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肌肉损伤方法中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2016-10-17李艳霞
李艳霞
【摘 要】中医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确有疗效,但具体的针刺方法却有多种。本文通过检索文献,按照针具、选位、针刺方向、留针情况、疗程、疗效等不同方面,归纳整理了不同针刺方法的特点。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来比较这些不同方法的优劣。
【关键词】针刺;肌肉损伤;明确
0 引言
笔者在学习和运用长针斜刺治疗肌肉急、慢性损伤的过程中,发现肌肉损伤的针刺治疗方法很多。治疗方法多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患者的病情、身体条件、经济实力等不同造成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显示,究竟哪一种治疗方法更有效、更经济、副作用更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篇名含“针刺、肌肉、治疗”的文章,共搜到1979年-2015年61篇相关文章。结合本人在针刺治疗肌肉损伤实践中的认识、体会及困惑,把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按照针具、选位、针刺方向、留针情况、疗程、疗效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肌肉损伤的原因及分类
肌肉损伤除由直接外力作用引起肌肉挫伤外,还有由间接外力作用下发生的肌肉拉伤,以及肌肉劳损。肌肉主动猛烈地收缩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或突然被动的过度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都可能发生拉伤。临床上将骨骼肌损伤程度分为3度[1]。轻度(1°):少量肌纤维损伤并伴有轻微肿胀,没有或仅有轻微的力量和活动受限。中度(2°):绝大部分肌纤维损伤,肌力明显下降。重度(3°):损伤范围涉及整块肌肉横截面,波及临近肌肉组织,损伤后肌肉功能完全丧失。损伤程度直接影响炎症反应、肌纤维再生和肌纤维化程度[2]。肌肉损伤症状有: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受伤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肌肉收缩抗阻力试验阳性,即疼痛加剧或有断裂的凹陷出现。轻度损伤一般可以自动痊愈,中度和重度损伤伴随着肌纤维和脉管系统的破裂,最终出现瘢痕修复。
肌肉劳损是一种慢性的反复积累的微细损伤,常发生在肌肉活动过多或静态姿势下肌肉持久紧张的部位。常见部位为腰、颈、腿部的肌肉。肌肉劳损实质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3]。
2.2 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的疗效
中医里用针刺方法治疗肌肉损伤历史已久。卢鼎厚教授是国内较早尝试、摸索、发展长针斜刺“阿是穴”治疗骨骼肌损伤的重要学者之一。卢教授率领科研团队,走访相关专家和学者,用电镜、免疫电镜方法,观察超负荷工作后骨骼肌收缩结构和收缩蛋白的变化,探讨了骨骼肌损伤的机制。通过对比试验,卢教授证实了针刺和静力牵张能显著促进已损伤骨骼肌结构的恢复,缓解肌肉酸痛。卢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几百例成功案例,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这一疗法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持久稳定、费用低、操作简便等突出优点。
张学林,史冀鹏等在论文《针刺对离心运动性骨骼肌过度使用损伤的治疗研究》中,用更加先进的仪器和方法、严密的实验设计,再次更加全面的论证了针刺治疗骨骼肌损伤的有效性。文章指出,针刺能有效治疗骨骼肌过度使用损伤症状,表现为快速恢复骨骼肌超微结构的病理性变化,肌原纤维降解面积减少;线粒体结构异常现象不但减少,而且线粒体数量增加;骨骼肌神经束内损伤的神经纤维得以修复;大幅下调骨骼肌Ⅰ型胶原浓度,极大减弱了肌束膜胶原纤维沉积。但针刺并不能恢复已损伤骨骼肌的血管结构。研究还证实,骨骼肌损伤修复机制与骨骼肌生长发育机制相同。
2.3 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的方法较多
中医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的传统方法有短针直刺、长针斜刺,或配合灸法、推拿、按摩、内服药、膏药、擦洗药等方法。随着各种现代理疗方法的出现,针刺的内容又逐步增加了电热针、电磁针、无痛针、隐形针等,配合方法也就更加丰富。也许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方法过多,会给患者选择治疗方法以及医生学习时带来选择上的困惑。因此,比较和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就成了当前比较重要的研究任务。
2.4 针具的选用
治疗肌肉损伤多采用毫针。毫针的规格是以针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直刺法多采用短针,直径0.30-0.38mm、长40-65mm;斜刺法多采用长针,直径0.38-0.40mm、长125-150mm。斜刺法用较长的针,可以减少行针次数,减小患者行针期间的痛苦。小针刀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一般直径0.4-1.2mm、长100-150mm。
2.5 针刺选位
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的选位主要有阿是穴、反阿是穴(即肌肉起止点)、应中穴、循经取穴,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结合取穴。肌肉损伤后常伴有疼痛、压痛、条索状硬块等,阿是穴法即以痛为腧。反阿是穴则具备与阿是穴相反的特性:按压反阿是穴,患者的疼痛立即消失或明显减轻。大部分反阿是穴都与阿是穴分布在同一块肌肉或互为相邻接的肌肉上。总体来说,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止点上,则反阿是穴必位于该肌肉的肌腹或起点上;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起点上,则反阿是穴必位于该肌肉的肌腹或止点上;若阿是穴位于肌腹则反阿是穴必位于该肌肉的起点或止点上。因此,反阿是穴又被称为“肌肉起止点取穴法”。应中穴法认为损伤部位与正常组织交界处,远近端各针刺一点为“应中穴”。从正常组织按压,开始出现疼痛的远近端各取一点;治疗中有明显肿块或条索状结构的,取肿块或条索状结构的起止点各一针;损伤局限、痛点集中的,可取痛点和痛点上下各2-3cm处共3点。循经取穴法即传统取穴法。以上几种取穴法可两两结合。
2.6 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主要指进针方向以及进针后行针方向。直刺法无论进针还是行针,都与肌纤维垂直。斜刺的进针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垂直进针,然后顺着肌纤维走行方向行针;另一种是斜进斜行。针的倾斜角度要根据肌肉体积大小、损伤部位的深浅、离内脏器官的远近等因素而定,倾斜角度一般在15-45°。
2.7 留针情况
留针情况分为留针和不留针两种。不留针者认为只要得气了就可出针,出针过程不停留,留针时间越长,出血的几率就越大。而留针在传统针刺疗法中是常见的,有人认为留针30-40min,期间每隔5min用捻转提插法行针一次;电针治疗时,可每次留针15-20min;出针时若感到酸胀,可停针,待酸胀感消失后再出针。
2.8 疗程
疗程长短要视肌肉损伤严重程度、患者的恢复情况、患者对针刺治疗的接受程度等而定。急性中、轻度损伤见效快、疗效好;慢性劳损疗程长、见效慢。是每天连续治疗,还是隔天、或隔两天治疗,说法不一。
2.9 疗效
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的疗效评定大多采用治愈、显效(效果明显)、有效、无效4个等级来评定。文献中,治愈率在75%以下,无效率在10%以下,有效率在90%以上。疗效的大小跟施治者的具体方法、技术水平,以及患者的身体条件有关。总的来说,针刺疗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也确实对不少患者没有疗效或疗效甚微,且这种结果都是在治疗之后才知道的。因此,进一步明确针刺疗法的适应症,也是当前比较重要的研究任务。
2.10 其它
除以上几点在实践中认识不够统一外,按摩介入时间,以及应不应该刺及骨膜等问题尚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在骨骼肌损伤中,早期介入按摩比晚期介入按摩更有利于恢复肌肉功能和调节炎症细胞浸润。但传统疗法不建议24小时内按摩或热敷。有人认为针刺切不可刺及骨膜,但有人在实践中刺及了骨膜也无大碍。
3 结论与建议
(1)针刺治疗肌肉损伤的方法较多,也各有疗效;
(2)各种方法在具体操作上认识不够统一,这为更大范围地推广这项技术带来了困难;
(3)进一步比较和明确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适应症,是当前比较重要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BLANKENBAKER D G, TUITE M J. Temporal changes of muscle injury[J]. Semen Musculoskeletal Radial, 2010:14(2):176-193.
[2]AMERCI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IGEONS. The Burden of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Http://www. bineandjointburden.org, 2012-01-20.
[3]http://baike.so.com/doc/5943201-6156134.html[OL].
[责任编辑:王楠]