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术后胃轻瘫
2021-12-18刘辉辉柳燕
刘辉辉,柳燕
(1.赤峰学院基础医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2.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术后胃轻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指术后非机械性胃排空延缓而出现早饱、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发作性干呕和呕吐,体质量减轻等临床症状[1]。多见于消化道、肝、胆、胰腺等腹部手术后。近年来术后胃轻瘫发病率约为6%~7%,并逐渐呈上升趋势[2]。术后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术后神经调节异常[3]、胃肠激素浓度下降[4]、胃肠道缺血、水肿及消化液反流引起的局部炎症[5]及术后电解质紊乱[6]。中医依据术后胃轻瘫的症状将其归为“痞证”“胃返”“呕吐”等范畴,发病机制以腹部术后阳明之浊气不降,太阴之清气不升为主。临床中随着腹部手术患者量的增加,术后出现PGC的患者量也随之增加,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严重者需二次手术治疗。通过文献检索及前期临床试验发现,针灸综合疗法可通过调节脏腑气机,疏通经络,增加胃张力、促进胃蠕动,缩短胃排空时间,从而增加胃内滞留液的排空的作用[7],对腹部术后PGS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对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30例采取随机对照分组方法进行药物与针灸综合疗法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肿瘤科、普外科收治的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及电针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甲氧氯普安、红霉素、多潘立酮西药治疗。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术后胃瘫诊断标准[8]:1)胃管拔出后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尤其是固体食物;2)胃引流量>800 mL·d-1,并且持续时间>10 d;3)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4)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疾病等。5)未应用影像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吗啡等。患者全部行泛影葡胺X线造影动态观察(口服或经胃管注入)可见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3)多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湿等因素诱发。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主穴:中脘、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内关(双侧)、公孙(双侧)、三阴交(双侧)、气海,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平补平泻。电针采用华佗牌6805-2型治疗仪,输出电压6 V,选取疏密波进行电针刺激。温针灸选用华佗牌3年艾条。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将0.30 mm×40 mm不锈钢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选取上巨虚(双侧)、三阴交(双侧)加电针;选取中脘、足三里(双侧)做温针灸(将2 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留针30 min,每日1次。
1.3.2 对照组 基础治疗: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每日用3%温盐水洗胃。2)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早期可肠外营养为主,1周后可进行肠内营养。同时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微量元素、电解质和维生素。3)胃动力药物的使用:甲氧氯普安10 mg,每日2次,肌肉注射;红霉素1 g,每日1次,静脉滴注;多潘立酮10 mg,每日3次,胃管内推注。4)心理干预: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本病的病因及预后,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促进其早日康复。以上治疗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胃液引流量;痞满证症状分级(胃部饱胀程度、胃部压痛、嗳气次数)。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疗效[9],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70%;有效,疗效指数≥30%;无效,疗效指数<30%。痞满证症状分级评分,饱胀程度:偶有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明显为3分;胃部压痛: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明显为3分;嗳气次数:少于3次为0分,4~6次为1分,7~9次为2分,多于10次为3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非连续性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连续性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胃液流出量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胃液流出量比较(±s,n = 15) mL
表1 2组治疗前后胃液流出量比较(±s,n = 15) m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78.00±141.53383.33±131.99###治疗组 560.00±229.96 80.00±104.56###△△△
2.2 2组治疗前后饱胀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饱胀程度评分比较(±s,n = 15)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饱胀程度评分比较(±s,n = 15)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01;与对照组比较,△△△P<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0±0.411.73±0.70###治疗组 2.33±0.980.07±0.26###△△△
2.3 2组治疗前后胃部压痛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胃部压痛评分比较(±s,n = 15)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胃部压痛评分比较(±s,n = 15)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01;与对照组比较,△△△P<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87±0.351.80±0.86###治疗组 2.47±0.740.40±0.51###△△△
2.4 2组治疗前后嗳气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嗳气评分比较(±s,n = 15)分
表4 2组治疗前后嗳气评分比较(±s,n = 15)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53±0.520.60±0.51###治疗组 1.79±1.120.21±0.64###△
3 讨论
胃轻瘫中医又称之为“痞满”,《丹溪心法》记载:“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谓也”。术后胃轻瘫患者的表现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征[10-12]。中医学认为,腹部术后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司,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因手术导致局部脉络受损,血瘀气滞,肠腹动力不足而见便闭等证。针灸综合疗法以通经调脏,温阳行气为治疗机制,同时结合“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为治疗理论依据进行腧穴的选择。研究[13-15]显示针灸治疗胃轻瘫疗效显著。 中脘为胃经募穴,募穴不但是八腑会穴同时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联络上、中、下三焦,下穿过膈,同时内关通于阴维脉可宣通上焦与中焦气机;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足三里升提阳气,可增加胃蠕动,促进胃张力,有效地缩短胃排空时间,促进胃液的排空。Caja1间质细胞过度自噬可能引起多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潘小丽等[16]发现电针足三里可抑制ICC过度自噬,同时阻止ICC数量减少,维持ICC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崔丽娜等[17]采用常规针刺结合电针对42例术后胃轻瘫患者进行观察治疗,治疗30 d后,患者胃肠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改善率为95.2%。
低频高能电刺激不仅使胃的慢波频率恢复,还可以改善胃的排空,缓解症状。当局部与远端搭配取穴同时进行电刺激可提高胃肠平滑肌的电兴奋性,取得满意的疗效[18-20]。李登科等[21]通过电针特定腧穴治疗术后胃轻瘫患者19例,3个疗程结束后电针治疗有效率达90%。易新平[22]对120例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治疗组对足三里、上巨虚进行了电针治疗,结果电针组在肠鸣音的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等症状表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腹胀发生率方面也优于常规治疗组。胃肠道的运动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肠壁内在神经系统支配,Yu Huan等[23]发现电针可恢复 Cajal细胞(ICC)的损伤。秦明等[24]发现电针可使DGP大鼠VSC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酪氨酸羟化酶数目下降,而胃的运动调节功能与延髓VSC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密切相关。
温针灸,《医学入门》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温针灸借助艾绒的温经活络之力,增强针刺的通经活络疗效,可以推动经气的运行,促进胃动力的排空伤口的愈合。汪山石《针灸问对》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针刺结合艾灸可起到温补元气的功效,既可以升提脾气又可促进胃气输降,恢复中焦气机平衡[25]。侯晓倩[26]对100例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进行对比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温针灸组术后腹胀、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术后恶心呕吐的治疗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术后胃轻瘫患者,可降低胃液引流量,改善痞满症状,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