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落实“情感驱动”的策略
2021-12-14翟雪梅
【摘 要】情感是音乐产生的动力,因此“情感驱动”则为音乐教育的重点,即教师需先使学生产生情感,或释放其情感,而后再使其感知音乐,此时的音乐感知便是鲜明的,此时的音乐育人作用也才是显著的。本文就具体的情感驱动方式,依据学生的感知和情感发生规律,从音画结合,以图画驱动情感;故事讲述,以情节驱动情感;身体律动,以动作驱动情感;自伴奏歌唱,以发声驱动情感四个方面阐述音乐教学落实“情感驱动”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驱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38-02
《毛诗序》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即音乐(咏歌)产生的根源是人内心情感的萌动,音乐是对情感的有声转化。基于此,教人感知音乐的音乐教育的逻辑方式也当为“情感驱动——音乐感知”。因此,对如何落实“情感驱动”,如何驱动学生情感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便为有效音乐教学的关键[1]。
一、音画结合,以图画驱动情感
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人们创造了音乐,而人的情感来源于什么呢?自然来源于“外物”、来源于一定的情境。因此,驱动学生产生情感的方式之一便是对“外物”“情境”的呈现,但在这里,并不要求对驱动乐曲创作者创造乐曲的情境的再现,可以是与乐曲的情感基调相吻合的任何情境。但情境的呈现方式需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感知规律,音画结合的方式即是让学生通过与乐曲情感基调相符的图画产生情感,而后进入乐曲感知中,达成感知乐曲所蕴含的情感的目的,同时也可奠定顺畅分析乐曲的情感表达方式的基础。如在教学《蓝色多瑙河》一曲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是对奥地利多瑙河及多瑙河河畔人文风情的展现,灿烂的阳光,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光的河水,穿着鲜艳裙装,看河水的少女……这样的图景自然能够使学生在心中产生美好的想象,荡起美好的、惬意的、欢快的、幸福的、悠然的、诗意的情感,而這也恰是作者创作乐曲时内心所怀揣着的情感。由此,再伴随着视频听《蓝色多瑙河》乐曲,学生则能够理解富有变换的乐曲节奏和旋律所传递的恰是那幅美丽河畔的景象,是在河畔的人们或惬意、或快乐、或舒展的情态[2]。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章法,即分析“乐曲为什么能够传递这样美丽的景象、这样多元的情感”。最后得出答案:序奏之所以能够让人想象到“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的图景,是因为乐曲采用了小提琴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的方式,以模仿黎明的初露,后采用了用圆号吹奏徐缓优美的旋律的方式,以模仿黎明到来,初阳不断高升而不断使多瑙河渐渐明显的形态。在此,学生则可明晰乐曲的乐器运用、旋律、节奏的急缓对情感表达的效果,在提升其音乐鉴赏力的同时,深化其对乐曲所描绘情境,所表达情感的感知。
二、故事讲述,以情节驱动情感
形象生动的“图画”“图景”是再现“外物”“情境”以达到驱动学生情感的目的的一种方式,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讲述故事来驱动学生产生情感。因为乐曲家创作乐曲的情感驱动可能来源于外物,如《蓝色多瑙河》,也可能基于作曲家自身的经历,这些不能径直通过“图景”来呈现,但可通过故事讲述让学生去感知、去与作者“共情”[3]。如在教学《外婆的澎湖湾》一曲时,教师则可先向学生讲述这首歌曲的演唱者潘安邦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潘安邦的小男孩儿,因为他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所以他从小就跟着外婆长大。他很喜欢和外婆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起看前面绿油油的草地,在草地下面一片白色的沙滩,在沙滩下面的澎湖,在斜阳照耀下的澎湖中不断进港出港的船只,很喜欢听外婆给他唱歌。有一次,看着这些船只,外婆问坐在她身边的安邦说:“你喜欢看出港的船,还是入港的船?”安邦说:“出港的船。”外婆说:“你这个小朋友,志向很大。小邦,你想做什么,你就去,不要管外婆,外婆会好好地照顾自己,你只要每天打电话给我就好了。”后来,安邦成为了著名的歌手。有一天,正当他要去参与一场盛大的演出时,却突然接到了外婆去世的噩耗,他心痛如割,在唱完《外婆的澎湖湾》后很长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公开唱过这首歌……听完此故事,学生在内心能够生成温馨、幸福的情感,当然,同时还有遗憾、心疼、难受等情感,此情感也恰是作者蕴藏在乐曲中的情感。因此,依托此情感听《外婆的澎湖湾》一曲,学生也自能够通过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和悠然优美的旋律感受到乐曲声及歌唱声中所蕴含的对外婆的爱与怀念之情,想象到乐曲所描述的安邦和他的外婆在童年时期所度过的那段美好温情的岁月……同样地,在此时,若再对乐曲的章法进行分析,学生也能够顺畅地理解乐曲章法的含义和缘由[4]。
三、身体律动,以动作驱动情感
由于乐曲本身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因此,在没有画面,没有故事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够在单纯地倾听乐曲的过程中感受到乐曲的情感基调和大致的情感变化,因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但这里产生的情感往往是肤浅的,是只限于“基调”层面而无法到乐曲细微深入的情感世界中去的。若加上画面与故事,这种情感感知深度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化,但达到的“深度”依然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呢?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情感与音乐的逻辑关系,还揭示了情感与舞蹈、音乐的关系,即舞蹈比音乐更能够表达人的情感,也自然能够驱动人的情感的产生与深化。因此,“身体律动”亦当成为继“音画结合”“故事讲述”之后的第三种“情感驱动”的方式。如在教学《好一个土娃子》一曲时,教师可基于乐曲鲜明的节奏,设计身体律动动作,对乐曲开始的“土土的土娃子,土得掉渣子”,则可将对应动作设计为“前四拍为点四下头(身体不动),后四拍为头不动、眼睛朝左右来回两次”,以鲜明刻画一个鬼灵精怪的“土娃子”形象;对于后两句“粗粗的粗嗓
子,哼不成调子”,则可将对应动作设计为“前四拍为捏四下嗓子,后四拍为左右叉腰,右手手掌掌心朝外置于嘴边,嘴张大,上半身从左向右做呼唤状”。由于身体的律动是随乐曲的节奏和旋律设计的,而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则是对音乐情感的外化,加之动作的方式也是随歌词的情节设计的,学生在身体律动中则更能够鲜明地感知到乐曲的节奏和旋律,感知到乐曲所刻画的天真、调皮、可爱、勇敢、坚强的“土娃子”形象,而这样感知的过程也是音乐滋养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情感的过程,律动的过程便是释放学生天性、陶冶其艺术情操的过程。
四、自伴奏歌唱,以发声驱动情感
除“身体律动”外,借用乐器的“自伴奏”与“自歌唱”亦可通过“释放情感”的方式实现学生情感的驱动,从而促其对音乐更深入感知。如对于上述《好一个土娃子》一曲,相较于对乐曲单纯的倾听或者单纯结合身体律动的倾听,学生在身体律动的同时又唱出来,或者是在身体律动结合唱出来的同时,又注重用手、用鼓、用小木锤等在广泛意義上的“乐
器”将其节奏和旋律表现出来,学生内心所产生的情感及对乐曲的感知深度则显然要更为热烈、浓重和深入,其在心灵和精神上得到的愉悦与陶冶也显然要更为显著。除此之外,创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德国杰出音乐家奥尔夫认为,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自古如此。而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因此,“自伴奏”与“自歌唱”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音乐表现力。
基于此,教师则可组织自伴奏与自歌唱比赛。学生可合作参加比赛,也可单独参加比赛,团体比赛则可融入更多的“乐器”,如每人都负责自己的鼓、沙锤、木琴等乐器,歌唱形式也可更为多元,如轮唱、合唱等。个人比赛则更利于个人风采的展现,也更利于对乐曲本来样貌的更好诠释。
总之,音乐产生的动力是情感,音乐教育的重点则应当为对学生情感的驱动,而具体的驱动方式,则可依据学生的情感感知规律,定位为图画、故事、身体律动与自伴奏歌唱四种。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更合乎音乐的规律,学生感知的规律,将更利于音乐育人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吴一波.奥尔夫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6(5).
[2]黄小蕊.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杨萍.小学音乐教育“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分析[J].艺术评鉴,2018(24).
[4]邢然.小学音乐教学中创设体态律动,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北方音乐,2018(24).
【作者简介】
翟雪梅(1979~),女,江苏邳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