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路径

2021-12-18唐燕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大数据时代高校

摘  要:文章以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为前提,探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基本方向。文章首先阐释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背景,分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其次,根据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存在的问题,总结提高教师话语权的侧重点,并提出扎实理论话语权与主流话语权基础、更新教学话语转译形式、完善思政教师专任考评制度三点建议,有利于完善思政理论课体系,也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获得了良好效果,是今后高校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11-03

作者简介:唐燕(1984—),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遵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原则,将教师话语当作思政理论课的载体,改善教学效果。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内容逐渐多元化和匿名性特点,使高校思政教师话语权成为思政理论课效果的决定性因素。相关部门对思政理論课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即保证针对性和亲和力,不断优化思政教育机制。高校必须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使其具备话语意识、创新传统话语范式,带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背景

党的十九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话语是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情感非常重要的媒介,也关系到思政教育效果。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逐渐体现出多端性和主体匿名性特点,思政理论课教师是课堂教育的参与、实施人员,话语权更是思政理论课话语实效的重要决定性因素[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要求。高校应从思政理论课教材、教师、教学三点进行创新,优化思政理论课机制,提高教师话语权[2]。

二、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困境

(一)教师话语主导权失衡

高校思政理论课上,教师主要扮演了国家意识形态坚决维护者的角色,负责向大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环境非常单一。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普及,话语主体泛化,高校应凭借便捷开放的新媒体,创新思政理论课形式,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提供更多选择,按照学生的身心特征针对性地选择话语内容、价值观[3]。

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话语主体结构失衡的问题,传统价值观、意识形态“式微”。教师不再是话语权、理论的权威。大数据时代下话语语境更加多元,教师必须亲近学生,在大学生成长需求基础上做出理论阐释,方可提高理论话语权。

(二)文本话语解释不够全面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本质上属于一元化知识权力教育模式,内容方面比较规范,是以单一、封闭话语环境为对象的教学工作。大数据时代下,信息量急剧增加,高校教育资源必须重新配置。社会中现有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等体系,逐渐构成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话语语境,话语资源平台整体来说也存在单一且分散的现象,需要做好话语体系整合、话语范式创新、话语平台共享[4]。

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为教师,尽管一直以来提倡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进行教学创新,但实际上在教材文本、课堂教学方面,教学话语转译解释过于依赖教师的话语能力,教学文本话语解释难免会比较片面,不能完全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多元化的话语内容需求。现如今思政理论课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话语、教材话语之间的失衡,教学话语解释、转译弱化,教师本身对思政理论课教材的解读、分析,也成为教学话语阐释、转译的关键性因素。从供需平衡角度看,教师转译教材话语时,理论阐释的抽象性较强,通俗教学话语转译不到位,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在教学话语中与大学生话语产生共鸣,但是整体来说,教学话语表达的多元性还是有所缺失,致使学生话语、教师话语无法完全达到同频共振。

(三)考评制度功能异化

高校中,教师考评工作涵盖职级晋升、年度考核等,其中科研成果贡献与津贴待遇等联系非常紧密,这种形式的制度设计、评价导向难免会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立足于经济学视角,个人掌握的所有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具有确定性、有限性,处于规定情境下个体必须在最具价值的角色行为当中投入资源,而其他角色行为将面临淡化、被放弃。所以,在重科研轻教学这种考核机制的作用下,教师难免会过度关注科研而忽略教育。现如今高校思政教师考核与其他专业教师一致,均采用绩效考评模式,教师职称、学历并不涉及政策倾斜,高校、国家、学生三者之间的需求利益博弈,也可能会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带来影响。

三、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侧重点

(一)教学话语权与教师话语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传播理论知识,教学话语权便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大数据时代,社会舆论环境越来越复杂,教师务必加强教学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话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学话语权话语主体为教师,客体则是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期间,话语主体、客体相互作用,因此必须要维持两者关系的平等。以前思政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学生的话语权不对等,教师话语权比较强势,课堂教学更多情况下采取强制灌输的形式,学生话语权处于弱势且非常被动。由此可见,话语主体、话语客体关系的平衡,关键在于学生话语权的关注度。

在思政理论课上创建平等交流的话语环境,有利于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教师讲解思想理论以外,还要营造开放性的教学语境,为学生提供话语表达空间,刺激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表达内心想法。另外,教学话语体系表达基本方式必须创新,当代“00后”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容易受到大数据环境影响,思想非常多元化。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改变单纯理论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话语体系必须要表达出强大的吸引力,以提高教师话语权。建议采用“马克思主义式”学术话语,加强理论知识与理论观点阐述的精准性。伴随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不断发展,“00后”大学生话语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对大学生话语权予以尊重,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精准、生动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

要想体现出表达话语体系的生动性,首先理论话语需要实践化,思政理论课教师向大学生讲解理论话语概念、理论,必须要紧密贴合实际,采用实践话语及解释概念性理论话语。其次是抽象观点需要引入具体案例讲解,教师应以实际生活为背景选择案例,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的抽象性,使思政理论课更加生动。最后是文本话语尽量以通俗化形式表达,教师应将刻板的文本语言切换为可以被大学生快速了解的话语,还可以使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话语使教学话语体系更加丰富。

(二)传播话语权和思政课教师话语权的关系

所谓传播话语权,一般是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之外的所有平台享有发布思政理论教育有关话语的权利。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应用,伴随新媒体的普及,社会传播途径、形式也逐步创新。要想使思政理论课更加深入,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务必保证思政理论课内容与时俱进。一方面,高校可以发挥校园网站、论坛等平台的优势,设计高质量的线上课程,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大学生内心的想法,表达正确观点,还可以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實时对话,刺激大学生探索的欲望,使思政理论课更具话语感染力。

四、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方法

(一)扎实理论话语权与主流话语权基础

高校在思政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学科设置规范性、优化学科体系,明确学科定位,在马克思主义和思政教育需求的引导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基础理论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有助于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扎实育人理论基础。思政教育话语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整合,深入探索新媒体理论,掌握大数据环境下思政教育话语特征、规律,提高新媒体话语导向、价值引导的协调性,网络、生活、思政教育三种话语深度整合,促使思政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之间搭建协同育人体系,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应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完善大数据时代下思政理论课育人格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道德素养、媒介素养,在高校中组建马克思理论专业教学团队,为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提供支持[5]。

(二)更新教学话语转译形式

传统文本式语言范式在大数据时代下需要转变为比较清新的思政话语,教师要在教材文本转换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基于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教师选择与思政理论课最为契合的教学话语,既可以体现出对大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又可以为生活价值建构提供参考,降低思政理论课教学理论枯燥性,与大学生生活、成长相契合。思政理论课提倡“回归生活”,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原则地简单化,而是要让大学生善于使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辩证看待世界、人与事物。思政理论课堂是指导、传播教学理念的主阵地,教师需要发挥微信、QQ等自媒体的优势,凸显思政理论课教学平台信息化与多元化特征。此外,还应该以大学生生活、专业学习为前提选择社会热点议题,丰富思政话语的时代内涵。另外,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社会各行各业与大学生家庭作为思政理论课教育资源主要供给主体,彼此之间应该协同合作,共享思政理论课资源,从而真正建立大思政格局。

更新教学话语转译形式必须要对大学生话语权予以尊重,使用对话话语交往形式,师生之间平等互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务必要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大学生逐渐形成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思想品质、行为准则。对话教学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之外,还可以延伸到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强调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够引起大学生共鸣。必须注意的是,教师务必提前设置教学议题,而且要保证话语理论素养,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三)完善思政教师专任考评制度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工作成果无法直观地呈现。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均会接受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思政理论课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多,教学难度更大。高校现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执行当中无法综合性地衡量所有教师,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对教学的要求,务必要对这种封闭且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进行创新,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问题。教师作为不同的主体,需要接受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也需要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更加合理且具有人性化的考评指标。公共课教师可以享受倾斜政策,例如在计算教学工作量、年终考核、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为其提供激励政策,促使教师能够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维持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尤其表现在教师话语权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一方面要立足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进行重新考量,另一方面也要根据高校教学改革要求进行创新,高校既要保证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效果,又要以切实可行的政策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带领大学生在大数据环境下勇于突破自己,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张立鹏,王永贵. 科学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三重维度[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2):99-103.

[2] 徐英.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3):90-93.

[3] 钱晓蓉. 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话语权的困境与建设路径[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4):76-77+82.

[4] 颜新跃.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0):62-67.

[5] 钱晓蓉.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话语权的现状调查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137-138.

(荐稿人:周红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大数据时代高校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