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成果运营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1-12-20林怡仙刘明华
林怡仙, 刘明华
(福州大学 a.纪律检查委员会;b.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福州 350108)
高校作为知识发明创造的主阵地,积聚了最为丰富的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是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专利成果是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表达形式,也是实现高校科技服务社会的直接载体之一。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快推进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必经之路,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偏少,仍然存在许多制约问题,关键问题在于缺乏运营。因此,研究如何激发高校专利成果实施转移转化的积极性,建立起有效的运营体制机制,解决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破解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之“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现状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5-201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1-5]显示,如表1所列,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和专利授权数大幅度提高,2019年专利申请数达到310 276项,专利授权数达到184 934项。专利申请数的年增长幅度为12.31%~24.42%,年均增长19.31%;专利授权数的年增长幅度为3.06%~48.09%,年均增长19.17%;专利出售数一直在比较低的水平,年平均仅为4 353.8项,年均增长24.36%,其中2017年由2 695项快速上升到4 803项,年增长幅度达到78.22%。但是,同一年度专利出售数与专利授权数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仅为2.21%~3.62%,平均为3.04%。
表1 2015-2019年各类高等学校专利成果及转化情况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针对我国658所高校专利成果运用情况调查,有效专利实施率仅为13.8%,有效专利的产业化率仅为3.7%,专利许可率仅为2.9%,专利转让率为3.2%[6]。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的专利成果运营能力偏弱,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和实施运用仍然处于在较低的水平。
二、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运营的路径和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高校的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形式主要有转让、实施许可、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专利成果运营工作是一项集专利技术、管理运营、市场运作、金融财税和法律事务的系统性工程,过程复杂性较高、周期性较长。
1.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运营的过程分析
设置两条安全线FAL、PAH,如果压缩机出口流量急剧变化,工作点越过喘振控制线,并继续向喘振线移动,到达流量下限安全线(FAL)或者压力上限安全线(PAH)时,必须启动联锁系统,旁路阀全开。同时DCS上将旁路阀阀开度锁定在100%上,入口导流叶片阀开度锁定在0%上,压缩机卸载。
专利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一般包括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转移转化、专利维护、到期撤销等六个阶段。目前高校前三个阶段做得比较好,高校科研人员通过政府和企业等资助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取得的科研成果一般以论文(基础研究成果)和专利(应用研究成果)等进行表达。近年来,高校的专利成果数量和质量持续提高,申请数和授权数年均增长率达到19%以上,申请授权率达到了60%左右,高校这三个阶段的运行体制机制比较成熟,目前运转比较良好,本文不进行展开说明。目前专利转移转化阶段是专利生命周期的热点和难点,许多高校专利没有经过专利转移转化阶段直接进入专利维护阶段,甚至直接进入到期撤销阶段,许多科技成果未能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直接消亡,造成严重浪费。
(4)Plagiochasma sp. 李粉霞等(2011)(5)无纹紫背苔Plagiochasma intermedium Lindenb& Gottsche.余夏君等(2018)
专利成果运营核心在于专利成果转移转化阶段,在该阶段,具体可以细分为启动准备、推广对接、合作谈判、审批管理和履约实施等五个细分环节。
6.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的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第二,推广对接环节。推广对接是目前专利成果运营“卡脖子”的关键环节,大致包括成果发布推广、供需对接匹配等。成果发布推广有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等方式。线上推广指的是通过网站、微信、邮件、搜索引擎或中介机构专利库等各种方式发布专利成果信息,或者主动在网络寻找潜在的应用客户,向其发送成果信息;线下推广指的是通过参加各种成果展会、投洽会、交易会、博览会、行业峰会等各种会展进行推广,或者参加由政府、高校等组织的各种对接活动。供需匹配是专利成果运营中颇具复杂性、挑战性、专业性的过程,通过成果推广后,大致筛选了潜在的合作客户对象,需要通过供求双方双向考察交流、初步意向洽谈等方式了解具体的需求和指标等细节,并对合作转移转化前景进行预判,最终确定谈判对象。该环节主要是推广中介人员和企业人员的对接,需要科研人员的配合。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可供选择的产品很多,但如何选择到合适的产品绝非易事。这需要仔细阅读技术资料,了解产品特点、使用范围、技术规格参数以及外形尺寸、安装方式等。了解的信息越多,对各种管道配件的认识和理解就越充分,就能得心应手地选择最适合的产品。
第五,履约实施环节。履约实施是进入实质合作的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签约履约、技术指导、跟踪服务以及争议解决等方面。该环节特别需要供需双方做好合同的履行工作,共同推进转移转化技术的实施工作,并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不可抗力因素进行妥善处理,特别要防范出现泄密、诚信等违约问题,一旦出现违约问题,需要寻求司法维权。该环节需要交易双方、中介机构和法律人员等参与。
第四,审批管理环节。国务院印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审批或者备案。但也同时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和机制。由于高校专利成果多属职务发明,所有权归学校,是国有资产,因此在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交易需要学校进行审批和管理。尤其是涉及专利权转让,在学校审批通过,并订立专利权转让合同后,还需要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审核批准,变更相应专利权信息等。该环节需要交易双方、学校管理人员、转移转化中介机构和专利代理机构等参与。
第三,合作谈判环节。合作谈判是专利成果运营的最为关键、最为艰苦的环节,涉及的影响因素复杂性强、专业度高、周期长、协调难度大。供需双方在初步合作意向的基础上,再经过多次沟通、洽谈和谈判,确定合作的模式,进行议价定价,敲定交易合作的细节,对合作环节达成共识,并最终形成双方最后共同认定的合同(协议)文本。在合作模式选择上,选择专利转让、实施许可或是作价入股等不同的合作模式,政策不同,收益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议价定价尤为艰难,需要供需双方反复多次谈判和高超的谈判技术,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易金额,方式有协议定价、拍卖定价和挂牌定价等。商定合同最为慎重,涉及将所有合作共识以法律文书的形式予以落实,并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该环节需要高级别的专业技术交易人员,也需要科研人员、法务专家、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多领域高层次专家介入。
2.影响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运营的因素分析
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运营涉及方方面面,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力、技术、平台、制度、推广、司法等。一是人力因素。由于高校科研人员主要专注于科学研究,往往不具备企业经营的思路和方法,难以直接胜任专利的运营工作。因此,专利成果运营不仅仅需要高校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参与,还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职业技术转移转化经纪人、善于进行专利管理经营和市场金融运作的管理人员和熟悉专利法律的律师人员,此外,还需要财务、金融、专利代理等方面的配套人力资源。
预设N=20,M=3,L=6,图2和图3分别为随机选取单个SU的信道和功率策略概率演化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200次迭代后,用户信道选择概率向量由初始值{1/3,1/3,1/3}最终收敛到{0,0,1},并维持恒定不变.同时用户在6个功率等级上的选择概率也同样的表现,结论与定理1和定理2相符.
二是平台因素。专利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进行交易转移,进入企业进行有效转化,涉及中介对接、作价评估、产权交易、绩效分配、实施指导、技术入股、税费政策、法律维权等各种专业服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自行组织实施专利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条件相对有限,再加上大部分教师对市场并不熟悉,因此,专利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需要通过市场中介向企业转让和许可实施而进入产业界。从现实需要看,专利转移转化需要专业的平台提供专业服务,并贯穿转移转化全过程。专业的服务平台包括高校自建的专利运营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公司(孵化器)、校外专利运营中介平台、各种投资平台等,主要作用是寻找有转移转化价值的专利并为其寻求对接企业、策划商业方案、评估价值、负责或协助合作谈判、协助准备各种材料,引入资金支持、协调应对合作事宜,跟踪实施并提供服务等。
三是制度因素。高校专利成果运营涉及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需要在政策框架下进行。国家鼓励高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并将管理审批权下放到学校,由各个学校建立健全的相应机制和政策来规范管理和推动发展。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规范校内科技成果运营的相关流程和制度,引导保护高校科研人员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实施专利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激励机制,有效进行利益分配,保障科研人员在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相应的权益,鼓励有关人员积极参与专利成果转移转化。
四是技术支撑因素。专利保护的是前沿新兴的产业技术,具有前沿性、独占性等特点,但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核心还是专利技术的质量,主要包括专利所保护的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实施成本以及市场前景等。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最大底气,也是未来企业的命脉所在。对于企业而言,只有能够带来效益的专利技术才具备价值,才会进行购买或合作转化。另一方面,专利成果运营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活,如何有效将专利成果和企业需求迅速对接起来,如何保障专利成果在运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如何对专利成果进行作价评估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技术进行支撑。
五是推广对接因素。推广对接过程是高校专利成果运营的重点和难点,高校专利的推广对接方式有线上推广、线下推广、高校走出去、企业走进来等,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有作价入股、直接转让、授权使用等等。对于不同的专利成果,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推广对接模式。选择正确合理的推广对接方式和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推广对接成本,提高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成功率。
值较小表明简并严重,意味着需要进行重采样。重采样过程根据当前的分布P(Θt|z1:t),通过生成N 个新的等权重质点集合,可以基本消除权重非常小的质点。利用离散分布进行采样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不再讨论了。
六是司法保障因素。专利的最终价值是通过企业生产产品来实现,因此,专利成果的运营不仅只是高校内部事务,而是经济社会事务。要进一步加强专利保护立法,加大专利维权力度,打击专利侵权行为,鼓励企业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转移转化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成果有效利用起来。
富滇银行与省内核心企业开展联系,围绕建投、云天化、昆钢3家集团公司,加强各部门协调沟通,联合支行共同推进,打通业务办理环节,实现供应链业务模式落地,截至9月末,办理供应链业务12户,金额8700万元。强化政银合作,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7.专利成果运营的法律保护力度不够
三、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运营的主要困境
1.缺乏专利成果运营的专业队伍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专利成果运营人员队伍。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66.3%的被调查高校认为“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7]。高校目前许多专利转移转化属于被动式转化,高校科研人员大多无力主动寻找专利转移转化的企业客户,而从事专利管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由于缺乏激励,积极性不高,且缺乏专业的转移转化能力和专利保护能力。
2.缺乏专利成果运营的专业平台
目前,我国有一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专职的专利运营中心,专门负责专利等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绝大部分高校将专利成果运营工作平台设在科技处或科技开发部中,进行兼职运作,甚至还有一部分高校尚未成立专利成果运营工作平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660所高校建立专职、兼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比例分别为17.6%和38.3%,还有44.1%的被调查高校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6]。缺乏专业的专利成果运营平台,必然造成相应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高校与企业信息不对称,专利成果难以进入市场,无法实现有效转化。
3.缺乏专利成果运营的专业服务
专利成果运营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涉及技术、金融、市场、财务、法律等多学科知识,需要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服务,才能高效运转。由于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专业专职服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程序复杂、评估困难、耗时费力,再加上转移转化政策性强,导致许多高校科研人员无力应付,宁愿专利成果“束之高阁”,也不愿意进行转移转化。
5.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的推广对接模式单一
祝国寺的管理工作有很多方面。首先根据相关标准和条件,选配小寺小庙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有了管理团队,还要建立“四公开一监督”的制度,并对这些分散各地的寺庙进行监督、检查。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各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科技成果特别是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从股权激励到绩效分配等方面都为科研人员释放一系列重大利好,但是目前注重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对专利成果运营人员缺乏激励。在高校评价体系中,重项目和论文轻成果转化、专利重申请轻转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专利成果运营周期长、程序繁杂,投入产出比低,难以有效调动高校对专利成果运营的积极性。
4.专利成果运营的制度激励力度不够
水利现代化绘河清湖晏蓝图——访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局长、党委书记黄克清……………………………… 韦凤年,江 芳,郭 纯等(16.59)
目前许多高校对专利成果转移转化重视不足,力度不大,没有深入探索有效的专利成果推广对接模式。一方面,普通教师转移转化渠道单一,个人寻找合作企业成本高、效率低。高校绝大多数专利成果没有推广,被闲置在实验室,高校没有进行专利收储,没有统一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在与合作企业初步建立合作意向时,没有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导致许多专利成果被贱卖,或者引起专利纠纷,或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等,也制约了高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
第一,启动准备环节。在取得专利授权后,拟启动专利成果转移转化,还需要准备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专利的确权和相关资质文件,对专利进行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潜在市场价值等评估和评价,提出推广方案,进行商业策划等。特别是委托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专利转移转化服务,前期务必准备充分,明确专利权属关系和法律状态,反复核对相关技术指标和基本诉求,既要将主要技术指标和应用对象阐明清楚,又要注重专利核心技术的保密,关键要初步明确转移转化要求。该环节需要科研人员、法律人员和推广中介人员的参与。
一方面,由于专利技术不过硬,许多高校教师取得专利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高校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或者获取高校专利成果奖励,而不在于进行转移转化,导致专利的质量不够高,能够有效吸引企业兴趣、实现转移转化的专利成果比例偏低。另一方面,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技术缺乏创新,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为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不过,上世纪50年代前后,“史诗”这种传自西方的文学类型,被一些熟悉文学,从事文艺工作的学者、诗人、作家运用到了少数民族的民歌整理中,并随着50年代民族文化工作的深入,催生了大量的作品。
当前,我国专利保护法律还不健全,专利维权意识还不够强,企业对专利重视不够,司法与行政对专利保护不足,专利侵权行为成本较低,专利维权成本较高,且举证难、赔偿低、周期长。此外,由于高校教师专利成果属于职务发明,所有权在学校,属于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让高校负责人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国有资产处置存有顾虑,许多教师也对转移转化收益的各种模式及其合法性仍然存有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敢转化”的问题。
四、高校专利成果运营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专职的专利成果运营中心
成立专利成果运营中心,整合统筹整个学校的专利工作,以实现专利成果效益最大化为工作目标,实行一体化、自筹经费和商业化运营管理模式,拥有编外人员自主聘用权和业绩绩效奖励自主权,为全校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专利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专利成果运营机构平台和专业机构平台服务短缺的问题,为高校科研人员解决专利转移转化的后顾之忧。运营中心可以按照图1进行设置,该运营中心提供高校专利成果全周期的服务,将成果运用与技术开发区分开来,更加侧重成果的运用。行政办公室主要提供财务服务、会展服务、培训服务等。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专利信息检索服务等。专利运营转化中心主要负责提供专利评估服务、商业策划服务、推广服务、供需对接服务、谈判服务、签约服务、实施跟踪服务等。专利保护办公室主要提供法律服务、公证服务等。在专利运营转化中心下设专利收储公司,负责收储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成果。
图1 高校专利成果运营中心机构设置图
2.组建三支专业的专利成果运营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运营队伍是专利成果运营的核心,需要的是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技术、懂运营、懂市场,甚至还需要懂金融、懂法务。专利成果运营人才是稀缺人才,要充分利用高校优势,建立人才库,快速集聚一批集专利技术、金融运营与市场运作的高端复合型专利人才,切实解决专利成果运营队伍短缺问题。要组建三支专业的专利成果运营队伍:一支是专利管理队伍,主要负责统筹高校的专利发展规划,制定专利管理政策,协助专利申请和维护工作,提供专利情报检索服务,做好专利成果统计等工作;一支是专利技术经理人队伍,主要负责高校专利成果的发布、供需对接、价值评估、技术推广、对接谈判、风险投资、专利收储等工作;一支是专利律师队伍,主要负责提供专利维权法律服务、专利合同审查服务、协助做好公证服务等。要创新高校用人机制,通过聘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专兼结合、内外并举的专利成果运营队伍。要在确保科研人员转化收益权的基础上,明确学校、技术经理人、法律人员等辅助配套人员可以共享转移转化收益,全面调动学校、科研人员以及技术经理人等的积极性。
3.创新专利运营三项制度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尤其是加大对成果收益分配的激励力度。
由于缺少一个核心,发现式数学呈现出‘支股’(strand)结构,或称‘条目并列’结构——若干彼此间没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数学内容并列在一起,如图1所示.
问:您在数学建模上的研究一方面启发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于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探究,为数学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世界的教育目标及其相关研究做了重要贡献,另外一方面也启示了研究者将数学教育领域与其它学科领域相结合的趋势.您在大会报告中包括刚刚也提到了心理学在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内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提出了心理学不是我们唯一可以联系的学科.在交叉学科研究不断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的情况下,您认为数学教育领域研究者为什么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呢?
高校要积极落实有关激励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类人员的权责利,进一步规范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流程,简化转移转化程序,完善配套的制度和政策。
此外,高校还可以制定以下三项制度促进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主要解决专利成果“不敢转”“转化队伍发展难”“专利转化短期投资效益低”等“卡脖子”问题,切实解决好专利成果运营的制度激励力度不够和司法保护不够的问题。
一是完善专利成果运营决策制度。建立尽职免责机制,明确勤勉职责、免除决策和相关责任的构成要件,一方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又保护学校决策层和高校科研人员推动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从制度层面彻底解决“不敢转”的问题。
二是建立专利运营人才晋升制度。在高校设立科技转化职称序列,构建专利人才资质认证、职称晋升和评价制度,为专业从事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人员提供晋升通道和空间。从职业发展角度解决教师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三是建立专利收储制度。专利收储公司通过市场的手段,加强与金融机构、投融资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和引入种子基金、创业基金、风险基金等,分类建立专利收储库,主动寻找学校有转移转化前景的专利进行收储,开展孵化工作,寻求最佳转移转化策略,共享专利收益。
小麦属于禾本科小麦属,在小麦属内又可划分为若干种,冬小麦属冬性型。冬小麦有早熟、高产、优质的特点,在越冬期可忍耐日最低气温-22℃~-24℃,在海拔较高,春小麦能正常成熟的地区,其气候适应性鉴别标准主要看能否安全越冬。冬小麦越冬前大约需要500-700℃积温;返青到抽穗需700-1000℃积温;抽穗到成熟需600-800℃积温,其中灌浆期需500-540℃积温,冬小麦全生育期需要>0℃的积温2000℃左右。据研究,冬小麦从播种到停止生长期间需积温380℃~420℃左右方可正常越冬,并且分蘖数可达3个左右。
4.建设专业智能的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
转移转化平台是专利成果运营的基础性平台设施,在互联网时代,要利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进一步丰富专利成果推广对接模式,提高专利运营技术支撑水平。
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高校的专利数据库、企业技术需求库、专利政策库、专利分析系统、专利价值评估系统、专利网上交易平台、专利法律实务咨询系统等,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平台功能模块图
通过建立健全专利成果库和企业需求库,建立大数据分析支持机制,探索构建专利成果大数据分析体系和智能对接体系,结合云计算、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将专利成果数据与市场数据、金融数据等进行归纳分析,融合运用,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智能匹配,有效解决“企业找技术难”“成果找婆家难”问题,精准对接,提升专利成果转化成功率。通过预测分析、专利价值评估和资源组合配置等功能,深入挖掘潜在专利需求,指导专利布局和专利申报,有效提高专利质量,为专利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高效精准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撑。
对于应收账款的计量,SFAS77提议将应收账款的数量、服务费用财务费用、转让日期的市场行情、发起人的信用评级和类似的其他金融或经济因素考虑在内,对应收账款的计量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5.创新专利运营司法保障模式
一是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专利管理体系。要从战略高度管理和保护专利,要从法律保护的角度鼓励专利转移转化工作,让高校决策人员和专利权人在正确行使专利转移转化过程中减少法律风险;要注重高校专利保护的文化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和能力,注重做好专利信息分析和专利布局,注意保存有效的维权资料,提高专利申请书的质量,实现对专利核心技术的有效保护覆盖,并保持稳定有效的法律状态,防止产生无效的专利或发生专利侵权行为。二是要加大专利维权力度。鼓励高校专利运营平台设立专利维权机构,改变维权策略,从被动维权到主动维权,充分运用司法保护、行政保护、海关保护、仲裁保护、协会联盟保护等多种维权手段,加大高校专利保护。加大专利维权研究,积极参与专利保护立法,努力促进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大环境。三是要在专利司法保护中引入区块链技术支持机制。区块链技术的时间戳、分布式、可溯源、可验证和不可篡改等特点使得其在专利等知识产权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探索使用区块链技术帮助提升专利管理效率;开展专利的在线交易,使得专利的交易更加公开透明,并可以永久保存完整的交易证明;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专利的确权维权,区块链技术可以精准、高效、完整地保存专利知识产权的生命周期信息,对于专利确权和维权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撑,让专利侵权违法行为无可遁形,为专利等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提供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