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诗词鉴赏课的教学目标更明确

2021-12-13梁振鹏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诗词鉴赏教学目标

梁振鹏

摘要:诗词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集中在变换各种读的形式,逐句零碎的欣赏,令课堂陷入一种“碎问碎答”中。本文以为,课堂教学集中信息和方向,教给学生一点实在的东西,比如诗词赏析的方法,比如人文主题的拓展……也许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诗词鉴赏;教学目标;明确

笔者在前段时间听了一节诗词赏析课。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只有二十八个字,教师选择用一节课教学这首诗。

有一点比较可惜的是,尽管诗很短,教师依然没有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诗,没有教给学生欣赏诗的方法,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一点赏析。教师的教学,在变换各种读的形式,在逐句零碎的欣赏,在一个个问题进行提问,用余映潮老师的话说,是“碎问碎答”。

这首诗,其实用不着教一节课,尤其是面对优等生的时候。如果,硬是要教一节课,我们何不教深一点、明确一些呢?何不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何不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欣赏诗歌呢?

比如,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抓住一个字欣赏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抓哪一个字?你能不能围绕着这个字,写一点赏析文字?这是着眼整体的欣赏,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也可以给出赏析的范例。比如,我们可以抓住“愁”这个字欣赏这首诗歌,赏读“为什么愁”“怎样表现愁”等。这样做,就教给了学生一种欣赏诗歌的思路,学生下一次拿到一首诗歌,他就会想,我可以抓住哪一个字,去读懂这首诗歌呢?

举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曾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难》时,围绕“一个词”展开一节课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展示了一个问题:“将登太行雪满山”中“雪满山”一词在文学史曾发生过几次流变,最早的版本是“将登太行雪暗天”,出自宋蜀本,后来有人改为“雪暗山”,再后来有人改为“雪满山”,清代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中亦用“雪满山”,所以在当今古诗文通行的版本中也就延续了这一表述。紧接着,这位教师让学生来赏析哪一个说法更好?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刻引起了全场同学包括听课老师的兴趣。

在“雪暗山”与“雪满山”的比较中,学生说道:“雪暗山”与“雪满山”都表现了大雪封山的场景。“雪满山”很形象,能让人很直观地想象出大雪封山的场景;而“雪暗山”除了描绘出满山大雪之外,还从色彩光线的角度展现了当时天气的昏暗与大雪之厚。在这样的昏暗光线下,除了自然因素限制了登山之外,更多的是作者的心理因素,而“暗”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样的心理。因此两者相比,“雪暗山”的意境更佳。而在“雪暗山”与“雪暗天”的比较中,学生继续说道:“雪暗山”与“雪暗天”的表现手法是一致的,然“雪暗天”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是“雪暗山”是难以达到的。山与天相比,何足道哉?而且“雪暗天”给人带来的压抑之感造成的行路之难,又岂是“雪暗山”所能相匹的?

听到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紧抓字词,层层递进富有逻辑层次的品读,笔者在心中不禁暗自称叹。那对于为什么意境更好的“雪暗天”会被“雪满山”代替并成为主流,老师解释道:一、“雪滿山”出自鲍照的《鹤舞赋》,原文“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即引此句,因而这就成为“雪满山”一说的有力证明。但对于诗仙李白,他难道只会照搬原句吗?第二个原因,也即是我们从这首古诗用词的流变中,得到的启示:盲从者随之。不得不说,有时候,一个想法或者言论要想流传下去,有好的内涵不一定管用,但是有一个追随者甚多,影响力巨大的载体,就很管用了。接着,教师引用了李敖先生在《恰似我的温柔》一书《扭曲殷海光吴丰山盲从》的注释:“在诗境上,也以“雪暗天”为胜。后人改为“雪暗山”的,更等而下之改为“雪满山”的,盲从者随之。”当教师解释完后,学生们皆有恍然大悟之感。课后笔者再次沉思,本课堂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对于学生来讲,这堂课收获的不仅仅是怎样围绕“字”与“词”品鉴赏析诗歌,更是逻辑思维的提升,甚至是对中国千年文化流传的深刻认知。这才是真正的完美的诗歌赏析课!

当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逐句欣赏诗歌,引导学生选择某一句写一点赏析。我们还是以这节课教师的教学为例,做一点调整,看看怎样将“教学生读懂一句诗”升华为“教学学生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回到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师在教“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句时,提出的问题是:“可写之景很多,为什么诗人仅写了杨花、子规?”这样的提问,着眼于诗歌本身,着眼于读懂诗句。学生听了教师的讲解后,或许能读懂这句诗歌,但仅仅是读懂了这句诗,仍未学会赏析诗歌,仍未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现在,我们将问题调整一下,我们这样问:“欣赏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哪两个词入手?”或者说:“欣赏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怎样入手?”然后,我们引导学生从“寓情于景”写法入手,读懂这句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书面赏析”,写一写对这句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的理解。我们这样做了,下一次,学生拿到一首诗歌,面对一句诗歌,他们就会想,我该怎样去欣赏这句诗呢?我该抓住什么方面欣赏诗歌呢?逐渐地,孩子们一点一点就学会了欣赏诗歌,赏析诗歌。

笔者曾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请在你背诵过的诗词中寻找以“明白如画”为特点的诗词名句,并分析其妙处。果然,很快学生找到了像“月落乌啼霜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经典的诗句。对于为什么一些明白如常的话,却总能让人觉得意蕴无穷时,有同学分析总结道:意韵和辞藻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国古人认为质朴简单少修饰而有意韵,反而更是功力的体现。中国古诗里,素来有此传统:物象陈列、勾勒画境。这是中国经典的“符号美学”的体现。更有同学补充说,这样的手法甚至影响了西方文学的创作,比如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就喜欢翻译中国诗。而他著名的诗作《地铁站台》,其实就是运用中国古诗手法: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也是典型的叙述画面、渲染画面感,仅此而已,却有韵味无穷之感。你看,给学生一个画面感的切入“支点”,他们却“撬起了”整个的中西方诗歌,收获不可谓不大!

一首短短的诗歌,一首短短的绝句,如果我们教一节课,我们一定要做一点挖掘,动一点脑筋,教给学生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教一点实在的东西,比如赏析的方法,比如人文主题的拓展……而不可站在原点,鸡零狗碎,让宝贵的时间哗哗流淌。

猜你喜欢

诗词鉴赏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一字一词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