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科融合视角例谈初中历史教学

2021-12-14姚林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历史

姚林

【摘 要】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历史和文学都属于人文学科,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而文史整合教学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学科当中所蕴含的文学素材,还能通过文学手段重现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是提高学生历史感知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围绕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史整合展开探讨,分析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融合;文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14-0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而林崇德教授在《21世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也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科融合的价值,将其作为学科教学的创新点。文史结合就是将文学内容与历史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对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剖析教学中的障碍点,利用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利用史料实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追求和家国情怀,深度构建学生的唯物史观。

一、历史与文学深度融合的价值

历史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历史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不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最终目标。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培养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1],是因为脱离了文学的历史就会变得乏味无趣,而脱离了历史的文学则变成了无根之木,毫无价值。一方面,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载体;另一方面,有了文学价值的历史才能够熠熠生辉,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文史整合教学的实践分析

文史结合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学术传统,综观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很多篇章都有文史结合教学的案例。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饮冰室合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用文学作品来探究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课后活动要求学生去查一查退避三舍、纸上谈兵、老马识途、百发百中、唇亡齿寒、卧薪尝胆、朝秦暮楚、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成语,哪些是春秋时期的,哪些是战国时期的。通过查询这些成语典故,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成语故事的来龙去脉,对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史实和成语的寓意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介绍了萧华将军和《长征组歌》的创作历程,高度还原了红军长征艰辛的过程,讴歌了红军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意志。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几乎在教材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见文史结合的案例。

由此可知,文史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落实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此,笔者以“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文史结合教学的方法。

(一)初次尝试:呈现大量史料,创设情境

以大量的史料为主线,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感受三国鼎立形成的漫长过程。

第一次教学流程如下:

(1)用图片和史料引入教学,突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背景。从学生已知入手,既是复习,也体现了历史脉络的连续性。

(2)通过史料阅读及观察割据示意图、人口变化示意图,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宁,渴望统一,由此得出第一篇章——人民求安宁。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讨论什么样的人能带领人们走向统一。

(3)分析史料,理解曹操崛起的原因,理解流民屯田的影响;结合多种材料综合分析对比袁曹实力;通过军事地图引导学生解读官渡之战并得出其影响;通过阅读军事地图和史料,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赤壁之战让三分天下成定局。由此引出第二篇章——英豪逐一统。

通过第一次教学尝试,课堂出现了“如果我是曹操,我会如何招揽人才……”“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做……”“如果诸葛亮草船借箭没有成功……”“如果诸葛亮没有借来东风,赤壁之战的结果会怎样……”等话题讨论。显然,学生不再是历史故事的被动听众,而是一个个身临其境的历史探究者。学生已经被多个文学作品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但是笔者却发现如果史料太过复杂,学生就不愿意去阅读、去探究,即便有真实的史料,学生也更愿意去讲述和相信他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故事。

(二)再次尝试:立足史料,严谨治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众所周知,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可谓“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但是由于现在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太过宽泛,学生从许多小说、故事和影视作品中获取了很多不真实的历史信息,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要让学生正确地区分史书和文学著作。

第二次教学尝试,笔者提前准备好赤壁之战的纪录片和《资治通鉴》对于赤壁之战的记录,为学生解读真实的赤壁之战的过程,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资料不讲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件?”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培养史料实证的精神。

但前两次教学尝试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没有使得国家完全统一,但是从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到实现局部统一,这也是历史的进步。正如曹操《述志令》所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统一自古以来就是大势所趋,不管是曹操、孙权,还是刘备,都在积极地发展经济,为统一而努力。

(三)第三次尝试:升华情感,感悟家国情怀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做了如下教学调整。首先,在第二篇章“英豪逐一统”这一环节的最后增加史实,让学生结合材料讨论分析这一问题:天下已经三分,那人们为统一所做的努力还有意义吗?让学生明白并不是要完全统一才值得肯定,由分裂割据到实现局部统一,这也是历史的进步;其次,增加第三篇章——

“统一路漫漫”。向学生提问:“如此艰难,为何还要追求统一?”并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解读人民对统一的追求。

三、文史整合教学的反思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像古人一样思考问题,感受历史学科的严谨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历史教学单纯地依靠知识学习来展开,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运用文史整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升[2]。

【参考文献】

[1]张翠秀.浅议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9(21).

[2]王必闩.研读教材细节 激发学习兴趣——以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0(2).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初中历史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