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学生中医诊法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2021-12-16张岑炜赵凯维佟琳韩桢于峥陈曦杜松
张岑炜 赵凯维 佟琳 韩桢 于峥 陈曦 杜松
摘要:中医诊法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解目前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医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中医诊法教学现状、学习内容与方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了解程度4个方面。基于问卷信息反馈,对中医诊法的教学需求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期促进中医诊法的学习、利用与传承。
关键词:中医诊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6-0049-05
Abstract: As the key link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CM diagnosis method was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TCM in 2006.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CM diagnosis method among student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student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urvey contents include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CM diagnosis method, lear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information feedback,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teaching needs and shortcomings of TCM diagnosis method, in order to promote learning, appli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CM diagnosis method.
Key words: TCM diagnosis metho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中医诊法作为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用以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相应疾病作出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006年5月,中医诊法被列入第一批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中医诊法归属于中医诊断学课程,为更好地了解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学习现状,认识中医诊法的教学需求和教学不足之处,促进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传承中医诊法,保護“中医诊法”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本课题组对部分中医院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全国中医院校学生,涵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针灸推拿学及其他类(包括中药学、民族医学等)等专业方向的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群体。
1.2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在阅读相关文献及咨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领域12名专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通过问卷星(https://www.wjx.cn/)进行发放与回收。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基本情况、中医诊法教学现状、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了解程度4个方面,共计30个问题。中医院校学生实名制填写,限制每个IP只能作答1次。同时课题组成员及时在后台查看问卷,核对并提取资料。本次共发放问卷355份,回收有效问卷353份,回收率99.44%,回收问卷填写均完整,有效率为100%。
2 结果
2.1 学生基本情况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353名学生分别来自27个省份的中医院校,前10名详见表1。以北京市学生最多,为110名(31.16%)。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学生最多,为65名;其次为安徽中医药大学51名、北京中医药大学44名、湖南中医药大学32名。353名学生中,男性106名(30.03%),女性247名(69.97%),以20~26岁的学生为主体。按照不同专业统计,中医学专业学生209名(59.21%),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58名(16.43%),针灸推拿专业学生31名(8.78%),其他专业学生55名(15.58%)。其中,专科1名,本科128名,硕士研究生211名,博士研究生13名。在研究生群体中,中医诊断学专业与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学生分别为17、29名,共占13.04%(46/353)。
2.2 中医诊断学教学现状
353名学生中,216名(61.19%)认为自己所在院校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学时合理,11名(3.12%)认为其不合理。在对现版《中医诊断学》教材满意度调查中,对教材满意的学生为200名(56.66%),一般满意为147名(41.64%),不满意为6名(1.70%)。在教材难易程度问题上,有30名(8.50%)认为现版《中医诊断学》教材较难,297人(84.14%)认为难易适中,26人(7.36%)认为教材简单易懂。在回答喜欢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式(多选题)时,排列前3位的教学方式分别为临床实践(278名)、病例分析(255名)、传授式教学(208),而问答式教学(69名)及问卷式考试(37名)排名居后,详见表2。而在另一问题“案例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中医诊法技术”的统计中,有338名(95.75%)学生选择并认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中医诊法技术。
2.3 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345名学生认为中医诊法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中看重诊法学习的学生为17名(4.82%),看重辨证学习的学生为22名(6.23%),认为诊法和辨证均重要的学生为167名(47.31%),看重辨病综合运用的学生为147名(41.64%)。
对中医诊断学相关术语和概念的理解方面,认为其容易理解的学生为64名(18.13%),比较容易理解的学生为154名(43.62%),个别概念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学生为133名(37.68%),不容易理解的学生为2名(0.57%)。选择脉诊是中医四诊中最难掌握的诊法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共有322名(91.22%)。选择学习中医诊法时最应做出的改进方法方面,看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为218名(61.76%),看重跟师学习的学生为71名(20.11%),看重熟读经典的学生为55名(15.58%),看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学生为9名(2.55%)。
对中医诊法历史发展脉络熟知程度方面,十分熟悉的学生为16名(4.53%),一般熟悉的学生为274名(77.62%),不熟悉为63名(17.85%)。据统计,除教材之外未读过其他中医诊法类书籍的学生达161人(45.61%)。在学习古代诊法类文献时遇到的困难方面(多选题),认为文言文读不懂的学生为193名(54.67%),不清楚哪些书重要为183名(51.84%),此两项的回答超过半数;另外,繁体字不熟悉、不知道古籍什么版本好、有问题却不知道怎么查找的学生分别为146、136、113名,均超过100名。详见表3。除四诊外,询问学生对其他代表性诊法有何了解时,了解手诊的学生为83名(23.51%),了解腹诊的学生为82名(23.23%),了解民间特殊脉法的学生为42名(11.90%),对除上述诊法外的其他诊法有所了解的学生为6名(1.7%),而对其他诊法没有任何了解的学生为140名(39.66%)。
2.4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了解程度
对“中医诊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学生为18名(5.10%),一般了解的学生为164名(46.46%),不是很了解的学生为156名(44.19%),完全不了解的学生为15名(4.2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感兴趣的学生为224名(63.46%),一般感兴趣的学生为126名(35.69%),不感兴趣的学生仅3名(0.85%)。作为中医院校学生,要传承与保护“中医诊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认真学习中医诊法理论知识(307名),认真实践中医诊法操作技术(301名),积极探索中医诊法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246名),深入了解中医诊法发展源流(245名),系统阅读中医诊法相关古籍(240名),见表4。
学生认为现阶段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需开展的工作包括,积极保护民间特色诊法(311名),系统整理中医诊法理论、原理及操作技术(309名),调研现存中医诊法古代医籍版本情况(285名),制作相关宣传视频促进“非遗”传播(252名),见表5。
3 讨论
3.1 改进中医诊法教学方式
在本科教学中,中医诊法有关内容被收录于《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因此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能间接反映学生中医诊法的学习现状。问卷结果显示,对中医诊断学教材的满意度方面,仅一半的学生对当前教材满意,147名学生对教材一般满意,还有6名学生对现版教材不满意,并有30名学生认为现版教材较难,而不满意现版教材的首要原因为教材知识点零碎且繁多,不利于系统学习。对中医诊断学教学方式的调查中,临床实践与病例分析教学受欢迎程度最高,而传统的问答式教学与考试受欢迎程度低。这些数据表明现版教材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引导,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并适当结合案例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临床应用。
在研究对象中,338名学生认同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具体中医诊法技术。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应该更贴合临床,增加临床实践部分。这说明,传统的问卷式学习已不应再是课堂的主宰,反观临床实践式与病例分析式教学,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中医诊法进行中医诊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和运用中医诊法。李小亮[2]在案例教学的应用及思考中亦表明,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更符合学生期待的开放式新型教学方法,使学生融入案例场景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与学生的自主性,更适应当今的临床教学实践。随着本科教学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强,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更新,出现了各类新兴教学模式,中医诊断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近年来,翻转课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渐应用于本科教学,为中医诊断学教学提供了诸多参考[3]。同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线上教学受到了诸多关注,谢文英等[4]在中医诊断学在线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指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此前传统教学的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中医思维辨证能力。
3.2 侧重中医诊法教学内容
345名学生认为中医诊法相关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很重要。在具体学习内容上,167名学生看重诊法与辨证,147名学生看重辨病的综合运用。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在整个中医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诊法、辨证与辨病的综合运用更是关键环节,教师与学生均应高度重视。在学习过程中,133名学生认为中医诊断学中个别概念理解起来有难度,主要集中在脉诊与舌诊两部分,如牢脉之脉来实大弦长、坚牢不移,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较为抽象、不易体会。而在最难掌握的中医诊法的选择上,322名学生认为脉诊最难掌握,呼应了脉诊“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特点。提示教师应进一步做好教学设计,对各部分内容重新加以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便于理解、便于记忆,教学内容上应分清主次,加强四诊尤其是脉诊和舌诊的基础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找到突破点,使学生能够具备中医诊断的基本功[5-6]。
3.3 增设中医诊法古籍文献阅读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对中医诊法历史发展脉络不熟悉的学生为63名;除中医四诊外,对其他诊法没有任何了解的学生有140名;而除了《中医诊断学》教材之外未读过其他中医诊法类书籍的学生为161名。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古代诊法相关文献扩充知识面的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着繁体字不熟悉、文言文读不懂等知识储备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不清楚哪些书重要、不知道哪些版本好等书籍选择上的问题。因此,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中医诊法类古籍文献进行推广,提升学生阅读繁体字、文言文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中医诊法发展历史的了解程度。应超男[7]认为,古籍文献阅读推广是向师生展现古籍经典、普及古籍知识的必经之路,激发师生阅读古籍经典文献的意愿,在推进全民阅读、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便是经典古籍的最好归宿。
3.4 继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
在调查学生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了解程度时,对其非常了解的学生仅为18名,而不是很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多达171名。但与此同时,有224名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感兴趣,这表明2006年“中医诊法”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其传播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医诊断学为中医专业必修课之一,然而学生对于“中医诊法”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可见大部分院校在中医诊断学这一课程教学上的局限性。
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的传承和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中医诊法知识体系庞大,且主观性强,过于抽象,晦涩难懂,同时教学与临床结合度不高,学生不易掌握;⑵若无传统文化背景,易将中医简单理解为“术”,而非“道”,因此中医学生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及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立;⑶中医诊法传承所需时间成本高,对学生医学素养要求高,导致中医医生水平良莠不齐,优秀人才稀缺;⑷中医诊法相关的资源开放力度较弱,存在古籍缺失、获取与还原困难的问题,同时部分民间特色诊法正在逐渐失传、消失;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其传播与推广的力度较弱。
针对如何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的问题,参与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认真学习中医诊法理论知识及认真实践中医诊法操作技术最为重要。身为中医人,每个人都是“非遗”中医诊法的传承人,作为学生,更应在学习中医诊法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更多地阅读相关中医诊法古籍,了解中医诊法发展源流,积极探索中医诊法在当代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作为“非遗”保护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保护民间特色诊法,系统整理中医诊法理论、原理及操作技术,调研现存中医诊法古代医籍版本情况,制作相关宣传视频促进“非遗”传播,以促进“中医诊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白庚胜.中国民間文艺学年鉴:2006年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
[2] 李小亮.案例教学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45):58-59.
[3] 邓向亮,巫丽红,谢璐,等.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4):8-10.
[4] 谢文英,宋倩红,包永生.中医诊断学在线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7):164-166.
[5] 李悦,王学岭,陆一竹,等.中医诊断学教材内容优化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3):110-112.
[6] 陈锐.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实践与启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354.
[7] 应超男.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阅读推广的实践和新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9):54-58.
(收稿日期:2021-03-09)
(修回日期:2021-04-15;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