入阅读三篇人物通讯,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单5,班级交流。
步骤2:比较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和《新中国70年人物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鲐背之年仍追逐“两个梦想”》(中新社长沙2019年9月7日电)(见教学资源1),分析不同新闻背景下,新闻的倾向性有何不同?
步骤3:比较阅读:《“探界者”钟扬》《胸怀大爱灌溉科学的种子——追记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见教学资源2)两篇文章新闻报道的角度有何不同?新闻的倾向性有何不同?
小结: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完善“单元引读课”的学习任务单2的相关内容。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怎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优秀的新闻呢?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草拟一份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撰写一份推荐书。
步骤1: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以及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为其给出的颁奖词,从感性上认识新闻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步骤2:小组讨论: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和语言表达这四个角度出发,你认为优秀新闻评选的标准有哪些?
学生给出的标准可能围绕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事迹感人等一般文学作品的评价层面上,容易忽略新闻独有的特点,即时效性、真实性和导向性(新、真、导)。
步骤3:讨论:什么是“真”?怎样判断新闻写得“真不真”?在此基础上分析文中多种细节的作用,认识细节之于新闻真实性的意义,并总结判断细节真实与否的依据。
步骤4:讨论:什么是导向性?以课文为例,在阅读时怎样读出新闻的导向?
步骤5:讨论:新闻必须是即时的才有价值吗?为什么我们当下还要重提课文中的“过时”新闻?
学习活动四
情境与任务:学校要在校园网上推出“优秀劳动者通讯评选”板块,请同学们积极踊跃参加,推选优秀劳动者通讯,并撰写一份推荐书,与新闻作品一起上传到校园网上。
步骤1: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补充阅读《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见教学资源4),小组进一步讨论优秀新闻评选标准及细则。
步骤2:自主阅读“中国工会新闻网”上的“劳模风采”和“环球人物网”上的“人物聚焦”栏目中的文章,对照评选标准和细则,选择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
步骤3:小组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班级交流,修改完善。
课文2: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2课时)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工匠精神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常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也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并把它付诸实践,用行动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呢?
步骤1: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层次和思路。
步骤2:新闻评论在新闻宣传中的作用在于就新闻事件,尤其是新闻热点,表明立场,引导舆论,反映出媒体鲜明的倾向性。思考文章针对什么而发,舆论引导作用是什么?
步骤3: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作品,但在表达观点的方法上却各不相同,比较本文和第四课中的一篇文章,探究两者的不同之处。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有人或许会产生疑问:在自动化办公、互联网经济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班级将举办一场辩论赛,请辩论双方准备,阐述自己的理由。
步骤1: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学习辩论稿的撰写以及基本的辩论技巧等。
步骤2:辩论双方阐述各自的观点,其他同学自由发言点评,完善观点的论证。
步骤3:小结辩论双方阐述观点的方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步骤4:课后可观看央视网推出的特别节目《大国工匠》,从24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当代中国工匠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中,更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古诗阅读课(1课时)
设计说明:不同于以往的古诗鉴赏课,侧重对诗歌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的鉴赏,本单元的古诗阅读应该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认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发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结合本单元的其它文章,把握人类对劳动认识的发展历程,进一步理解劳动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鲁迅曾幽默地论及诗歌起源于劳动,他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是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
步骤1:诵读《诗经·周南》,圈画每小节变化的字词,赏析重章叠句和动词的变换在表现古人劳动场景时的作用。
步骤2:诵读《插秧歌》,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面,《插秧歌》写得更生动、更多角度,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古往今来,有人认为劳动很辛苦从而逃避劳动,有人却从劳动中收获快乐;有人认为体力劳动比较低贱,脑力劳动比较高尚,有人却持不同意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你对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步骤1:补充阅读材料:人类对劳动认识发展历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见教学资源5),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采芣苢的人、收麦的人,他们能在辛苦的劳动中收获快乐?
步骤2:补充阅读材料: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见教学资源6),小组讨论、交流: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异化?
教师小结:1.袁隆平、张秉贵、钟扬、采芣苢的人、收麦的人都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他们的产品或者是有形的物质,或者是无形的服务,即使劳作是辛苦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所以有了乐趣。2.只有对劳动怀着《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篇中提出的“发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热爱”,才能避免异化。本单元中的劳动由劳动者自由选择,出于热爱,劳动者在本质对象化中体会到了成就感,所以不算作异化劳动。未来世界劳动的异化程度,要看社会现状是更接近还是更远离共产主义社会。
写作与交流课(2课时)
任务与情境:默默付出、忘我工作的老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拖过每一块地面的保洁阿姨,风雨无阻争分夺秒的快递员,忍受高温酷暑坚守岗位的交警……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大家可以选择最打动你的那一位,为他(她)写一篇人物通讯,配上他们的照片,上传到校园网上“歌颂平凡的劳动者”板块,参加校级评选活动。
学习活动一:储备知识,确定人物
步骤1:再读《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见教学资料4),补充阅读资料《写好人物通讯的“十六字”方法》(见教学资源7),圈画重点,梳理撰写人物通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2:选择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大致了解其姓名、年龄、学历、职务、工作经历、突出事迹等。
学习活动二:准备采访提纲,联系采访对象
步骤1:围绕“歌颂平凡的劳动者”的主题,拟写采访提纲,准备好合适的采访问题。
步骤2:联系被采访者,确定采访的时间、地点、预估的采访时长等。
学习活动三:整理采访资料,筛选典型事例和细节
步骤1:整理采访资料,敏锐捕捉到被采访者身上能够体现时代性和个性化的闪光点,确定写作的目标。
步骤2:筛选采访资料中与之比配的典型事例、细节、金句等,选用那些能突出主题的材料。
学习活动四:写作通讯提纲,初步形成文稿
步骤1:模仿本单元人物通讯的命题、结构(开头、结尾、记叙顺序、小标题……)等,拟写通讯提纲。
步骤2:按照提纲,丰富材料,初步形成文稿。
学习活动五:班级交流,修改完善
在班级交流中,重点关注:围绕中心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细节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新闻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是如何表达的?
单元梳理课(1课时)
学习活动一:学以致用
情境与任务:实用性文本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具有简洁易懂、时代鲜明、实用性强等特点。梳理本单元的实用性文本阅读方法,学以致用,能够自主阅读、理解生活中的新闻作品。
步骤1:小结新闻类作品的阅读理解方法,小组交流。
步骤2:阅读补充文章《爱人者,人恒爱之》(见教学资源8),运用所积累的新闻类作品的阅读理解方法,理解分析这篇通讯稿。
学习活动二:人文主题回顾
步骤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及相关补充材料,你积累了哪些关于“劳动光荣”的思想、观点。
步骤2: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阅读感悟,谈谈如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习活动三:提升新闻素养
情境与任务:在信息化进程加速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是新闻受众,如何提升我们自己的新闻媒介素养,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你觉得一个合格的新闻受众该具备怎样的新闻阅读能力呢?
步骤1: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会持不同立场观点,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还会存在文字差异和文化差异。结合本单元的文章和补充材料,以及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认识。
步骤 2:总结提炼:你认为合格的读者应当有什么样的新闻阅读能力?
附 教学资源:
1.人物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鲐背之年仍追逐“两个梦想”(记者:邓霞 刘双双 徐志雄)
2. 胸怀大爱 灌溉科学的种子——追记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记者:杨雪)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4.人物通讯写作要求
5.人类对劳动的认识发展历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5页)
6.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5页)
7.写好人物通讯的“十六字”方法(华文融媒云, 2020-10-15)
8.爱人者,人恒爱之——从口碑看杨善洲(人民网,2011-02-24日)
(设计者:上海师大附属中学 张培培;上海中学东校 刘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