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协同评价”机制评价要素及其量化研究

2021-12-16张天祺

科教导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张天祺

摘 要 课程思政旨在探索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原命题,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充分发掘每一门课程潜在的思想政治元素,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出来。然而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精通本课程专业知识,但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储备。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利用专业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和思政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优势,以“协同评价”机制尝试予以解决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评价问题,其中本文着重研究该机制中所需的评价要素及其量化公式的时效性。

关键词 课程思政;协同评价;思政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3.010

Research on Evaluation Elements and Quantif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ZHANG Tianqi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respond to the original educational proposition of "who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and for whom",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Fully explore the potenti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ach course and develo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contained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However, although most professional teachers are proficient i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is course, they lack a certain reser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refore, this topic aims to explore the use of the discipline professionalism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the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nselors, and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the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valuation elements required in this mechanism and the timeliness of its quantitative formula.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ffect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然而近年来,一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难以判断学生思政素养以及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从而改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方式来持续提升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本文致力于加强高校思政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作育人机制,树立“协同评价”的新理念,以取得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就专业课课程思政协作育人的实效。

1 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协同评价”机制

1.1 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现状

在各高校大力建设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同时,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研究一直存在以下困难:(1)专业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偏重科学的专业学科,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的积累和素养的提高,使得一些教师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储备。(2)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判断过于主观。评价一门专业课程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效果,唯一的依据就是参与课程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否通过该课程得到了提高。其中,因为该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具有启迪人们智慧、激发爱国热情等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因此,在现阶段评价和判断方面,多采用教师的主观评价方法,从而导致的结论容易过于主观,与实际情况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差、效性慢等一系列问题。

1.2 “协同评价”机制内容

“协同评价”机制结合了思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各自优势,并评价学生在完成一门专业课的学习后思政素养的提高情况,从而评估该课程的思政效果。“协同评价”机制的具体内容如下:(1)“协同评价”机制,通过两者的协作,将思政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引入专业课思想政治建设中,以弥补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储备的不足。(2)“协同评价”机制将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一同确定衡量课程思想政治效果的主客观要素,利用“协同评价”机制中的各个评价要素量化公式,客观地为学生在参与课程各阶段后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评分,衡量其提高程度以反映专业课程的整体思想政治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专业课课程思政“协同评价”机制,首先需要其评价要素,并将其量化验证有效性。

2 “协同评价”机制的评价要素及其量化

2.1 课程阶段学习的成绩变化

衡量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效果最基本的参考条件是,参与课程的学生首先能够完成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这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效果也一定是不理想的。因此,作为评价要素的第一点,就是客观衡量是学生参与课程的专业表现和表现变化趋势。其中,将评价要素继续细化为两个方面。第一,即是本门专业课课程成绩,通过客观成绩反映其基础的专业表现;第二,课程学习各阶段,其专业成绩的变化趋势,一次性的客观成绩不能完整的反映出参与课程的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综上,可得量化公式:

(2.1)

从上述量化公式可得, 值即为以课程阶段学习的成绩变化评价思政效果的要素值。其中,值为课程各阶段客观成绩的测验值。即对应专业课课程多次测验的客观成绩均值,则为专业成绩的各次成绩前后差值和的均值。为可调整其合理性,将专业成绩的变化趋势乘以系数。

2.2 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的掌握度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该课程思政教学板块中,需要思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进行协作设计,并增加相应的环节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环节。与课程的基础专业分数不同,增加该课程思政考核内容,可以通过参与课程同学所获成绩进一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的评价维度,提高“协同评价”机制评价要素的全面性。因此,将学生对本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内容掌握程度作为本专业衡量课程思想政治效果的重要评价因素。综上,可得量化公式:

(2.2)

从上述量化公式可得,值即为以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的掌握度评价思政效果的要素值。其中,值为各次课程思政板块考核成绩。即对应各次课程思政板块考核成绩的均值。

2.3 专业课课程的主观答辩

现阶段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评价并没有完整科学的体系,因此评价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般方法是对参与专业课的学生进行主观评價。但是,一定比例的主观评价也是“协同评价”机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观评价仍然是衡量参与课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依据。与以往不同的是,改变了主观评价的参考比例,使其量化,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合作进行评价,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综上,可得量化公式:

(2.3)

从上述量化公式可得,值即为以专业课课程的主观答辩评价思政效果的要素值。其中,值为各次专业课教师评价分值,为思政辅导员评价分值。即对应各次专业课课程的主观答辩总和的均值。

2.4 课余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

课程思政的作用不仅要体现在课程中,而且要表现在课程之外。例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可以更清楚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将学生是否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公益类服务作为评价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及参考性,并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各类公益活动设计其参考数值。通过衡量工作量、社会影响、社会价值等作为参考值的设计依据,纳入最终结果。综上,可得量化公式:

(2.4)

从上述量化公式可得,值即为以课余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评价思政效果的要素值。其中,值为各类公益活动的参考数值。即对应各次课余公益活动参与参考值之和。为可调整其合理性,将参与课余公益活动评价要素值乘以系数。

3 校验“协同评价”机制评价要素量化公式

由于各个评价要素量化公式将应用于整个“协同评价”机制中,本文主要研究4个评价要素量化公式于实际学生思政素养评价是否匹配合理,因此需要对上述量化公式进行数值校验以确定其合理性,来确保适用于“协同评价”机制中。在本次校验中,约定在保持其余3项评价要素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验证4项评价要素量化公式,并可得到评价要素值越高所反映参与课程学生的思政素养客观评价越高。同时,需要进一步校验各个评价要素值的排序是否符合现阶段对于参与课程的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排序。

3.1 校验评价要素量化公式系数

本文通过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将多个班级的相同专业课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协同评价”机制的评价要素要求,进行了一定的课程考核设计和数据收集。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多门专业课课程进行系数值校正,此数值仅作用为逼近实际主观评价分值,不影响量化公式的排序功能,可视不同的实验和评价对象进行调整,最终本次校验实验数值如表2所示。

表2 评价要素量化公式系数值

3.2 检验评价要素量化公式的实效性

为检验评价要素量化公式的实效性,即是将评价要素量化公式的结果,与一次完整详细的包含任课教师、思政辅导员、相关同学等对所评价学生采用匿名制主观评分结果进行多次对比。其中所有评分环节均采用百分制,同时确保每组对比数据须在其余三组评价要素值基本相同的前提下进行,最终各组与实际匿名主观评分结果对比如表3-6所示。

从表3-6组对照表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各个量化公式评分的评价趋势与匿名主观评分较为接近。此接近并非指评分数值上,在其他评价要素接近的情况下,所评价学生得到主观评价趋势排名与各评价要素量化公式的趋势排名接近。因此,可以得出各个评价要素的量化公式存在一定的实效性,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学生各个评价要素对其思政素养的影响效果。从而可继续将此评价要素量化公式运用于后续“协同评价”机制公式中,且具备一定的正确性、合理性、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be9cc05ff4733687 e21af45b307e87100f6f811.html.

[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

[5] 孙杰,常静.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现实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16.

[6] 高宁,张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及解决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2020(03):43-45.

[7] 黄磊,葛仕豪.“课程思政”之绊脚石与催化剂[J].科技风,2019(5):11.

[8] 莫建活.新常态下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思考[J].长江丛刊,2018(30):199.

[9] 钱昌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当代困囿与重构[J].中青年学者论坛,2014(12).

[10] 王烨,李亚宁.新形势下专业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浅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高职顶岗实践课“课程思政创新”管理实效初探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