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反思
2021-12-18李康
摘 要: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视域下,我国高校实施体育公共课程实施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发展策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要目标在于培养人才,保障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高校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处事观念,可见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高校应当以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为契机,整合教学资源,尝试并创新教育方式,探索与完善体育教学的策略方法,使高校学生在喜爱体育教学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和体育水平。文章主要针对体育教育融合下高校体育课程面对的困境与反思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体教融合;融合;公共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016-03
高校是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关键所在,不仅能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学生的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健康素质的发展,学生走好人生的道路离不开高校的体育教育。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将高校体育教育贯彻落实到公共体育课程的每个角落。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而言,应当与高校的体育教育相融合,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提高高校教书育人的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人思想教育,实现体育教育与体育公共课程的并向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教育的体育人才。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困境的原因及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教师仍沿用以往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内容陈旧而又封闭,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忽视了高校学生体育教育的发展与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课堂的模式教学产生怀疑,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师说我听”“师教我学”的状态,高校的体育课堂缺乏激情与氛围[1]。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都处于应付任务的状态,教师没能通过教学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与能力,未能激发出高校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反而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喜爱之情。
(二)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在专业教育的模式下培养的,部分教师从小就从事体育训练,导致体育老师理论知识水平不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此外,一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导致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教学能力不足。其次,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师资力量不完备。需要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使高校体育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高校急需建设专业的体育教育队伍,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课堂的学习能力。
高校的体育教师责任感较薄弱。一些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对体育教育和课程教学的工作缺乏正确认知[2],不重视体育教学环节,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不认真,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课程结构发展不平衡
体育是公共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公共体育课程的主要途径,公共体育课程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给予有效的保障,发展相对成熟。除此之外,公共体育课程与体育教育类的其他内容结合得不够充分。例如学生的身心健康检查与评估,课外运动和竞赛等体育锻炼指导与心理疏导,校园竞赛、体育锻炼、社会性的体育服务等,主要通过体质健康活动完成测试任务,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由于对大多数学生课外运动中的体育锻炼没能实现完全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使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的程度较低;校园内的体育竞赛比较敷衍,规模较小,竞赛内容少,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体育教师和学生、爱好体育者之间交流较少,与社会融合度不高,高校体育的社会效益没能得到有效落实。不平衡的体育课程结构,面向所有学生多渠道、多形式的体育课程建设并不完善,课程中各组成员之间没能真正形成有效互补,体育教学效果相对较差。
二、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使命。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应充分融入体育教育元素,将高校教育的内容和精髓融入体育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实现使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平衡发展的教育目标[3]。
(一)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教育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之一,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体育教育课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首先,当前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主要是通过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质,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质量。其次,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体育课程的目标、理念进行优化和创新,将原有的体育专业知识能力转变为多元化发展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具有健康身体、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高校需要积极创新、发展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体育课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与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培养体育多元化人才的必要趋势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方式、教学模式上,还体现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上。对于高校而言,要培养的是为国家创造利益之人,能为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在新时期,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具有体育精神,不服输、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需要能担起国家未来的人,高校需要牢牢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4],将爱国主义精神和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上,使高校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磨炼出优异的品格,顽强的意志力,贯彻落实高校体育文化精神,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做贡献。
三、解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树立健康的教育思想
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以体育运动锻炼为主要目的,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课外运动锻炼、体育比赛等多种组织方式,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与成长,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提升高校的公共运动课与体育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生活,也关系到将来的前途命运。高校体育教育应树立以健康为主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训练。这就要求高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使学生走向社会时具有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公共体育课程的重大意义,真正树立以健康为首的教育思想,学校和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二)优化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从四个方面优化体育课程体系。第一,进一步构建高校体育健康专业课程,增强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锻炼、体育运动预防与急救、保健与养生等知识培训的认识[5],使高校大学生掌握合理饮食、科学锻炼的手段与方法。第二,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为高校大学生传递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实践技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第三,构建高校体育科技类的各项课程,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帮助高校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学生运用科学锻炼的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第四,开设体育技术专业类课程,引导大学生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素质培养。
(三)改变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思想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核心。首先,体育教学涉及高校体育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问题。改革成功的关键是统一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的认知。为了确保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应贯彻落实体育教育理念,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研究表明,高校体育必须转变竞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健康第一放在首位,把体育课程作为重要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高校结合对体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研究,提出体育教育的改革方案,在体育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国家与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国家给予了学校大力帮助,将体育教学列为教改的重点科目。高校的体育教学观念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四)高校应拓宽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途径
要想更好地促进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仅靠课内的体育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建设,强化高校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意识,高校应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环境,拓展学生课外运动体育锻炼的途径。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组织工作应将眼光扩展到整个高校教学活动中去,在必要时与各类学校社团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加强对体育类学生社团的组织能力。从学习时间以及空间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如课外专业选修、课外运动俱乐部等,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运动锻炼内容。
(五)加强体育师资力量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课程发展
高校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不应只是面向部分学生。高校要实现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就要使课内外教学与体育活动有机结合,高校与社会紧密联合,更加积极地开展全面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的中心职能,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测试工作,做好学生测试结果的公布工作,形成健康报告。此外,对高校学生发出体育运动锻炼的建议[6],避免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玩乐、走形式化的现象,严格按照高校学生体育教学等相关要求,组织具有计划、制度、成效的课外体育活动。高校的运动会要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教学方式,体育教学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高校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要充分运用高校体育资源,鼓励体育教师全方面发展。学校还应重新核算师生比例,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完善公共体育课程管理体系,从而确保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全方面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四、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课程存在重视度不够和认识不到位,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方式不合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管理机制和措施不够完善等众多问题。导致高校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难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课程本身所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高校必须积极采取相应对策,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完善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改善体育教育的基本条件,切实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瑾璟.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江苏高教,2020(12):82-86.
[2] 彭仁兰,杨楠.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下降成因及对策[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08):188-192.
[3] 张军,李冉. 浅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有效策略[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2):59-60.
[4] 傅新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 体育科技,2018,39(05):161-162+164.
[5] 張思奇.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展的路径探究[J]. 拳击与格斗,2020(09):116-117.
[6] 刘涧,周俊.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4):142-143.
(荐稿人:谭分全,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民心相通效能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与合作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GXJK092)。
作者简介:李康(1982—),男,硕士,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