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物化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2021-12-14孙洁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

【摘 要】实物化是对具体实物实景进行加工处理。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空间联系性,很多原理都抽象难懂,实物化教学是将实物与教学内容结合,实物的模拟和演示能够更直觀地展示地理规律和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实物化展示需精心设计,因此实物的选取以及教学中的可预见性问题探究相当重要。教师通过实物多角度展示分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关键词】高中地理;实物化;生活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063-0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直接传授已经成熟的理论和成果,教师和学生难免被束缚在课本的框架中,理论的实际性追溯难以完成。地理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学生无法体验到所有知识的形成,加之几乎全部教学都在教室内进行,学生和现实生活往往处于脱节状态。实物化教学使得知识的展示更加生动直观、丰富多彩,对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实践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下面笔者谈一谈实物化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一、就地取材演示

图形、图片往往将客观地理信息定性定量简易化处理,这样一些信息细节势必被忽略掉,如果光凭语言描述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对此,教师可就地取材,利用教室内的物件进行演示,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等高线地形图——陡崖”这一知识时,若干等高线重叠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讲桌的一个立面演示等高线重叠后悬崖陡峻的形态,对于崖顶、崖底和相对高度的确定和计算,教师可以借助作业本,将作业本在讲桌顶部和底部进行斜坡处理。虽然不是实际的悬崖峭壁而且略显简陋,但比较形象朴实,就地取材最重要的是教室内的事物就在身边,获取省时省力[1]。

二、选择实物化的视频和图片

现代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图片和视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内很多真实的地理实物不能完整呈现,如世界各地的气候、河流、交通和城市等。此时图片和视频就成为了实物的模拟,有效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能展示知识所涉及的实物属性,图片和视频的利用既能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的简化处理,又能通过对比、动态展示锻炼学生分析类比的能力,使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如在讲解“西北土地荒漠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引入甘肃民勤“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的先进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艰苦卓绝、抗击沙化的决心,形成环保意识,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在教学中进行实物展示

部分学生生长在城市,对于农作物习性和生长过程比较陌生。

如小麦、水稻、棉花,只是见过图片而未见实物。在讲授农业部分时,教师可以展示这些作物并配以图文注解,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这样的知识掌握效果更佳。

再如教学“土壤类型”相关知识时,中国地大物博,土壤类型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取样荒漠土与南方红壤进行对比,结论一目了然:红壤黏重、荒漠土疏松透气。整个课堂充满了乡土气息,可以进一步引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的内容。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学生对沙尘暴肆虐和浮尘、扬沙天气有深刻的感受,有些学生会发问:世界瞩目的“三北防护林”体系怎么就抵挡不住沙尘呢?答案在于西北地区本身地表干燥质地疏松、风力较强,周围沙源地广泛、防护林面积有限;再者,防护林只能削弱低空沙尘和风力,对高空风沙无能为力。作为一种生态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并不能根治,由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得以深入,环保意识油然而生。

四、制作和展示模型

地理课本里有很多的探究和活动,几乎无一例外都配上了相关的图片,但再丰富的图片也是平面化的信息,很难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教师如果能够将平面图片转化为立体模型,知识的形象化理解就会容易很多,这对学生迁移应用和描述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如锋面简易示意图,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气团,用纸板搭建锋面和地面,用抽拉的运动形式展示锋面运动过程,从而动态地展示这一知识。

实物化是真实的实物的展示或模拟,实物化教学是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过程,这种教学手段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实物化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师生参与,在互动中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因为课程容量和时间的限制,教学辅助工具的选取由教师全权包揽,规律和结论由学生快速得出,虽然每节课有相应的内容安排,但知识形成也是有逻辑关系的,教师有必要将动态知识的讲解落实到实物选取、设计和展示等方面。

如在人文地理部分内容“商业区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观察本地区商业区的分布,分析形成要素。有了前期的准备,上课时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最终总结出商业区分布在租金较高、人口密集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的呈点状分布,也有条状商业街的分布形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获取知识,这样能活跃课堂氛围,知识的有效掌握也顺理成章。

(二)注重可操作性,避免消耗大量时间

在实物的选择和任务的布置上,如果太过繁琐、难度很大,学生难免会应付了事,且教师用大量时间去安排,效果不一定好。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中,教师将一块大橡皮泥放到装满水的一次性透明餐盒里,在透明的盖顶用黑色的水彩笔画出不同水位的断面,这个过程较为复杂,用了很长时间,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现实中的地形和地貌可以用平面线条(等高线)来表示。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用一段视频动画来替代这一演示过程,高中学生已经可以想象出事物之间的转换和联系了[2]。

(三)情景化的引入,让教学有代入感

为了完成某一部分的教学,如果教师很快引入实物进行教学,学生心理接受层面上会有很强的突兀感,教学效果也会不太理想。背景导入能使教学润物无声,如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一节中,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是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描述必备的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描述,让学生了解到应用才是知识的本质所在。

(四)多样化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实物化展示是多样的,教师需要用不同方式进行设计,避免千篇一律。如教师可以采取实验、图文材料展示、实物模拟、模型制作等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五)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无目标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比较多、环环相扣,实物化教学是以更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但是课堂也要讲究动静结合,教师在进行实物化引导后,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内化时间,还要为教学的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因此,实物化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不能是“花架子”,要在一定的时空范畴内,达成相应的知识学习目标。

实物化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之一,而且是学生认识、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路径。获取、解读地理信息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实物展示更具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将地理原理和规律与生活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活跃课堂氛围,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运永.自制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4).

[2]刘捷.生活化地理教学案例[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7).

【作者简介】

孙洁(1984~),女,汉族,江苏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
家乡山河亦教材
浅论高中地理“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