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1-12-18陈苗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对于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是一个新挑战。本研究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视角展开对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状的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依据问题,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为例,指出相关的解决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关于省屬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对我省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指导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其次介绍了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然后分析了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就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004-03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内涵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使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1]。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集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职业技能、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等于一体,实现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将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同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促进企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2]。

二、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目前,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多开设时间较晚,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育研究角度,导致学生思想滞留,缺乏创新理念,“因材施教”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二)师资力量与经济投入较低

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相对较晚,各校投入的师资力量并不是很多,且很多教师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者是英语专业转变而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数量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较弱。各校建设规模都比较小,招生数量也出现递减的情况。

(三)专业课程设置忽略市场需求

经过对陕西省属的几所院校专业课设置情况的调研得知,在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等三项基本技能的课程设置上,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配备、开办年限等方面的原因影响,学生的社会调研、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开展效果不明显,专业课设置是否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也无法得到实际验证。

(四)实训、实践课程质量低下

实践教学中演示性、验证性实践项目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不足,与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距。部分实训、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不匹配,且实训不够,造成实训、实践课程质量低下。

(五)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

目前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上课—考试—毕业”,学习流程固定;实施产教融合的形式也多限于基地共建等,整个产教融合机制缺乏长效性。培养的目标依旧是以完成学业为主,因此,学生毕业后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就业渠道狭窄,很多学生选择的工作单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首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文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世界汉语热持续升温,国际中文教师需求量与日俱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开设是时代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为市场上提供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其次,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把实训或实践贯穿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课程教学中实施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强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增强国际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专业课程引入行业标准,通过修订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得到了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由此实现校企双方的双线联动和深度合作[3]。

四、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科学合理的师生比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拥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配备专任教师13人,均毕业于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名高校。其中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近20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能够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按照科学的师生比例要求,本专业学生人数稳步增长,既体现了量的积累,也有着明确的质的提升。目前本科在校学生总人数237人,每年招生数量稳定在60人左右。

(二)正确科学的专业发展理念

坚持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自专业创建以来,举办了多个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中外合作教学教育、文化交流项目,积极推动了中外交流合作,实现了共同发展。

开放办学、融合贯通,在专业学生培养的同时,坚持招收国际学生,实行专业教学与留学生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专业学生走进留学生课堂,留学生和专业学生结成语言学生伙伴,互为师生,交流合作,给中外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与学”的实践学习机会。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结合最新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采用情景法、支架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互联网课堂观摩、情景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项目教学的创新设计。在教学各环节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合作探究、沉浸式教学、智慧课堂等模式,将课堂讲授法、微格教学法等应用于课堂活动。例如,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经常开展的课堂活动有“课堂搬进博物馆”“中国古典话剧搬进课堂”等,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开阔了学生的专业的视野。

(四)实现校企紧密合作

首先,双方共同设置专业,通过广泛的专业调研,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意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

其次,共同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按照互惠共赢原则,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共享共建国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十余所。例如建立国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由国内外合作单位提供实习平台和进行教学管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国内外实习基地实习,教师参与实习监管。

最后,共同培训师资。根据合作单位要求,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创了卓越师资培训班,紧密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锻炼教学能力、积累课堂实战教学经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学生顺利进入合作单位创造更多机会。

(五)创新实训、实践教学内容

结合时代特色与本土文化底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实验室和科大高新汉墓博物馆实验室,设计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内容。例如学校在中国传统文化实验室开展了“手绘油纸伞,邂逅似水流年里的诗情画意”“玩转抖音带货,创新智慧课堂”等对外汉语汉字及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的创新实训、实践已形成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实训、实践的高质量建设。

(六)打造专业特色

因材施教,个性化定制,开展卓越班教学。根据学生特点与个人发展愿望,设立国内语文师资卓越班和国际中文师资卓越班。围绕新课程标准,结合中小学语文师资市场需求与国际中文教师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启动教学方案,积极搭建多个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空间。

五、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发展

(一)整合校企优质资源

坚持产教融合新理念,不断健全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比如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给该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学校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践,确保校企保持持久紧密的合作[4]。随着本科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因此,学校在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基础上,也应与国外高校、中学、小学、国内中小学及国际中文培训机构等嫁接合作资源,充分利用校企资源,为企业解决急需的专业人才,也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之忧。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重新定位学生培养目标,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在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制订语言、文化、教学三方面的人才培养提升路径,确立参加考研、考证、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选拔、大赛等目标,实行“导师制”,定期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竞赛。全方位锻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一批高质量、应用型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三)改革管理监督体制

体制机制改革能够有效激发有关各方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和活力。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主动融入地域发展特色,推进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有效促进学校整合有关各方人力、资金、项目、平台等资源,有效激发有关各方产教融合动力和活力。建议校企共同建立研发小组,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完善管理监督体制[5]。

(四)打造地方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针对陕西省的地域优势特点,加强“高层次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市場竞争能力。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相关课程。

第二,顺应地方产业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向。在课堂教学上,加入国内中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内容,增加国际中文教育的最新理论;在实训、实践课中,增加国内语文、国际中文教学能力的实战训练课时;积极与国内外中文教育教学单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市场需求的定向培养模式。

六、结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于汉语国际教育这一新兴专业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各大高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核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不仅要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坚持产教融合新理念,不断健全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还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要改革管理监督体制,有效激发有关各方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和活力。最后要打造地方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服务地方中做出专业特色,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崇举,郑旭熙. 中国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刘书瀚,白玲.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涂文涛. 创新高校产学机制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吴彦.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思考[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 中国高校科技,2014(08).

(荐稿人:冯鸽,西北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基金项目:校级教改项目“省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9JK0548)。

作者简介:陈苗(1988—),女,硕士,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法、留学生教育等。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