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2021-12-18周璐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志愿服务新环境下,高校有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和志愿精神。教育工作者应以大学生实际行动与思想成长规律为导向,精准定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以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有效传播先进思想、政治理论、政策方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加深他们对社会发展形势和民生问题的了解。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26-0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新形势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 项目编号:JJKH20200868SZ)。

作者简介:周璐(1983—),女,硕士,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无私奉献和服务社会为导向,设计流程、规则、模式、方法、任务内容。践行行动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利用自身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为相关群体提供无偿服务。志愿服务中蕴含深刻的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体现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格局。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志愿服务的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继续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生成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

(一)志愿行为的自主性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自愿、主动参与到不同的公益救助和扶贫活动中。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志愿行为展现出的自主性,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

(二)意愿和动机的纯洁性

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意愿和动机具有一定的纯洁性,他们以奉献爱心为核心目的,基于同情心和爱心服务社会。大学生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过程中,不计得失、不计报酬,以纯洁的目的付出和给予。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式

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形成的智慧,有助于他们深度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主要目的是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培育可助力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学生[1]。教育工作者应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承载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呈现形式,促使大学生深度参与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依托深度嵌入社会环境的志愿服务项目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學生志愿服务具有无偿、纯洁、自愿的鲜明特征,对学生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坚定理想信仰、自我价值的理性实现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导向作用。依托深度嵌入社会环境的志愿服务项目,可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效传递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生动的公益活动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这个层面可看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促进作用和激励作用。脱离现实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不能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的意识,还需具备大局观,并能从各个层面了解社会发展态势。如此,大学生才能精准定位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地完善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大学生志愿活动为媒介进行输入和输出

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体系决定了行动践行的情况和最终工作成效。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层面。依托特色和有趣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教育教学信息的流动性和反馈性[2]。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具有实践性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大学生志愿活动为媒介进行输入和输出,在不计报酬和利他的无私奉献行动中,强化和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范畴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推进,贯彻的是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更加深刻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理论与实践获得深度融合,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并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范畴。不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可利用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与了解,进而从低层次认知发展成高层次认知。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现状

为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宣传优势,需要提升对思政教育宣传和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然而,部分学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依然存在没有将志愿精神深度渗透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学生对于志愿精神的了解过于表面化。同时,忽略对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的应用,未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和思政教育中的连接枢纽作用,影响思政教育的开展。学校缺乏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过于表面化,没有结合思政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尽可能地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和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3]。另外,学校未能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场活动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缺乏对思政教育知识的挖掘和渗透,进而导致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发展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实现途径

(一)志愿精神需深度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做好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结合。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以及在具体公益活动中的表现,设计科学和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需做好志愿精神的渗透。在不同形式和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效贯彻我国政治策略和方针,并做好政策解读与宣讲。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到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和正确地了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态势[4]。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应引导学生建立坚定的志愿精神,并在真实的服务场景中贯彻落实先进思想。志愿精神体现的是服务社会的自愿性和积极性特点,展现的是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师需引导学生做到“尽我所能,给人所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重任。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能力缺陷和思想偏差等问题,有计划性和战略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志愿精神要深度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奉献和服务,并在具体的工作中认识到自身思想觉悟和能力的不足,继而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进化。利用此种方式,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和内容,培育具有卓越能力、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二)以网络为媒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连接枢纽

困难帮扶、文化宣传、法律常识普及等活动,都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推进,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健康成长。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赋能,继而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需积极构建信息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平台,以网络为媒介,架起大学生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连接枢纽。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有序发布公益活动内容、规则、地点、时间等,使大学生提前做好预案和工作准备[5]。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根据公益服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使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和问题。依托信息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增加学校和大学生的交互,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和新流程。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有针对性地丰富公益活动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教师可将网络捐款与众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根据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动机和表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即利用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公益活动,检验和诊断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和行为的正确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参与公益扶贫项目,做到不盲目、不跟风、不功利化。丰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辩证思考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志愿精神,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建立正确的认识。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源于学生自身强烈的服务社会的意愿,以及帮助弱势群体的积极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切实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持续、科学地参與到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中。高校需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提供夯实基础和有利条件。美好的初衷需利用有效行动加以实现,在丰富大学生社会体验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健全人格,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高校应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项目推进监管流程,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需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指导。社会公益活动需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应出现既定目标偏移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真正作用于学生思想成长和行为规范中。高校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地推进各项活动,有针对性和战略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营造轻松和自然化的教育场景,不应流于形式和表面,避免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需求和客观事件反馈,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规定和流程,在适合的场景和活动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以高效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为核心目标,设计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规则。在充分保证有序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高校可利用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活动,增强教育教学与社会公益的联结。教育工作者应组织大学生进入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中,加深他们对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的了解和认知。教师应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定位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6]。利用丰富、具有实战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渗透先进政治理论和文化,以此武装大学生头脑,令他们认识到学习与价值实现的关系。大学生深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根据他们的服务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验证和测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和成果,继而有针对性地创新和优化课程内容。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为平台,教会大学生做人的道理,并使其认识到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民生问题解决的密切联系。切实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复杂社会环境和多元教育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活动转化为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心理动力,令他们自主和积极地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利用实战性更强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深刻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令大学生逐渐形成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云,王勇. 社会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研究[J]. 公关世界,2020(22):117-118.

[2] 秦飞.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J]. 时代报告,2020(11):114-115.

[3] 于静静,徐礼平.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10):40-44.

[4] 张洁.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大众文艺,2020(19):209-210.

[5] 祝聪楠. 发挥校史档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对策研究[J]. 档案管理,2020(05):118+120.

[6] 石智岗.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才智,2020(21):82-83.

(荐稿人:高洪成,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