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探索
——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

2021-12-14李晓旭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

李晓旭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引言

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优先,培养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高素质人才[1]。“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课程思政”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体现了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具有灵活性、渗透性、运用性和非系统性等特点[3]。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能让学生接触到很多英美国家的文化。当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冲突时,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影响或为之改变。因此,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消除学生对意识形态和中外文化的认知偏差,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专业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德育教育,高校要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品德”的协同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应如何结合课程特色扩展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及分析

(一)课程思政设计原则

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稳步实现协同育人目标,基于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语言基础以及年龄等特点,在完成教材本身内容的基础上,既要注意“思政元素”的“语言输入”适量原则,也要坚持引导学生“情感输出”的适度原则,以达到不同任务的教学目标。在预习、学习、复习三个不同阶段和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技能教学中,都力争做到“融入适度自然,产出适量合理”。

(二)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炼文章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意识等元素,通过文化背景的分析,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将之转化为生动且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5]。

在优化设计单元内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时既要注意其价值观的引领,也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实现“硬知识”学习与“软知识”技能的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共开设四个学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学英语二”开设于第二学期,主要贯穿于非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为下一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语言基础。此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高校采用外语教研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以下简称《进阶英语2》),总计6 个单元,包括Living Green, Tales of True Love,Friendship, Study Abroad, Pioneers of Flight 和Maker Movement in China,每一单元的文章都蕴含着积极的价值追求和思政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对文章的梳理、归纳、总结,充分挖掘每个单元的思政元素,细化出思政主题,列举出思政思考题,使“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内容(下表)。通过单元主题的理解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和思想道德素养。

《进阶英语2》各单元思政元素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分析

思政内容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而是要从课程特色出发,结合最新的社会时事、热点,进行适度扩展,“思政”切入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的兴趣,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语料选择

《进阶英语2》,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思性,课文内容融合了科普性与文学性、经典性与时代性,且文中蕴含很多“思政元素”可以深入挖掘。以该教材第五单元Pioneers of Flight 进行案例分析。第五单元主要围绕“飞行”展开,共包含三篇文章:主课文Pioneers of Flight(“飞行先驱”)讲述的是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三位飞行先驱对飞行的探索;Reading 1:Meet the Pilots Behind the Sun-Powered Plane That Can“Fly Forever”(《会见能“永远飞行”的太阳能飞机驾驶员》)讲述了航空先行者贝特朗·皮卡特和安德烈·波切伯格对飞行材料的开发;Reading 2:China’s First Female Astronaut Shows How“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展示妇女如何“撑起半边天”》)介绍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刘洋的故事。

小时候,楚艳曾听奶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被墙壁上的女子画像深深吸引,一不小心竟踏入壁画之中,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离奇浪漫的事情。蒲松龄笔下的《画壁》,虚幻缥缈,风流无限,引人遐想。梦醒时分,终归清醒,在现实中,人是不会走进壁画的,但是楚艳却让古人从壁画中“走”了下来。

(二)德育目标

教师要预先设定好单元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确保三个教学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通过该单元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国航天人的探索精神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建立对祖国建设的认同感,坚持和弘扬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繁荣发展发光发热,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实现太空命运共同体,各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2.中国探索太空的决心和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3.科技强国。

4.时代楷模刘洋的先进事迹以及未来中国女性的发展之路。

结合时事热点,借助网络资源,如学习强国、哔哩哔哩网站、Ted演讲等,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英语教学。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选择恰当的材料、案例、故事、名言名句等,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6]。

1.导入

(1)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通过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在G20 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上的讲话“Benefit to one means benefit to all,whereas harm to one means harm to all.”(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指出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不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愿望,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及英文表达(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2)借助多模态资源。如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相关视频和习近平关于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将课文中提及的重要人物如贝特朗·皮卡特、安德烈·波切伯格、刘洋进行串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目标,引导学生向英雄看齐,并认真思考个人未来的规划如何同祖国的科技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3)通过介绍女性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辅以李兰娟院士等抗疫的图片和男女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的性别比例等数据,展示女性在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贡献,引入课文主题——妇女撑起半边天,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女性在社会各行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阅读

借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文字的表达。(1)截取图片Chang’e 4(嫦娥4号)和古代嫦娥奔月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中国现代的航空探测器为什么用古代的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不同国家常用神话人物给航天器命名的原因,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选定“阿尔忒弥斯”(Artemis)作为美国登月计划的名称,阿尔忒弥斯(Artemis)是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的孪生姐姐和月神,通过文化背景的分析,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2)提炼文章主旨。提倡正确认识性别刻板印象,树立性别自信,打破性别偏见。

3.知识扩展

翻译练习可选择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部分内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借助哔哩哔哩网站上一些视频素材,如献给年轻一代的演讲——《后浪》,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强调青年一代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引导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爱国爱民,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4.输出

以课本内容为依托,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地融入“思政内容”,通过讲授、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深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以及我国航天领域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立志练好本领,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提供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开学演讲和习近平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以及双语要点等视频材料,基于一定的语料输入,给学生搭建好脚手架,布置小组完成写作任务Why Should We Study?,旨在让青少年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总结与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让学生课后思考两个问题:Do you know about humanity's dream of flight and aviation?,What contributions did the pioneers of flight make to aviation today? 要求学生课下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了解在世界其他地区性别平等的问题,并补充阅读材料《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白皮书(中英对照版)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在经济、健康和教育权利等方面对女性权益的维护,最后布置一篇200 个英文单词的电影观后感。

6.教学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的检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的投票功能,通过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为改进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长难句,教师可作进一步的解说,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结语

本教学案例在根植于大学英语教材、立足语言教学的同时,对英语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契合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学生的良好反馈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一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在尊重各学科的发展规律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关注时事动态、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动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思政教学”的方法,才能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使“课程思政”如盐入水。在教学方式上,使“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形成课程教学渗透“思政教育”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