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转型背景下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21-12-18王景波刘忠诚朱海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优化措施实践教学

王景波 刘忠诚 朱海涛

摘  要:为适应新的经济结构转型需要,高校全力追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前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受到授课学时压缩和教考分离考核方式的限制,课程实践环节以及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本文结合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财政与税收学等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出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必要性分析、优化方案设计和教学效果分析,旨在为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建设性措施,为培养出符合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质量人才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052-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调整步伐随之加快,人才需求关系亦发生变化。纵然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无法培养出完全符合生产服务一线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1]。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改革势在必行,最终要落实到各高等教育院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高校的合理转型上。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重大战略举措,能够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动高校办学思路转型,有利于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

财经类专业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招考的热门专业,与之对应的社会职业社会认可度极高[3]。然而财经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比重较大,往往造成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视课程实践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再加之目前财经类专业持续火热的生源,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比其他大部分专业人才过剩更加严重。因此,财经类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更需要优化和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4]。

一、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某省属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主要专业为金融学、会计学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中外合作和校企合作专业,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财政与税收等。目前,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没有足够的课时量为保障。在前期高校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学时学分不断被压缩,为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只能减少或取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或与学生互动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5]。与课程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更是严重削减。有些没有实训环节的课程也不再增加实训课程,原来有实训环节的课程也逐渐从有到无。如表1所示。

以上是导致课程改革尤其是实践环节不能顺利实施从而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前期购置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更新升级,甚至出现闲置浪费的情况的原因。再加上目前推行的所有课程都必须采用教考分离的课程考核方式,使得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到诸多束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保证学生良好的卷面成绩,教师只能更加严格遵循教学大纲设定要求进行授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知识点的延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讲授给学生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被束缚在固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不利于思维的开拓。而这些恰恰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内外部的环境变化时所必需的应对能力[6]。总之,课时量不足再加上教考分离的实施,使得财经类学生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而脱离社会需要的情况愈发严重。

二、课程实践环节优化调整具体措施

(一)管理学课程实践环节

管理学是财经类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管理的具体职能,涉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课程结束后,学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非常有必要。因此,课程亟须增加为期1—2周左右深入企业参观考察的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能够让学生了解课堂中所讲述的管理职能、企业组织架构以及人财物供产销的经营环节,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企业经营中。如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人力资源的招聘与解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企业对“人才”的理解,也更能直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企业基本周期发展,面对供给需求的变化做出不同决策,使学生真正体会决策的重要性,认识到合作与竞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双面性等。

(二)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

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大课,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共计6—8个学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以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主,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自行验证所学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也非常有必要。通过与其他高校的经济实验教学中心合作,经济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打破了人们对“经济学是非实验性科学”的局限认知。学生完成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后,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里以简单、抽象的形式模拟在市场和其他经济交往中出现的情景,按照一定的现实规则,以实验仿真的方式创造与实际经济现象一致的实验室环境,通过不断改变实验条件和参数,得到不同的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对比,对已有的经济理论进行验证,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经济学会在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将课程融入经济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有意义的启示。这种方式可以应用于很多影响巨大、不容有失的重大改革方案和决策出台之前的有益探索中,从而增加保险系数,为市场经济的成熟提供决策支持。

(三)应用统计学课程实践环节

应用统计学本身就重应用轻理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将统计理论知識与生产管理和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应用统计学的课程实践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的统计软件或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找到数据背后隐藏的真实规律,为具体决策的制度提供数据支持,从而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程原来设定1—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保留[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分工合作,最终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学生结合应用统计学所学理论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选题,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步骤,最终达到数据决策支持的目的。具体包括:市场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数据的解读与总结;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课程实践运用的软件平台为SPSS与Excel。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够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能有效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财政与税收学课程实践环节

财政与税收学作为一门涉及国家财政与税收制度及实务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财政运行体制及制度,掌握国家税法制度的立法原则,是每个财经专业从业人员的基础。只有对国家的财税制度深入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一个经营单位的财税问题,做到有效利用国家财税政策并正确科学纳税。因此,课程专业定位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但是在目前培养方案中没有独立安排实践教学,对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产生极大影响。财政与税收学课程涉及的实务内容包括企业纳税申报、税务筹划、税务处理等,利用已经购置的实训软件,开设纳税申报或税务筹划实训课程,作为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检验。如在纳税申报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准备开业税务登记材料,如各种营业执照、合同、协议等的原件与复印件;学会变更或注销税务登记;能够申领和缴销发票事务;掌握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的计算和申报等。这些环节可培养学生的业务处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补充措施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或者创新创业大赛是将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实践的重要机会,通过参加大赛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真正关联,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补充。高校学生每年都有大量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机会,高校转型期到来后大赛数量更是有增无减。目前,国内面向财经类的各类大赛中影响力比较大的综合性大赛有“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地方性、行业性的大赛有商业精英挑战赛、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应用型本科会计技能竞赛等创新创业类大赛。在参加比赛完成项目创业计划书的过程中,学生将企业经营相关的理论分析、市场调研、技术分析、经济分析等环节与社会生产经营中的具体行业、具体岗位相关联,使实践能力充分得到提升和锻炼。

整个过程由指导老师进行指引和任务分配,具体工作由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因此,各成员在完成最终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分工又需合作,充分发挥“1+1>2”的效果,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参赛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创业项目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所属行业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前把握就业方向,从而更早的确立就业目标。为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以及未来的成功转型打下基础。

四、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教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发现,课程课时量不断压缩、考核方式的限制等“内忧外患”因素是造成实践教学环节不能顺利推行的根本原因。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财政与税收学等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对各门课程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再加上与专业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都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建设性措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提供良好建议。

参考文献:

[1] 凌日平,安祥生. 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困境与推进模式[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9):44-47.

[2] 董建蓉,赵川.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J]. 大学,2021(21):118-120.

[3] 张锦华,郑春荣. 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状况分析报告——基于56个专业点的问卷调查[J]. 中国大学教学,2014(07):26-31.

[4] 王红芳. 财经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1):103-105.

[5] 王景波,刘忠诚,朱海涛. 合作办学模式下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应用统计学为例[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5):7-8+11.

[6] 钱书法,崔向阳. 基于创新教育的地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2(03):36-38.

[7] 王景波,云兵兵,孙磊. 财经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质量改善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8,5(41):186-187.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高校转型背景下合作办学高校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QX2020M87);山東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优秀教学团队重点支持项目“经济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团队”(项目编号:JNJXTD201712);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2021年课程思政培育项目(项目编号:JNKCZX2021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景波(1981—),男,博士在读,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刘忠诚(1968—),男,博士,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类课程教学与改革;朱海涛(1980—),女,硕士,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财税类课程教学与改革。

猜你喜欢

优化措施实践教学
浅谈基本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市政工程招投标
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化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