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入型安全教育的“三结合”

2021-12-14朱莹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

【摘 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但丰富多彩不只意味着处处是“精彩”,还意味着“危险”的存在,“精彩”与“危险”并存,这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在育人原则与“生活教育”的指导下,安全教育理当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使学生具备安全意识、生成有效保护自己的能力。此目标则对安全教育的深入性、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此要求的具体落实和满足之法则可分为单一结合多元保障全面安全、理论结合实践深化安全意识、学校结合家庭助力习惯养成此三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入型;安全教育;“三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42-02

安全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教给学生有效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与法治教师当肩负此项使命[1]。但该如何具体地履行责任、完成使命呢?首先應当明确安全教育的目标,即让学生真正生成高度的安全意识、真正具备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其次是应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可从以下三个结合着手。

一、单一结合多元保障全面安全

“安全”的概念是广义的,涉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网络安全、消费安全等多类范畴,简言之,所有与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的内容,皆应当被纳入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的体系中。深入型安全教育的第一达成路径便是“单一结合多元”,此路径能为学生的全面安全提供保障、奠定基础。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设立了相应的章节内容。以使学生生成安全意识为目的、以营造浓郁的安全学习氛围为手段,教师对此内容的处理方式与教学方式则应当为“整合”,以形成一个安全教育专题,进行持续的集中教学,这需要重组教材内容,实现“跨册”“跨年级”的教学。

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中涉及车祸、火灾、溺水、偷盗抢

劫、拐卖等安全问题;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中则涉及个人隐私泄露、不良和虚假信息入侵、网上诈骗、网络游戏、虚假广告等的安全问题;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中则涉及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害的安全问题……对此,教师可进行分类整合,如网络安全、消费安全、交通安全、人际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后按分类结果进行教学内容整合和集中授课。相比于按照教材内容顺序的分册、分学期的分散性授课而言,这样的授课方式显然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为深入型的安全教育奠定了基础[2]。

二、理论结合实践深化安全意识

在“教什么”的范畴划定、所教内容的全面性、完善性得到保障之后,则当科学探讨“如何教”,以让学生生成高度的安全意识与真正的自我保护能力。尤其要重视创新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说教”“读课本”的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倡“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他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说道:“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师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即师生需在“做”中学、在“做”中教,以使学生掌握真正的技能,而不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这才是真正的育人。

将此运用到安全教育之上,如教学生遵守交通秩序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切实来到大路上,教其看到实际的红绿灯、斑马线,教其识别实际的人行通道、机动车道,使其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导致的可怕后果;而后带领其进行实际的“红灯停,绿灯行”“靠右顺行、靠边走”等的练习……再如,教学生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则可在事先与附近商家沟通好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来到真实的消费场地并发生真实的(教师与商家扮演)的消费纠纷,如商家说某一位同学夹带了没付款的商品,从商店出来后发现所购买物品有质量问题等。对此,则先让学生去自主解决,以暴露出其“同意商家搜身”“直接粗暴地进行反抗”等的错误做法来,而后教师则以身示范正确的做法:出示凭证,协商解决,向消费者协会或工商管理部门投诉。以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而形成运用正确的方法维护和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此过程则是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度内化交通规则、生成交通意识与形成权利意识和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过程[3]。总之,“理论结合实践”

“在做中学”解决的是安全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指向的是在“教学方法”维度上对深入型安全教育的落实,达成的效果则是学生安全意识的真正形成,是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三、学校结合家庭助力习惯养成

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5+2=0”甚至是“5+2<0”的说法,该说法尽管并非一定存在,但也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在上述的“单一结合多元”“理论结合实践”的策略之外,还当通过家校合

作,满足持续教育的需求,以使“保护自身安全”成为学生的基本意识和行为习惯。

此外,还应注意家校之间如何合作的问题。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里学了什么,让家长明确合作方向。具体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建立家长群,在当堂课完毕之后,教师则将当堂内容以简明扼要的提纲形式发在群里。此后,则需要家长配合教师对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进行正向的引导和监督[4]。

总之,“单一与多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三结合”,可在促进安全教育“完善”“实在”“持久”的基础上,促成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切实形成和提升,使小学道德法治课程安全教育收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分析[J].中华少年,2020(11).

[2]龙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教学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5).

[3]邓生锋.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20(30).

[4]谭丽君.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新课程(上),2017(12).

【作者简介】

朱莹(1989~),女,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浅谈初中校园安全教育
信息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