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1-12-18鲁丹凤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发挥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创新,是众多学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写等方面不尽人意。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介绍了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效果,基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设置“课堂授课+实践训练”课程模式,运用“线下体验+线上试点”教学方式,探索“科学阐述+趣味自学”的教材设计,开拓“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158-03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也面临着更多的冲突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众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因其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具有正面引导等优势,目前被普遍认为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1],发挥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2011年5月,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阐明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要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关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00后”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强,喜欢跟教师进行知识的互动与交流,重视社会实践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课堂的互动性和体验感。然而,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教学模式传统化

长期以来,在高校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是普遍的教学场景,这种“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信息单向传输[3],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并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4]。秦喆通过对广东某高职院校大一400名学生调查显示[5],高职大学生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排序依次为: 案例分析法(74%)、观看多媒体音像(67.4 %)、活动游戏法(42.2 %)、讲授法( 39.5 %)、专题讨论法(30.2 %)、心理剧表演法(27.9 %)、其他(4 %)。劉海燕等人调查数据表明[6],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更喜欢情境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综合性教学方法的使用。因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学生更倾向于变被动为主动,参与、沉浸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教学目标偏差

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层面、技能层面、自我认知层面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7]。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为目标,并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要求。学生学习了书本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问题的基本调节办法,但学生仍无法体验、练习、调节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导致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背离。

(三)心理健康教材专家化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一本有料、有趣、可读性强的教材是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心理知识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趣味性。虽然各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教材层出不穷,相关建设也不断发展完善。既有专业性、又具有知识技能的普及性,针对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研发的优质教材并不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也不免延续着专家路线[8],即编写者单纯站在“教”的角度,从“想传递什么”出发,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很少立足于“学”,考虑学生“想提高什么”,忽略学生的内在需求。

二、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为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普及和传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于2011年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设置课程教学培养计划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24学时,课堂授课中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以及网络教学等形式,促进学生将心理知识、技能体验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实践课程为8学时,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活动提交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占总成绩的25—30%,鼓励学生学以致用。2021年,课程实施混合式模式试点教学,参与试点教学的学生需完成8个学时线上课、8个学时实践课、任选8个学时线下讲座,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需要、时间安排,任选讲座主题和时间。

经过几年积累,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程主渠道作用,激发学生心理发展能力,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课题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设置“课堂体验+实践训练”课程模式、开展“线上自学+线下专题”教学方式,探索“科学阐述+趣味自学”的教材设计,开拓“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方式,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真正应用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提高。

(一)“课堂体验+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的理论授课中,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采用“体验感悟式”教学,即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不同的教育主题、情境和学生特点,将理论授课与团队训练、角色扮演、视频讨论、命题辩论等实践体验有效融合。紧接着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总结,促进学生的感受和分享,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所学知识和内心体验的实际应用及迁移能力,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互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据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体验感悟式”教学通过精心的设置安排,不仅不会忽略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还会加深学生对概念、定义、理论的思考和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自身的探索和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9]。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增加心理体验,学以致用,增设8学时的实践训练环节。在学习课程期间,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学校层面或者所在学院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心理知识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心理知识竞赛等各类活动,并提交书面心理体验的实践报告,由任课教师评分,形成实践分,当作课程考核内容,用于最终考核成绩的部分比例。

(二)“线上自学+线下专题”的教学方法

为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选择部分学院学生开展教学混合式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10]。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需求。线上教学任务利用网上教学资源,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恋爱心理、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宿舍心理等内容,对大学生生活实际具有针对性。设置多个线下专题讲座,分为必修和选修内容,如生命教育、气质性格、挫折应对、大学适应、人际交往、减压放松等贴近学生生活、补充线上教学,学生可根据兴趣自愿选择,不仅创新了教学方法,也符合当前信息化智能化的主流特点,满足便捷、灵活的学生心理需求;

(三)“科学阐述+趣味自学”的教材设计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教材编写中,参编教师均为高校第一线的心理专家、教师,选取的十二编内容为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十二个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且在成长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的内容。选取编辑的内容既注重科学性、专业性,又兼顾趣味性、生动性,每编专题都以心理学基础理论为依据,心理案例选取校园中大学生实际发生的真实生活,辅以专家分析点评提供专业指导,有针对性地建议心理调适和维护方法,深入浅出地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维护的知识和技能。教材中出现的切合主题的名人名言,案例分析、智慧点播、知识链接以及延伸阅读等贴近学生生活、形成容易引起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丰富性、新颖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枯燥学习。新编写的教材是微课版教材,学生可自助学习提前录制的微课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有趣的自学资料,促进学生学会自助、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方式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指通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而产生的结果,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11],而不单是体现在学生考试成绩等终结性评价指标上。因此,课程教学评价中应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内心体验及技能迁移表现、师生互动情况等。目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建立了心理健康教研室的工作条例、教学评估制度和考教分离制度。采用听课、调研、反馈,举办观摩教学等形式了解教学情况,知晓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定期填写的《教师教学情况信息反馈表》以及学生网上评教进行分析参考,总结和改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心理健康活动,并将内心体验形成实践报告给予教师审阅评分,了解学生内心体验深浅程度。每年都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效果调研,结果表明平均98%以上的同学认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对自己的心理成长有帮助或很有帮助。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各高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重视教材建设,科学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尝试多种课程改革和创新探索,切实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沈绮云.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校心育课程中的应用[J]. 高教论坛,2014(09):83-85+13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 (2011-0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5/t20110528_120774.html.

[3] 张霞,郝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领悟”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 新余高专学报,2004(04):85-87.

[4] 蔡彦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 科學咨询(科技·管理),2021(01):148.

[5] 秦喆.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87-92.

[6] 刘海燕,宁淑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98-101.

[7] 李静.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效性探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9):139-141.

[8] 陈显莉,刘衍玲,刘春艳,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求的调查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4):26-29.

[9] 鲁丹凤,高兰.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感悟式”教学实践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6):120-122.

[10] 彭海林,舒婷. 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1):153-156.

[11] 张琴.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荐稿人:高兰,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州城市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03-JY190302)。

作者简介:鲁丹凤(1984—),女,硕士,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学、临床心理学等。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