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中医防治疫病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1-12-16王霜王国为杨威
王霜 王国为 杨威
摘要:目的 利用知识图谱绘制软件CiteSpace分析中医防治疫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11年5月28日-2021年5月28日中医防治疫病研究领域相关文献,以作者、机构、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 共纳入1189篇文献,作者共339人,涉及关键词403个,9个聚类高频关键词,热点关键词为临床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疫病、肺炎、三年化疫、用药规律、湿温、温疫论。结论 中医防治疫病研究关注度较高,领域发展良好,研究作者和机构间的合作网络有待加强,研究由侧重理论研究发展到侧重临床研究。
关键词:中医药;疫病;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6-0008-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with TCM by using the knowledge mapping software CiteSpace. Methods Literature related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with TCM from May 28th 2011 to May 28th 2021 in CNKI was retrieved, and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were set as nodes for visual mapping analysis. Results Totally 1189 articles were included, with 339 authors, involving 403 keywords and 9 clustered high-frequency keywords. Hot keywords were clinical research, COVID-19, TCM, epidemic disease, pneumonia, epidemic transformation in three-year (Sannian Huayi), medication rules, damp-warm temperature, and warm epidemic theory (Wen Yi Lu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with TCM is of high interest and the field is well developed.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among research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research has developed from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 TCM; epidemic disease;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knowledge map
中醫重视疫病的理论探讨,自《伤寒论》《温疫论》等问世后,中医在防疫治疫方面有诸多学术争论。对疫病的认识基本遵循《素问·刺法论篇》“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论点,将疫病定义为传染性强、流行性广、起病急剧、危害性大、不论年龄性别皆可染病,并且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的总称[1]。中医防疫治疫的实践源远流长,自西汉以来,中国先后发生300多次较严重的疫病,中医对天花、疟疾、麻疹、白喉、霍乱、鼠疫等疫病均有明确记载,治疗经验积淀丰厚。CiteSpace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软件,能形象地展示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研究前沿。通过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变动趋势,确定研究主题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2]。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近10年中医防治疫病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探索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提供参考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在CNKI“医药卫生科技”文献分类目录下,检索方式为主题(精准),检索时段为2011年5月28日-2021年5月28日。检索式为SU=(疫病+瘟疫+天行+疫疠+疠气+戾气+疫气+杂气+异气+时气+时行之气+乖戾之气+毒气+疫+疠+瘟+戾)*中医,数据库选择“期刊”“硕博论文”。本次研究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28日,拟与之相应以探讨年际变化,故2011年未取全年数据。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医防治疫病主题并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⑵与主题相关可检索到的学位论文。
排除标准:⑴单独论述动物疫病的相关文献;⑵有关个人事迹的报道文献;⑶未注明作者的文献(知识普及性的文献)。
1.3 数据分析
将所纳入的文献以包含题名、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发表年份、期刊等的Refworks格式导出,采用CiteSpace软件内置功能进行格式转换,导入CiteSpace5.8.R1,时间分区为2011-2021年,采用1年分区法,阈值设置为50。当节点类型选择作者时,剪切方式设置为无;当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时,剪切方式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以作者、机构、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别得到中医防治疫病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的共现视图和聚类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获得文献1383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189篇,其中,期刊文献1036篇,硕士毕业论文105篇,博士毕业论文48篇。
2.1 发文时间分布
科学文献发文趋势能够展现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及所处的研究阶段。本研究检索时段为2011年5月28日-2021年5月28日,2011年、2021年均为非整年的数据,分别发文34、111篇。表1为2012-2020年中医防治疫病相关文献的发表情况。2012-2019年发文量基本保持稳定,年发表论文量在100篇以下。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后,发文量骤然增长,2020年发文量达589篇。总体来看,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中医防治疫病研究将受到持续关注。
2.2 机构分析
按所有作者所属机构进行统计,中医防治疫病研究领域机构共195个,发文量≥15篇的机构有20个,见表2。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发文73篇,中国中医科学院紧随其后。其中,东直门医院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广安门医院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附属医院,均为独立法人单位。从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的研究机构略显薄弱。
2.3 作者分析
1189篇中医防治疫病文献的作者共339人,见图1。对排名较靠前的作者利用机构名称加以限定,未发现重名作者。发文量≥10篇的作者有6位,分别为刘清泉(14篇)、何健卓(11篇)、卜建宏(11篇)、王玉光(10)篇、任晓荣(10篇)、于淼(10篇)。图1中连线为356条,由线条连接紧密情况可知,中医防治疫病文献作者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团队内合作紧密,如刘清泉、王玉光、杨丰文等,李修洋、朱向东、雷烨等,团队内合作次数较多。但各团队间的连线较少,距离较远,显示各团队间的合作比较薄弱。另外,图1中有单独散落的节点,显示一部分学者是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以两两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不同颜色的连线显示不同的年份,图中何健卓、方邦江、周爽、易国祥等学者的研究年份较新(为红色连线),其余学者研究年份较早。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选择关键词为节点类型,绘制中医防治疫病相关文献关键词图谱。为了使图谱更具代表性,将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新冠肺炎”合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与“中医”合并为“中医药”等。统计后发现,所纳入文献关键词共403个,连线150条,网络密度为0.001 9,见图2。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能够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该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频次≥22)有10个,见表3。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频次最高,为507次;“中医药”“辨证论治”“中医证候”等与中医药相关;关键词“五运六气”“三因制宜”等体现了中医防治疫病时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探讨,研究热度较大。
中介中心性可以判断节点在网络信息交流过程中的能力强弱[3]。中介中心性≥0.41的10个高中心性关键词见表4,代表目前中医防治疫病研究领域中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严重不良反应(SAR)、中医经典研究(《伤寒论》《黄帝内经》)、周仲英的学术思想探讨等方面。
2.4.2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判断中医防治疫病的研究热点与趋势。通过对中医防治疫病研究领域内关键词突现分析(见图3)可知,学术思想和艾滋病相关研究突现从2011年开始,分别持续到2017年、2019年;2012年开始对湿温、湿疹、病因、手足口病进行相关研究,其中湿温的研究较其他3个关键词更持久;2014年开始出现清瘟败毒饮、文献研究;用药规律和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集中于2017-2019年,可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研究关联性。但上述关键词的研究均呈现短暂的突现性,没有持续下去。
2.4.3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中医防治疫病相关文献关键词共形成9个聚类(见图4)。中医防治疫病聚类网络图Q值为0.576 2(>0.3),表明聚类显著,具有合理性。9个聚类分别为临床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疫病、肺炎、三年化疫、用药规律、湿温、温疫论,表明聚类主题明显,聚类文献相似度较高,聚类可信度高。
3 讨论
通过分析关键词共现、突现及聚类图,发现目前中医防治疫病研究热点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观察、三年化疫、湿温及对《温疫论》的研究。
3.1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
可分为综述、临床观察、辨治思路、治疗及预后探讨。其中对辨治思路的研究较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分析其原因有湿毒疫[4]、寒湿疫[5-7]、浊毒疫[8]的分歧,还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是痰邪致疫[9]。中医辨证论治,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划分为不同的证型,其治疗有益气化瘀、凉血化瘀等化瘀法[10],燥脾湿、泻脾热[11],清热透邪法[12],宣肺透邪、健脾除湿法[13]等不同治法。各家说法不一,百花齐放,为抗击疫情贡献中医智慧。
3.2 对三年化疫的研究
主要是从三年化疫的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辨治思路和方法[14-16],包括中医运气学三年化疫的理论探析,把握三年化疫的规律[17],或是马印麟对《素问遗篇》三年化疫理论应用的创新性挖掘[18],或从三年化疫理论研究北京地区几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与异常气候变化年份之间的关联性[19]。
3.3 对湿温的研究
文赟等[20]以中气与中焦脾胃的联系作为切入点,探讨中气与湿温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叶琳琳[21]从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禁”理论,转述湿温病误治后产生的诸多变证,从湿温误治来认识治禁。张梦等[22]通过历代医家对濕温概念的解析,以理论还原的方式分析不同观点,认为湿温的概念应该回归湿疫的内涵,理清相关概念解析。高志旭[23]对吴鞠通论治湿温病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在用药上,吴氏多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达到宣通肺气、淡渗利湿的作用。
3.4 对《温疫论》的研究
对吴又可《温疫论》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疫病特色和诊疗思路,如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思考吴又可《温疫论》证治[24],或是通过吴又可《温疫论》中大量下法的论述,归纳其运用下法的特色[25],又或是运用文献学研究法,收集《温疫论》相关文献,总结其学术思想和特点[26]。另一类侧重于用《温疫论》的学术特色对时下流行疫病的发病特点、诊疗特色、防治措施进行探讨[27-28]。
4 小结
本文运用CiteSpace对纳入的1189篇中医防治疫病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年发文量趋势,可以判断出该项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梳理中医防治疫病的研究概况,对了解其发展前沿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作者、机构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在中医防治疫病相关文献339名作者中,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有刘清泉、何健卓等;研究机构有195个,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作者及机构虽不断增多,但研究团队相对分散,团队之间合作不紧密,今后需要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医防治疫病的科研环境。
近10年数据分析可见,中医防治疫病相关文献关键词共403个,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的频次最高,合理性聚类为9个。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结果显示,中医防治疫病的研究热点,由早期《温疫论》、三年化疫、湿温、学术思想等文献理论研究,到近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观察、用药规律及防治探讨,说明中医防治疫病由理论探讨逐步发展为临床应用,中医防治疫病的研究热点趋势正在加速形成,期待更多新的发现推动中医防治疫病研究持久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邱模炎,高杰东,黄福开,等.中医疫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
[2] 赵蓉英,许丽敏.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5):60-68.
[3] 王松,杨涛,胡孔法.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肺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10):3549-3557.
[4] 郑彩霞,聂伟,汪严,等.基于“非其时而有其气”湿毒致疫浅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J].新中医,2021,53(10):187-191.
[5] 代渊,罗洁,段大跃,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病机恶变规律探讨及中医防治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 22(9):3323-3327.
[6] 邸莎,沙洪,樊瑷晗,等.从武汉2019-2020年之交的气候变化论“寒湿疫”的成因[J].吉林中医药,2021,41(3):287-290.
[7] 柴瑞霭,柴崑,李鹏涛,等.从中医“寒湿疫”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思路[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4):565-567,574.
[8] 马运涛,王斌,吴深涛.吴深涛教授从“浊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证体会[J].天津中医药,2021,38(8):966-970.
[9] 沈燕平,朱逸明,谢凤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痰邪致病”相关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8):3079-3083.
[10] 邹菲,刘福明.化瘀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探析——基于心肺相关理论[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5):165-167.
[11] 姜昕,庞立健,吕晓东,等.从脾湿肺燥论治病毒性肺炎[J/OL].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04-09].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 21.1543.R.20210408.1732.004.html.
[12] 黄宝驹,张茂,赵裕沛,等.清热透邪法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4):1257-1261.
[13] 仝小林,李修洋,赵林华,等.从“寒湿疫”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策略[J].中医杂志,2020,61(6):465-470,553.
[14] 吕英,宫凤英,李爱武.《黄帝内经》三年化疫与2019冠状病毒病的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3):1104-1106.
[15] 张勇,刘辉,陈海成,等.结合地区气候特点从“三年化疫”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1,13(1):51-53.
[16] 唐利,古继红,杨忠华.基于《素问遗篇》三年化疫对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认识[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3):561-565.
[17] 崔洪涛,苏颖.《黄帝内经》“三年化疫”理论五疫成因规律探求[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5):881-883.
[18] 王国为,徐世杰,杨威.清初医家马印麟对三年化疫理论的创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360-5363.
[19] 张轩,刘忠第,贺娟.基于“三年化疫”理论探讨北京地区几种呼吸道传染病与异常气候变化的关联性[J].中医药学报,2014,42(6):25-30.
[20] 文赟,吴晨荻,肖古月,等.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4):12-14.
[21] 叶琳琳.以误治辨湿温“三禁”[J].中医药通报,2018,17(2):13-14,26.
[22] 张梦,王晓梅,刘清,等.湿温概念辨析[J].中医药学报,2015,43(3): 1-4.
[23] 高志旭.吴鞠通湿温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D].承德:承德医学院, 2020.
[24] 张再良.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3): 6-9.
[25] 张玥.吴有性《温疫论》下法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14(10):159-160.
[26] 夏心昊.《温疫论》学术思想及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0.
[27] 丁辛,吕文亮,刘之义,等.应用《温疫论》膜原九传理论指导重症新冠肺炎论治[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50-53.
[28] 杜松,彭鑫,李菲.疫病診法理论探讨及其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42-944.
(收稿日期:2021-08-26)
(修回日期:2021-09-18;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