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讨论在小学中高年级心理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1-12-17钟菊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5期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小组讨论

钟菊兰

摘要:小组讨论是目前在小学中高年级心理课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教师来说,这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心理课教学中发现:小组讨论在其应用過程中存在学生主动性差、讨论习惯差等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此,提出了形成合理的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问题要难度适中等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组讨论;小学中高年级;心理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5-0017-03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教学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小组讨论的意义

在心理课教学中, 小组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心理教师一般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进行分享和总结。

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它有许多优势。对学生而言,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自我责任感,感受集体的力量。对于教师而言,在心理课中应用小组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更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小学中高年级心育课中,我多次尝试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享和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中同样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惑。

二、小组讨论在心理课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师方面

1. 没有建立稳定的讨论小组

首先,小组人数分配不合适。课堂上小组人数随机性较大,没有形成稳定的讨论小组。心理教师一般没有专用教室,上课时为了方便,随意组合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前后桌四人,或者同桌两人,有些小组人少,有些小组人多。而且经常出现单排学生, 有时还有排除在外的“羞羞桌”,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组织讨论。因此讨论时小组经常是不固定的,人员不稳定,随机安排,学生对小组的归属感不强。

其次,小组内成员差异太小。心理教师为了方便和节省时间,没有对小组进行有效组合,学生自由选择和分配的结果常常是,有些组以男生为主,有些组以女生为主。加上教师对学生们不太了解,经常出现有些组都是活泼开朗的学生、有些组都是安静内向的学生等情况,小组内的成员同质性太强。

2. 不注重具体的小组讨论细节

首先,问题设置不合适。心理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有时设置的问题不明确,或者题目难度太大,让学生无从下手;或者题目难度太小,学生不屑于讨论;还有些题目不适合作为讨论的内容,学生无话可说。

其次,位置安排不合理。心理课上小组讨论的位置很重要,不能太随意。各个小组的位置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都不利于小组讨论的正常有序进行。

再次,讨论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时经常凭自己的主观印象给学生限定时间,课程内容安排较少时就给学生多点时间讨论,内容安排较多时就安排少点时间讨论,对讨论时间的分配也不合理。

最后,小组讨论分工不明确。心理教师没有介绍清楚小组讨论的各个角色,没有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要求,学生随意性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效果。

3. 缺乏健全科学的讨论评价方法

对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心理教师和学科老师一样,比较注重最后小组发言的情况,觉得如果小组讨论发言比较全面和理想,这组讨论的效果就好,而最后发言不理想的小组讨论效果就比较差。这样学生就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讨论的过程。而且有不少小组汇报时并不是汇报小组的观点,而是只说个人的观点,这样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这与心理课注重过程,注重成员的体验和分享的要求是不协调的。同时,对小组讨论的结果的评价往往以教师单方面的评价为主,没有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很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二)学生方面

1. 主动性较差

受其他学科和学生成绩的影响,有些小组讨论时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唱主角,发言和表达的机会都让他们占去了,成绩较差的学生成了旁听者、旁观者。其实在心理课上,并没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别,只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即可,有些学习成绩不好、调皮的学生反而思维更活跃。常让成绩好的学生唱主角,容易导致有些学生参与意识不强,组织效率低,出现“形式主义”“走过场”等情况,学生主动性较差。

2. 没有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觉得心理老师不能对我怎样,不会像语数老师一样拿成绩来约束我,因此有的学生利用讨论时间闲聊,谈天说地,等讨论时间结束了就草草收场,强制让小组中的个别同学发表本小组的观点。还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懂尊重同学,对别人说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时,会报以嘲笑。也有部分学生不懂得倾听,故意打断别人说话。这些不良习惯会干扰小组讨论的效果。

3.组长的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

在小组讨论中,小组长没有发挥出其组织协调的作用,仅仅只是让大家说,然后记录大家的观点,扮演着“记录员”的角色。小组讨论结果汇报时,组长负责把同学说的观点表述出来,这时又扮演“解说员”的角色,没有真正发挥组长应有的组织协调作用。

三、提高小组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一)建立稳定的学习小组

1. 形成合理的小组

小组讨论的人数要根据任务的难易和课程的要求灵活调配。在小班级教学中,一般 4 人一组比较理想;在大班级心理课教学中,6~8 人为一组, 方便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 同时,在分组时,教师应该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尽量做到每组成员性格互补、男女搭配、背景差异、组内异质等,这样才能实现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因此分配小组时,教师可以多征求语数老师或者班主任的建议,询问他们的意见,促使各小组更均衡。另外,小组存在形式要保持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换,否则组内成员的归属感和小组内的动力系统被破坏,不利于后续讨论的有效进行。

2.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

心理课的小组讨论并不存在“优生”和“差生”的说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承担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角色,比如,有人是小组长,有人是记录员,有人是汇报员,还有学生负责解说和补充等。特别是小组长, 要发挥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的作用。告诉学生不能因为自己学习成绩比较差,就不参加讨论或者不当组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能歧视成绩较差的学生,而是要鼓励后者更加开放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第一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多花点时间,对小组的角色专门进行讲解和培训,让小组成员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同时明确自身的任务,为以后小组讨论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注重具体的讨论细节

1.问题要难度适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布置具体明确、难易适中的问题。对小组讨论的问题,心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和选择,问题一定要明确,切忌模棱两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我有一次执教“梦想的力量”主题心理课时,设置了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梦想?”课堂上学生讨论效果很不理想,课后调查才知道,这个问题设计太空泛,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讨论。因此第二次上课时,我把讨论问题调整为:当你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碰到困难和别人的嘲笑时,你会怎么做?这样调整后,问题更具体明确,学生讨论和分享起来有话可说,效果也比较理想。

2.有效安排学生位置

比较理想的讨论位置有半圆模式或 U 字型模式、梅花型模式、圆形模式等,这样不仅方便学生讨论,还能让教师兼顾每个学生, 看到学生讨论的实际状况。在心理课中,如果有专用心理活动室,小组讨论的位置比较容易满足讨论的要求;如果是常规的课堂,教师就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我有一次到其他学校借班上心理课,没有考虑到该校的桌子比本校大很多的问题,安排学生随机前后桌 6 个人进行讨论,这样三张桌子拼在一起之后,学生之间離得太远,讨论时互相听不清楚对方的发言,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心理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对学生的位置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

3.合理分配讨论时间

在小组讨论中,要设置合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一般对 4~6 人的小组,至少要安排 5 分钟左右,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在听一次心理公开课时发现,教师给学生讨论的问题较多,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么多的任务,本来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体验分享,但是心理教师却只给学生 3 分钟。最后学生的分享效果很差;至于情景剧表演,更是没有一个小组能做到。另外,心理教师不能凭自己的感觉随意停止讨论时间,最好用手表或秒表来掌握时间,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现场讨论情况,灵活增加或减少学生的讨论时间。

(三)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

1.引导学生树立时间意识

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故意闲聊,浪费时间。不少学生没有树立时间意识,觉得讨论是随意的,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经常利用讨论时间聊天、娱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可以用秒表倒计时的方式提醒,也可以用播放音乐的形式提醒,也可以在最后一两分钟时教师主动提醒,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

2.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事先约定:要懂得尊重别人,积极参与,不做无关的事情;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插话、讲话,不挖苦讽刺同学;讨论时对事不对人,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要因为自己和他人的意见不合而闹矛盾。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讨论评价

心理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时,不能像语数老师那样以最后的标准答案作为评价讨论效果的依据,而应注重对小组讨论过程的评价。即使最后的讨论没有达成一致,只要讨论的过程体现了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锻炼和提升,就值得肯定。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同时要激励积极参与讨论的小组,不断发挥优势,努力做到更好。适当的时候,可以评选最佳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学习伙伴、最快进步奖等,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讨论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组归属感。

总之,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心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前,最好能在开学前几周就给学生培训,说明要求,并且让学生尝试、体验,提出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只有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讨论习惯,不断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小组讨论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编辑 / 张国宪 终校 / 卫 虹

猜你喜欢

小学中高年级小组讨论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实践与研究
应用“小组讨论法”改进《微生物学》教学的初步实践
唤醒倾听的耳朵,打开合作的心扉
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