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体西用”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径探究

2021-12-18王毅丁如伟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体西用教学路径大学英语

王毅 丁如伟

摘    要:当前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外语语言词汇输入而轻中国话语的应用表达、重西方文化推介而轻传统文化弘扬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根据“中体西用”理念,从语言维、方法维、意识形态维三个层面阐述。语言维上,注重外来语言的中国语境应用;方法维上,充分利用新媒介如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授课手段;意识形态维上,注重加大中国文化的教学比例。

关键词:中体西用;大学英语;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2-0051-02

当前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正在积极推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强化自身文化自信,建构民族文化认同,是亟待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不足之处,如一味注重外语语言词汇的输入及西方文化推介;运用词汇进行中国语境话语表达的能力欠缺;偏重西方文化的灌输,忽略传统文化的弘扬等,这与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塑造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文化战略存在差距。本文将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及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家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学得到广泛重视。在很多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将大学英语设置为必修课程。然而,正如从丛指出,英语教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缺陷[1]。虽然近些年英语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从着重语言知识技能转向兼顾文化理念的深度了解,但多是强化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中国文化失语”危机依然未见有效改观。

(一)教师素养能力不足

大学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跨文化融通能力和双语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而教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遗憾的是,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素养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侧重于介绍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自身民族文化传承断层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语输出表达缺乏关注、研究及掌握,在课堂上讲起西方文化滔滔不绝,论起中国文化哑口无言。孙有中在谈及英语类专业教育时曾提到“师资力量薄弱,资源统筹失衡”[2],这种局面在公共外语教育层次也较为普遍。最终,客观上形成了单向的外国文化输入。

(二)教材中外比例失调

教材服务于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本条件。关于教学目标,2017版《大学英语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3]。从中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绝不意味着单方向的外国文化输入,而是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主要介绍外国的文化、社会风貌,对中国文化、社会、习俗等鲜有触及。“从目前情况看,高等院校在英语教学中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专门的教材可用”,这会造成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只知彼而不知己,导致自身文化处于“失语”状态[4]。

(三)教材知识内容滞后

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教材知识内容滞后也是阻碍传承中华文化的因素之一。一部教材从最初的筹划、选材、板块设计到最后的出版发行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教材内容选取基于当时生活时代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现状、风尚、价值理念等。而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群体文化理念、审美风尚、工作方式、学习模式等都处于加速更迭变化之中。这导致教材知识内容一直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体西用”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路径

“中体西用”理念出现于十九世纪末,源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碰撞。其完整的表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对其内涵有着详尽的表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随后进一步指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5],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指导思想。

当下中国已然进入一个新时代,“中体西用”在此处也具有了崭新的教育内涵。“中学为体”,即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守住民族文化之根。“西学为用”,即以英語为载体,为中国文化的表达与输出服务,强调“为我所用”的工具作用,遏制西语裹挟而来的异质文化的单向输入,扭转民族文化“失语”局面,达到中西文明的互通互鉴,相映生辉。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贯彻“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从语言维、方法维、意识维对大学英语教育实施路径进行探究。

(一)语言维——扎根本土,学以致用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亦是文化的载体。兼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应当秉承“扎根本土,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中注重外语词汇的中国语境应用,强调外语与中国现实的关联,让外语为输出中国话语服务。如在学习initiative这个词汇时,将其扩展到“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讲community时,应联想到“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教师应当提升语言服务于现实的能力及意识,夯实双语及跨文化素养,不做字典释义释例的死板搬运工,站稳三尺讲台,讲好中国故事,既让学生了解到词汇本身的含义,又使学生学会本国国情的外语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互动”。

(二)方法维——与时俱进,不拘一格

大学英语教学要积极尝试不同教学模式,编写配套教材,以此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适切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6]。基于教材编写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教师可以基于教学主题,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就教学内容创新而言,可从网络渠道搜集与教材主题相关资料,在话题导入、重点词学习等环节,嵌入当前最新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题材新型、贴近社会现实,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让学生体验到英语之“学”可以致现实之“用”。如山西农业大学学生使用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教材编于2017年,文章最新的选材也只到了2014年,在讲解“人生追梦”主题人物时,可结合时事热点如钟南山及医护人员的“抗疫救民行动”进行诠释,体现主题的鲜活性;就教学方法创新而言,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可以借助各种技术工具,变革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形式更加丰富、立体、多元,包括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如在讲解“水危机”时,通过课堂多媒体“干涸土地”图片的展示及相关内容的短视频,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带来感官及心理冲击,从而强化学生的水危机意识及水节约意识,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英语教育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模态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交互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7]。

(三)意识维——知己知彼,文化观照

在意识维层面,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树立“知己知彼,文化观照”的理念,所谓“知己知彼”,即对异国及本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信仰、传统等各方面应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力求达到融通之境界;“文化观照”指的是在学习洞察英语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同时,立足自身民族文化本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外国文化意识形态进行审慎辨析,做到中西文化的互通互鉴。高校是引领先进文化思潮的前沿阵地,应严格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锤炼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担当意识,这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基于此,大学英语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避免本土文化缺位。在英语课堂中,传播中国思想文化,打造立德树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平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养培育效用,培养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不同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国的文化形象大使,做世界文明的沟通大使。

三、结语

在当前国际经济文化融合的一体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对于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至关重要。在教育工作中,应贯彻“中体西用”的理念,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语言层面上,强调外语语言的中国化应用,借彼之文,载我之道;在方法层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及教学用具的创新性,通过内容的新颖贴切与学习平台的多元利用,提升学习效果;在意识维上,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加大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出力度,引导学生辩证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孫有中.振兴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成就、挑战与 对策[J].外语界,2019(1).

[3]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EB/OL]. (2018-06-09)[2021-01-20].https://wenku.baidu.com/  view/a514b9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d.html.

[4]刘琦红,秦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6).

[5]张之洞.劝学篇[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4,220.

[6]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7]张雪梅.新时代高校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外语界,2019(6).

收稿日期:2021-03-27

作者简介:王毅(1987—),男,河南平县人,山西农业大学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山西农业大学思政专项重点课题“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zdkt202003);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互联网+教育专项课题“中体西用 虚实共生:‘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HLW-20023);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互联网+教育专项课题“后疫情时代下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立体化模式构建研究”(HLW-20021);山西农业大学202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立体化模式建构研究”(YB-202144)

猜你喜欢

中体西用教学路径大学英语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兼论曾国藩、张之洞的经学史定位
高三复习的概念教学——以“中体西用”为例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