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
2021-12-18莫燕仪
莫燕仪
摘要:就现今的社会环境而言,学生创造力培养非常重要。较强的创造力可以打破固定的思维方式,开辟新的探索思路,促使学生在某些学科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发展,其中就包括音乐学科。现今音乐学科被进一步细化,除了传统的音乐课程以外,还包括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课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音乐素养,深度挖掘学生的音乐造诣,在现今教育改革的推动下,音乐欣赏课也面临改革的与创新的局面,更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在现今的教学环境下,部分研究学者提出了“可视化”教学,“可视化”教学就是将相应的知识转化为可视的呈现形式,有效简化知识,方便学生理解。对于抽象化的音乐知识,“可视化”教学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在现今的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的应用十分关键。本文详细阐述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的相关实践促使,以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7-442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将音乐课程的价值确定为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对创造性价值的阐释中认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对于音乐教学而言,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音乐欣赏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以及沉浸感,除了节奏、节拍、旋律等显性的音乐知识,同时还伴随音乐情感、价值等隐性知识,促使音乐欣赏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强化学生音乐素养,由此可以看出,“可视化”教学活动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是就目前众多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应用情况而言,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可视化”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还导致音乐欣赏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基于此,深入研究音乐欣赏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活动研究与实践具有极高现实意义。
一、教学“可视化”,用音乐的方式学习音乐
音乐欣赏课堂在应用“可视化”教学活动之后,并不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觉完全转变为视觉,而是在保证学生听觉体验的同时,增加视觉欣赏,给学生更为全面的音乐熏陶,促使学生更为充分地感受音乐,不需要在辨别语言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整个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过程更为合理,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中更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况,促使自身情况可以与作曲家的情感产生共鸣,从根本上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胡桃夹子组曲》一课的教学中,该曲子活泼欢快、精致优美,充满了童趣,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胡桃夹子组曲》由柴科夫斯基亲自编选,总共有八段乐曲,最开始的“小序曲”简洁明快,乐曲优美甜雅,非常欢乐,随后是六段特性舞曲,分别是“进行曲”、“糖果仙子舞曲”、“俄罗斯特列帕克舞曲”、“阿拉伯舞曲:咖啡”、“中国舞曲:茶”、“芦笛舞曲”,六段风格迥异的舞曲描绘了跌宕起伏的故事,也让突出了整个组曲童趣,更加符合《胡桃夹子》的故事,最后一段是“花之圆舞曲”,节奏温暖柔和,充满欢乐激情,表示故事的精彩落幕[1]。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可视化”教学活动告诉每个舞曲的特点,并且尽可能地将乐曲特点拟化成学生熟知的事物,例如“小序曲”的欢快活泼可以比作小猫,“俄罗斯特列帕克舞曲”的狂放不羁可以比作狮子,类似这样的比喻让学生在欣赏这部分音乐的时候可以更为自动将曲子节奏转换成动物,以此更为充分理解曲子特点。
在“可视化”教学活动应用之后,利用学生认知范畴内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更为抽象化的音乐知识,这种教学过程可以保证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欣赏当中,并且在欣赏过程中有更强的代入感,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体验。并且在“可视化”教学活动应用于音乐欣赏课堂之后,乐曲的情感也是可视的,并且能够自然地感染到學生的情感,学生通过认真欣赏真正的走入到《胡桃夹子》的世界,这也就实现了用音乐的方式学习音乐。
二、利用“可视化”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思维
随着新课标的逐渐推进,教育体系中也逐渐注重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学,音乐、美术等这些被长期边缘化的学科逐渐得到学校的重视,因为新科标准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颠覆“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这种情况下,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自然成为学校的培养重点。而在新科标准,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多元化的音乐形式,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同时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其中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指的是教师利用相应的音乐教学活动将理性的音乐知识转化为感性、具体的音乐知识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核心的音乐知识点,而“可视化”教学活动就可以满足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视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具象化呈现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整体音乐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在音乐实践当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思维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完成音乐表演,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重音乐实践,以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音乐欣赏课程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的应用促使音乐实践活动更加具象化以及针对性。“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的实践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间歇模仿。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时间教学中可以拍出两小节的节奏,随后让学生按照这个节奏进行影响的模仿,在所有学生掌握之后教师在拍出另外的两小节节奏,再次让学生模仿,以此连续下去,让学生逐渐掌握具有间歇性节奏特点的卡农。这种教学活动非常简单,并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可以保持高度的集中,学生只需要模仿教师的动作就可以逐渐掌握相应的节奏,为了可以尽可能地还原教师的动作,学生就会更加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动作,并且把握节奏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训练效果就会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二种是连贯模仿。连贯模仿建立在间歇模仿的基础之上,区别在于教师的节奏拍击并不停顿,但是在每个小节结束的时候会变换一个动作,让学生知道这个小节上音乐节奏进行了停顿,而学生的模仿动作和教师同步进行,学生在模仿前一个小节节奏的同时,仔细观察教师下一小节的节拍,并且在前一小节完成之后顺利承接刚学习的小节,以此保证节奏的连贯性,这个活动旨在训练学生在表现某一小节节奏的同时,还要运用视觉注意音乐教师的节奏,也就是在下一个小节的节奏型,视觉、听觉的有效参与促使训练效果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多声部听辨能力的训练过程可以利用“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进行,在单一声部转化听辨的练习中,音乐教师使用音域更宽的乐器不停转换两个声部,并且要求学生在低音和高音时作出不同的动作,以此帮助学生区分高音和低音;在双声部听辨的练习中,在学生完全掌握高音和低音的时候,教师可以同时呈现两个声部,让学生将低音和高音的动作同时做出,这两种训练促使学生了解高低音转化的同时,还能将听觉的高低音转变过程转化为视觉的高低音转化,无论从听觉,亦或是从视觉,学生都可以对高低音的变化有更为准确地把握。
通过上述的实践教学都可以发现,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应用“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实践过程更加趣味的同时,并且还能达到更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明显地增强。
三、“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创新音乐评价方式
由于音乐的感受是一种内化的感受,使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困难。“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内心感受充分地展示出来,让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及时、准确的认识,摆脱主观臆想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可视化”音乐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将起到积极的自我评价作用[3]。学生可以在“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及时看到他人对音乐的表现,并对照自己的感受进行调整。如学生听音乐与他人合作节拍游戏时,发现自己的动作与同伴不能很好地合作时,不需要音乐教师提醒,自然会通过观察他人,再次聆听音乐,进行自我调整。这种评价与调整相对于教师的评价会更及时、有效。由此可见,“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中的自评、他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于无声处产生效果。
四、“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感受
在各类艺术活动中,音乐活动所表达的情感是最不清晰的,因而是涵盖面最广的,可以表达许多小说、绘画、戏剧等用语言、形象、动作难以表达的情感。同时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过程是以个性化的最不确定的方式进行的,因而可以出现丰富多样的结果。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体现音乐的艺术情感性,通常是以语言交流的形式,个别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最终统一在音乐教师给予的答案上[4]。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方式足够“尊重共性”,却不能“重视个性”,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器。在“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中,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在同一时间内用身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所以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对于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也可以直接从他人不同的表现中感悟到,并与其中的一些表现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丰富音乐体验的目的,这就充分说明“可视化”音乐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音乐感受。
结束语
音乐欣赏课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音乐欣赏课想要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打造探索创造教学模式,强化培养效果的同时,强化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可视化”教学活动的应用促使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现今教育环境以及众多教育政策的基本要求,并且在音乐欣赏课堂中使用之后可以促使课堂氛围更为和谐,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保证良好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可视化”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音乐欣赏课堂知识的难度,许多抽象化、晦涩难懂的音乐知识可以以便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阶段,所以音乐欣赏课程的实施非常重要,而想要最大限度保证音乐欣赏课的课程效果,音乐教师就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可視化”教学活动的应用,并且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对“可视化”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完善,促使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给学生更为新颖的教学体验,保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妍. 小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策略[J]. 戏剧之家,2021(26):175-176.
[2] 陈晓晓. 图形谱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J]. 戏剧之家,2021(09):129-130.
[3] 周晓云,耿劲松. 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J]. 艺术评鉴,2021(04):103-105.
[4] 徐成彬. “视界融合”:探寻小学音乐感受与欣赏教学方法的新视角[J]. 中国音乐教育,2020(1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