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1-12-19张媛陈红静
张媛 陈红静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本文以近年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为背景,探讨进行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在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以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与科学创新的教学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關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育改革 课程思政
1 引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中学考察时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多项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与政策,以课堂教学为“育人”的主要渠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产生正面影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将在引领学生发展、改善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将传统教育中只聚焦学生学习成绩的刻板教育方式转换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的综合教育理念,使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 我国教育改革现状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性工程。十九大报告把“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同时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下做出的重大决策,要力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促进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其一是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6年增长到2020年的10.8年,目前正在努力实现在“十四五”末期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的目标,重点将从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三个方面推进。其二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实现。1986年,我国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入了《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得以确立,自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从1986年到2011年,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在短短25年间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为国家储备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基本解决基础教育的数量问题后,我国将重心转移至教育质量问题,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注重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发挥教育对民族复兴的决定性意义和奠基性作用。其三是坚持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力求将教育的基本均衡转换为优质均衡,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相关政策文件,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教育心理学是所有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其目的主要是提升未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教学的能力。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改变规律的科学,它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等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旨在探讨心理学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如果能够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自身学科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创新,高效、优质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于1920年从国外引入教育心理学,参考和借鉴了国外许多的优秀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心理学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进,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化,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不过,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现状却并不乐观,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根据相关研究,教育心理学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庞大复杂,对相关内容的整合不够,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研究方式过于陈旧,研究人员大都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缺少推陈出新的思路;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理活动的学问,具有复杂多变性,但目前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往往照搬照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注重理论研究,缺乏与实际条件的结合,应用实践的范围也具有局限性,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脱离实践;缺乏独立自主研究,相关理论大多是借鉴的国外,自主研究的部分较少,忽视了自身的发展;[1]教育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注重理论忽视实践;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应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普遍缺乏思想政治修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依托教育心理学传授专业知识,还应该从德育方面着手,让每位同学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各门学科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体系,塑造正确的三观。教师如果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为依据,并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目的。
4 进行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意义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对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通过深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并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政治、道德、心理和思想等价值观的引导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整合,能够让教育学心理学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好的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且可以提高教师等教育者的教学水平以及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推动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充分发挥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
4.1 有利于将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科学地运用于实践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发生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原理,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指导实际教学工作。通过教育心理学相关科学理论的应用,对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教学需要所适用的不同教学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在对学习动机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能根据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
4.2 有利于提高教育者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顺应改革需要,自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以及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助力教育强国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体为老师和学生,在借助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者对原有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审视与思考,推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更全面的教学观念的形成,提高教学者的教学水平。例如,通过应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有助于教育者科学认识、归纳各种教学现象与教学问题,形成更全面的教学观念,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质量。
4.3 有利于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作用。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方法,设置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好的教学方式也更有利于拉近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开展一系列班级活动与个人谈心等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的进取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5 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为了推动新时代教育改革再出发再推进再深化,在进行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三项原则:其一是主体性原则。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与其想适应的教学方案,并在实施工程中需以学生学习的状态与成功为依据,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反思与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其二是协同性原则。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整个阶段,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现协同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其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自于实践,也必须用于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够脱离实际存在,否则只会是一纸空谈。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需依托已存在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而理论是否能够发挥实效,也需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检验。
6 加强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会上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各个学校的“立德树人”目标关系着我国整体上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索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应用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任务重、所涉范围广,学校在此次建设过程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在不同的层面加强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
6.1 坚持系统地看待问题,多层次全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系统性原则,全面分析问题。既要关注班级整体的学习状态,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个体的情况,即使班级的整体学习状态较好,但仍然会出现某单独个体学生学习状态出现问题的情况;既要对班級的整体成绩进行分析与整理,也要对各学科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与了解,不同的学科会有自己较为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而不是以割裂、片面的角度认识问题,才能厘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与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发展。
6.2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地位,从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启发式引导教学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并且要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争取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师需科学地运用相关教育心理学方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明确教育的本质并非管理,而是引导,要进一步理解学生的想法,感知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情感联结,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观念,不以教师自身思维方式与书本上的结论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束缚,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管理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观念,让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转变,教师应同学生一道,寻求共同的学习愿景,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3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在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第一,要牢固树立理想信念,铭记以德树人的使命,具有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强化政治意识的思想觉悟,自觉学习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践,锐意推动教学改革。第二,教师可采用树立优秀典型的方法,利用“他人认同“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在学生群体中推举表现优异的同学作为“精神领袖”,使优秀的同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5]。第三,必须要顺应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育信息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以及协作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知识信息,同时,也为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6.4 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突出思政课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师可结合教育心理学中方法理论,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底蕴,导入本土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如带领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参与社会实践或志愿活动、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开展主题交流探讨会等方式,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与学生一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把“唯分数论”的观念转变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价值追求。以多种形式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响应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推动德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6.5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考察课程思政效果
教学评价体系对老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多个方面全方位考察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逐步推进。当前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且缺乏科学性,对老师的教学评价结果大多仅流于形式,教师无法从学生的教学评价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善,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等考核形式也只着重考察学习成绩,并不符合当前“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仅关注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教学价值观念的转变,因此必须要制定全方位、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老师,学校需要加强对老师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修养的考核,道德素养高的老師在教学中才能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从源头做到“立德树人”;对于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成绩这个方面,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人生态度、思想政治修养、价值观等方面,需要将这些纳入考核之中。
7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彭鑫,燕良轼.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1):145-148.
[2] 王蕾主编;贺伟婕,胡春梅副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胡愈琪.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1,23(09):237-238.
[4] 靳君梅.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财富时代,2021(06):95-96.
[5] 庞俊.教育心理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0):84.
作者简介:
张 媛:(1999—),女,汉族,四川德阳人。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陈红静:(1998—),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